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714|回复: 12

[注意]《医学中西结合录》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发表于 2007-9-11 19: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赵洪均老师的《医学中西结合录》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赵洪均老师的临床理论见解和经验介绍。




上一篇:伤寒质难的跋
下一篇:[原创]西医解释中医,何以可能?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意选取此书四肢血管病一章中的两个医案,以窥其一斑。

案2:大隐静脉曲张严重臁疮

这是1998年在英国看的一个病人。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大隐静脉切除术疗效很好,是西医治疗此病的强项,按说应该得到及时且恰当的处理。然而,大约由于患者未能早期手术和基层医生素质等原因,病情十分严重。
患者布赖顿先生,66岁,退休前为一家细木家俱厂的技工。因为右小腿下三分之一和足背大部严重糜烂溃疡,西医处理日重就诊。大隐静脉曲张导致溃疡——臁疮,是略有经验的医生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西医处理的原则也很清楚,这个患者却一再耽误。就诊时,整个小腿包扎着厚厚的纱布。溃疡出现一年多,因为日渐加重,近两个多月英国医生每天派护士上门换药。然而,溃疡还是逐渐扩大,渗出增多。患者血压190/100mmHg,这也是溃疡加重的一个原因。其脉象洪大弦硬,一切脉就知道血压高,英国医生却漏诊了。又,溃疡不很严重时,也可以手术,但公费手术要等很长时间,这是大锅饭制度常有的弊病。除行动困难外,尚无其它危重情况。处理如下:
①嘱白天多卧位并抬高患肢。
②口服降压中成药。在英国不准中医使用西药,当时恰好有一种中成药浓缩丸就叫降压丸。每服10粒日3次。
③中药煎剂:
川芎15怀牛膝20菊花15龙胆草5白芍15丹皮10苦参10黄柏10黄芩10茯苓15车前子10黄芪20当归10甘草5滑石粉10。常规水煎日一付。
此方以降压、清热祛湿为主。黄芪也有降压作用,与当归同用,则为了促进溃疡愈合。
如上处理不足一个月,溃疡基本上愈合,血压也基本上正常。自觉各方面大好。患者及其家属非常感谢,而且介绍了一位病情相似老太太就诊。
老太太的年龄也是60多岁。下肢溃疡渗出不很严重,但面积略大,时间也更久。老太太没有高血压,故没有给她降压药,其余处理如上。使我惊讶的是:当我嘱咐她多抬高患肢时,她说她的英国医生曾嘱咐她避免抬高。看来英国普通医生水平也很不能令人满意。老太太的病情也迅速好转。
按:英国妇女的下肢静脉曲张比较常见。原因是:①因为气候原因,英国人无论冬夏不睡午觉。白天上班者都是连续工作8小时(含吃饭时间半小时左右),家庭妇女一般也不睡午觉。于是连续站立时间比中国人多。②英国人没有蹲踞工作的习惯,需要弯腰的工作,则长跪操作。休息时更不见蹲踞者,这对下肢静脉回流也不利。③英国妇女没有“坐月子”的风俗。上午生产,下午就可能上大街。尽管体质强壮,还是对产后下半身静脉恢复不利。④英国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下身穿裙子,虽然寒冬也如此,近20年来才多穿裤子。双腿受寒较多,不利于静脉回流。故虽然大多不很重,英国老年妇女的下肢静脉曲张远比中国人多见。

  案3:可疑锁骨下动脉炎
  
  说此案的动脉炎可疑,是因为没有辅助诊断依据。患者于1988年就诊,当时省以下还没有很方便显示血管影像的磁共振。
  患者孙××,男,57岁,威县孙家陵村人,1988年9月8日初诊。
  头晕、目眩、心烦、乏力、右耳聋1个月,在附近治疗无效。患者一向体健,发病无明显自知的原因。体型比较高大,不肥胖且肌肉比较发达。神志清楚,精神倦怠。右脉沉弦芤迟,左脉沉濡似无。血压150/100mmHg。舌苔黄腻。
  这样的脉证无论自中医还是自西医看都很少见。单看头晕、目眩、耳聋、舌苔黄腻,完全可以照用小柴胡汤。参考脉象,则不宜照用。血压高却有上述脉象,自西医看也不便用常见病解释。故高度怀疑锁骨下动脉炎。加之我知道患者是一个柳条编匠,多年冬天在潮湿的地下(挖一个相当大而深的坑,上面封顶,其中比较暖和而潮湿)作业。这种环境很可能使他受潮。又,患者抽烟、喝酒都相当厉害,这也是可能出现动脉炎的重要原因。总之,他患动脉炎并非意外。于是疏方如下:
  川芎10怀牛膝15柴胡12茯苓10菊花15连翘15葛根30黄连5陈皮10半夏10川朴10枳实10党参15。常规水煎日一付。
继续服用前医开的脑复康和潘生丁。
  9月10日再诊:耳聋好转,其余略如前。舌象好转,脉象略如前。血压140/90mmHg。上方加桔梗10、杏仁10。
   9月12日三诊:耳聋完全恢复,头晕好转,其余脉证略如前。上方加红花5丹参15。
  大体按上方治疗一个多月,由于血压一度升高至160/110mmHg,于11月3日加用复方降压片1片日三次、降压灵2片日3次。成药加用人参归脾丸。血压迅速降至120/90mmHg。但是,右脉沉濡,左脉完全不可及,左肱动脉搏动也很弱。于是停用复方降压片和降压灵,只用地巴唑1片日3次。
此后开始同时测双上臂血压。12月24日的结果是:左臂100/80mmHg,右臂120/80mmHg;1989年1月18日的结果是:左臂80/70mmHg,右臂110/80mmHg。2月17日的结果是:左臂70/60mmHg,右臂100/70mmHg。断续服药至1989年5月,左臂血压升至100/80mmHg,左脉象仍然微细。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此后10多年中,患者曾经因为它病就诊,脉象一直沉弱无力。2006年8月8日,她的姑娘就诊,说他2年前发生一次脑意外,基本上没有后遗症。上次病重时已经戒烟,近2年完全戒酒。距第一次就诊已经18年,他75岁,应该是第一次长时期治疗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9: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帖一篇比较有趣的:

向算卦师学习

案1:生气致气乱气郁 案2:癌瘤晚期 案3:肝癌晚期和知情权
   
【概说】
   
邻村有一位老算卦师,给我的印象很深。这不是因为我找他算过命而且算得灵,而是他先天没有双手,却能做大多数家务和田间劳动,还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文革”前,他还在城里摆摊算命。“六爻八卦”这几个字就挂在摊前。
我请教的卦师是老卦师的儿子。虽然素不相识,却知道他接了父亲的班,而且听说改革开放,使他的生意兴隆。找他算卦的,不但有著名的企业家、暴发户,还有当地或远处来的达官显贵。当然,更多地是遭遇不幸的普通百姓——其中包括医生无能为力的病人。然而,他得了高血压,在他处多次就医没有发现。1988年经过我的治疗明显好转。接触多了,我知道了他的身份,还有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于是无话不谈。一天,我正式向他请教算卦的诀窍儿。
我知道他用的是“金钱卦”,卦辞上不是什么都有,怎样解说呢?经过几次交谈,他终于向我道破了下面这句看似平常的秘诀:
——让人们愁眉苦脸的进来,欢天喜地地出去!
简言之,卦师的诀窍是:让人们解脱烦恼,看到希望。算卦只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形式。看来,卦师做的是心理治疗。生活经历或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往往自认为很理性——会说这是“骗人”,但卦师是理性的,也是善意的。他的话正是问卜者需要的。正如丑恶或残暴事件,常常不要让小孩子立即知道真相一样,对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人,至少暂时要选择对他有利的方式解释现状。况且,正常成人之间交流,“竹筒倒豆子”也不总是必要或效果好的。无条件的坦率约等于愚蠢。所以,尽管“皇帝的新衣”只有一个小孩儿说破了,却不能认为他比在场的成人看问题更全面、更理性。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是医生的保护对象。把紧张和忧虑等留给自己,患者得到的是安宁和快慰。这是一切医生都应该有的境界。
所以,所有医生都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一个病人欢天喜地地离开。即便不是专业心理医生,也应该如此。
倾听(耐心听患者倾诉)、支持(要说患者有理)、保证(肯定能好)被称为心理治疗的三原则,足见心理医生和算卦师处理问题的原则完全相同。
顺便附上正在修改此文时看的两个病和记忆当中的一次经验,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药物干预的同时做心理治疗,以及医与巫的关系。

【验案】

 
案1:生气致气乱气郁

2007年1月8日,我专程从石家庄回乡看望病重的兄长。因为要回石赶稿子,往返只安排了20多个小时,没有时间看病。次日早饭后,从速安排好兄长的治疗,就要出门赶车,却来了一个病人就诊。想回避也来不及了。她已经站在面前。告诉她我只能看这一次,2个多月后才能回乡,是否去他医处就诊。她还是希望我看看。于是,再回头把她带到诊室——正规看病,最好在专门诊室。
张××,女,31岁,威县油坊村人,2007年1月9日就诊。
她已经病了20来天,去县医院就诊过两次,做了胸透、心电、血液生化检验和CT等,不知道什么病。在家输液10天,似乎好一些。痛苦很多,如开始不吃、不睡,目前还自觉心烦意乱、睡眠不佳、食少无味、胸胁胀满、四肢无力、全身游走性憋胀等。脉象稍弱略数,舌苔略厚。二便可。血压正常。
这是什么病呢?
其实,到了诊室,她一坐到我的对面,就看出她不但面容憔悴,还神情凄苦。于是问她发病前是否生了大气。她和丈夫都立即确认。
于是,问题清楚了。
注意!除非很熟的人,不要询问具体原因和经过。患者愿意诉说,则耐心倾听。
怎么治呢?
首先是肯定地告诉她:一切不适都是生气的过。不是什么大问题。
药物干预主要是使用疏肝解郁、安神健脾法。同时给了5天的舒乐安定片,每晚2mg。
本来只想给她5天的药,快抓完了又想到:如果5天不大好,再找他医看,很可能再次误治而加重她的心理负担。于是问她夫妇是否愿意抓10天的,而且说,10天后很可能不必再吃药了。他俩很愿意。
注意!最后的做法有纯自然科学的医理考虑,也有心理暗示。相信她会迅速好转。
2007年8月10日:患者的侄子就诊,说素廷服完上方即好。她的心理问题是超生引发各种矛盾。
为说明病人、病家、医家都有心理需要,再附上一个卦师介绍的不治之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积分

57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9-11 2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东西不太清楚,请求赐教!右脉沉弦芤迟,左脉沉濡似无?芤脉为浮大中空而有弦意,赵先生则以弦沉与芤脉相提并论,不知为何?濡脉为浮而细软,赵先生则沉濡并论,不知又是为何?自然“这样的脉证无论自中医还是自西医看都很少见”不足为奇!所有理论的真正力量是指导实践,我不喜欢这样的玄说 [s: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070

积分

490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0
发表于 2007-9-11 20: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气致郁的病例我也治过,一般是考虑用四逆散加甘麦大枣汤。不用安定一样有很好的疗效,6剂就可大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2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yuelianggu  先生的问题我也想过。
我以为:
1、芤主要指中空,未必一定浮大。比如《伤寒论》:“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
2、濡脉的问题,任应秋先生似乎解作“软脉”(具体记不清了),总之各有各的说法。
历来诸家脉法多有不同,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说法,yuelianggu  先生是正确的。
这些问题我本来也想请教赵老师,后来想想太细枝末节,就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21: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赵老师学习的时间越长,越感觉赵老师有大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3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7-9-12 1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赵先生在"交稿说明"中的有关见解

以下是赵洪钧先生"交稿说明"中的有关见解

每次医患接触,都是一种人文行为。病人生活在社会中,患病和治病都是社会现象。本书不是、也不可能仅仅介绍作者怎样运用纯自然科学知识治病。不宜把本书视为纯科学著作,更不宜视为纯医学著作。其中必然涉及作者对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史等方面的看法,还涉及作者的生活和治学经历,有时难免批评医界和有关方面的时弊。书中涉及作者本人和主要亲属的重病史,都不限于纯医学内容。叙述他人的病史,也常常要涉及很多方面。这样不但增加了可读性,对目前的读者有好处,后人还会从中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古今人文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任何医生都是必须的。只要作者的话语不是大非,有关内容不宜删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6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9-14 1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赵先生的几则医案,窃以为书名不妥,因为看不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的探索,只是参考西医诊断配合西医治疗手段而已,与通常的中医医案并无区别。
中西医结合这个美丽的皇帝新装把不管有多漂亮,也掩盖不了中医现状的颓败。如此的中西医结合究竟是中医的救命稻草,还是谋财害命者尚未可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6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69
发表于 2007-10-9 18: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洪钧关于“火神”的见解

总之,有必要对温补法的源流和理论问题作些说明,以便网友们更好地理解“火神”帖子,并恰当运用温补法。
自觉有责任阐述温补法,还因为这个派别源于河北。
真正的中医学术派别是从金元时代开始的。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他们的创始人都出生于今保定附近而且基本上同时出现——刘河间略早。
有人称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说刘河间是寒凉派;张元素是脏腑辩证派;张从正是攻下派;李东垣是补土派。这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河间派——重用寒凉。攻下不远寒——张从正还是重用寒凉。
易水派——重用温补。补中不远甘温——李东垣重用甘温。
于是,到了明代(包括清初)以上两派演变成温补派和反温补派。
李时珍、张景岳是旗帜鲜明的温补派,徐大椿是旗帜鲜明的反温补派。
寒凉派后来演变为温病学派,本文从略。
温补派发展到顶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赵献可——代表作《医贯》。
徐大椿特别反对他,专门写有《医贯砭》。言词非常激烈。
李东垣的温补重在参芪;张景岳则大量用熟地;到赵献可才重用姜桂附。
这是温补派演变的大体情况。
读者会问:这样有名的古代医家各持一端,我们该听谁的呢?
这个问题很难用几句话说清。
我的看法是:徐大椿不愧学验俱丰,名重一时。他大约3次奉诏晋京为皇家治病,著述很多,各科水平都相当高。就学理而言赵献可不如徐大椿,但他特别重用温补也颇有可取。
试看当代普遍重用清解(抗菌素几乎无不寒凉),却出现了“火神”,本人也大体赞同重用温补——为了补偏救弊。总之,寒热之辨至今仍是大问题。
最简单的取设自然是看病时辨明寒热。
不过,这回答不了为什么同是中医却有截然不同的两派。
看来,不但中西医要结合,中医内部也要融会贯通。
到底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拙见如下:
医家的主张和当时常见的病种有关系。但是,河间、易水之争不能用时代不同来解释,因为张元素比刘完素大约只小10多岁。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对经典的理解不同。
刘完素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他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又说:“六经传授,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疾”。于是,他自然要用寒凉。
张元素的著作一本也没有传下来(珍珠囊不是完整的书)。有人点校的《医学启源》是伪书,我曾经专门辨伪。张元素的九味羌活饮倒是辛温之剂。王好古专门有《阴证略例》,可见是与不承认伤寒有阴证的河间派针锋相对。
或问:这两派得失如何呢?
我看都有偏颇,但是就伤寒而言,刘河间根本否认阴寒之证,偏颇更明显。李东垣把大疫完全归咎于内伤,也是门户之见。但是,他创用甘温除热则是空前之举。也是温补学派的奠基人。
第二个原因,大约是补偏救弊。
河间之学传到南方,最著名的传人是朱丹溪。他的“相火论”是“火热论”的演变。他尖锐批评《局方》重辛温或辛燥,也是河间本色。在我看来,他的成就不太大,试看他的名方——二妙散、保和丸等,都不是重要方剂。
朱丹溪是主张“阳有余,阴不足”的,他主张养阴。
张景岳则相反,他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可见河间易水之争,至此仍然阵线分明。只是张氏最喜欢大量用熟地。
第三个原因,与时代有关。古时热病为害最大,其中热证最多。从伤寒到温病,主要区别只有一点:伤寒家重在护阳气,温病家重在养阴液。特别是明末大疫流行在吴又可的家乡。他看到的都是瘟疫,而且适于痛下、数下。中医热病学从此一变。不过,吴氏还不是重用辛凉解表,也没有完成透热转气、清营、滋阴、润燥、开窍、凉血等法。这是清代的事。
赵献可是明代人,直接继承薛己的思想,上溯就是张景岳、李时珍、李东垣。
他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于是应该把他看作中医史上第一个“火神”。重“命门之火”自然喜欢用桂附干姜。
他对五行六气的看法是反传统的,怎样说的请读者自己查。
那么,是否古代治热病该重用桂附呢?
显然不是。
近代河北名医张锡纯先生,人称张石膏。他最善于用白虎或人参白虎治热病表里大热,甚至经常单用石膏。可见那时热病仍以热证最常见。
张先生也提出过,热病是演变的。他年轻时也曾经喜欢用景岳之方。
不过,总的来说古代热病规律基本一致。只是有时在某地以某热病流行为主。
那时,治热病还是兼采伤寒、温病两家之法为好。
近30十年来,人类的疾病谱大变。过去很常见的严重热病病种大都消失或很少见。常见的只有感冒了。
再加之,抗菌素供应十分充足(经济考虑且不说),输液手段普及。更加之,开发出可以静脉用药的中医清解制剂——如双黄连、清开灵等用得很滥。于是,表里大热证也很少见,化燥伤阴几乎不见。最常见的偏差就是过用抗菌素和中医清解制剂造成的阳虚、气虚和阳虚水泛等。滥用皮质激素后果更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要提倡温阳补气来救偏。
如果问我:温阳和清热养阴到底哪方面更重要?
我的看法还是要重阳气。生命的本质重在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伤寒第一方就是以温补为用。当然,具体病人要具体辩证。只是如上所说,目前最常见偏差是阳虚和气虚。
那么是否附子、干姜该用超大剂量呢?
无论是按传统用量、我的理解和经验判断,超大剂量是不必要的。我用附子很少超过30克,干姜很少超过10克。我喜欢用桂枝,也很少超过30克。
对附子须要专门说两句。即此药的规范问题。
市场上的附子,质量千差万别。传统的黑附片,应该是不太干,尝起来有麻辣热味。但常见质量不好的。仲景时代用附子是生附子炮过,那时用一大枚算是大量。熟附片减轻了它的毒性,同时也降低了温阳功用。这应该是为什么用很大的量也很少见中毒。故建议主管部门规范附子质量标准。
以上几乎完全靠记忆写出浅见,若已经有人说清楚了,则更好。仓促成文,难免不妥处,欢迎批评。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134

积分

1643 小时

在线时间

超级版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Rank: 8Rank: 8

积分
2134
发表于 2007-10-11 15: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大作尽快面世。
雪过黄连淡,风来厚朴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07-12-6 14: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网友尊重和维护本论坛以学术讨讨为主的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3: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跟帖与首帖无关,因而删除,请各位老师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14 , Processed in 0.08155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