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7-3 15:51 编辑
王立铭:针灸抗炎的生物学解释能为传统医学破局吗?
资料来源:《巡山报告》第33期,2021年11月6日《知识分子》转发
我们重点讨论的是一项关于针灸的重要研究进展。
在2020年9月的第19期巡山报告里,我介绍过一项相关的研究。当时,美国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实验室在《神经元》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用电针——很细的电极插入小鼠身体特定部位并通电刺激,模拟针灸的效果——轻度刺激小鼠的足三里穴位(鼠后腿膝关节下面4毫米处的一个特定位置),能很好地控制小鼠身体的炎症反应,减轻小鼠的败血症病情,把患病小鼠的死亡率降低2/3。他们进一步证明,这种效果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系统来影响肾上腺分泌多巴胺等神经信号分子,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相比之下,用电针方法刺激小鼠腹部的另一个穴位天枢穴,虽然也能降低炎症反应,但不管是刺激强度、刺激时间还是作用机制,都和刺激足三里穴完全不同[1]。
当时我们提到,这项研究固然还无法帮助我们彻底搞清针灸的道理,但很可能为我们解释传统医学中“穴位”这一重要概念打开了大门。在传统医学中,人们定义足三里这个穴位需要一套模糊的描述方式,叫“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大概是膝盖外侧下四根手指宽度的地方。这种描述方法当然既不精确也不定量。但根据上述研究,也许足三里就可以这么定义:它的位置在膝盖外侧下方,如果你在正确的位置用电针加以刺激,能够激活迷走神经和肾上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效果倒推出这个穴位的精确位置,并进一步研究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个效果的。
想要这么做,研究者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搞清楚,一个关键的认知缺环没连上——那就是为什么对足三里位置的刺激能激活迷走神经,而刺激天枢位置就不行。迷走神经虽然是人体12对脑神经当中长度最长、分布最广的一种,但它也并不直接伸展到人的四肢。想要从上述研究出发给穴位下一个更科学的定义,研究者们需要搞清楚足三里和迷走神经之间的关系。
在2021年10月28日,来自同一实验室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把这个缺环很漂亮地补上了[2]。
研究者们首先猜测,对足三里位置的刺激想要影响迷走神经的活动,需要一群神经细胞作为中介——这种神经细胞应该能够检测到对腿部特定部位的刺激,还能把刺激信号传输进大脑,和迷走神经完成信息的“接力”。恰好在2013年,同一实验室曾经发现过这么一群符合条件的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共同表达一个分子标记Prokr2,细胞核位于小鼠脊髓,和小鼠的脑部有畅通的通讯方式;而负责收集信号的神经末梢可以伸展到老鼠腿部[3]。研究者们选择从这群神经元入手展开研究。
他们首先用基因工程学的方法制备了能够稳定标记Prokr2+神经细胞的小鼠,并且进一步证明这群神经细胞位于小鼠脊髓外侧部位的背根神经节区域。研究发现,这群细胞的神经末梢密集地出现在小腿深处的筋膜组织附近,比如骨骼肌筋膜、骨外膜、关节韧带、胫骨和腓骨之间的区域等等。相反,在腹部,也就是天枢穴所在的区域,却没有看到这群神经细胞的末梢。这么看的话,这群Prokr2+神经细胞,确有可能是区分足三里穴和天枢穴的关键所在。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研究者们又做了下面两件事。一方面,他们用遗传学方法杀死了这群Prokr2+神经细胞,然后发现针灸抗炎症的效果基本消失了: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无法引起各种抗炎激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无法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水平;更无法挽救败血症小鼠的生命。
另一方面,他们又用光遗传学的方法绕过电针的物理刺激,用蓝光远程激活同一群神经细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绕过电针刺激可能会产生的物理伤害,直接看Prokr2+神经细胞的活动能不能模拟足三里针灸的效果。结果不出所料,激活Prokr2+神经细胞就可以模拟出刺激肾上腺、降低炎症因子、治疗败血症的效果。
这两个实验证明,针灸足三里治疗败血症的作用,完全依赖于对这群Prokr2+神经细胞的刺激。
接下来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用Prokr2+神经末梢的位置来给包括足三里在内的穴位一个更客观和精确地定义呢?
换句话说:如果上面我们的推测正确,对于一个给定的身体位置,如果筋膜组织里存在Prokr2+的神经末梢,那它就可能是一个能够抗炎症的 “穴位”;反之就不行。
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个推测:哪怕是同一个足三里穴位,只刺激浅层的表皮,或者把负责传输筋膜组织刺激信号的神经纤维剪断,让针刺的信号无法传输到脊髓,那穴位的抗炎效果就没有了。把刺激部位改到小腿后侧的承筋穴位置,小腿腓肠肌位置,或者大腿半腱肌位置,也没有看到抗炎效果。这些区域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什么Prokr2+神经末梢。相反,研究者们测试了一个距离足三里很远、但是也有大量Prokr2+神经末梢的穴位——小鼠前肢的手三里穴,就能看到类似足三里的疗效。这也就是说,至少针对针灸抗炎症这个治疗目标,Prokr2+神经末梢的分布提供了一个预测性很好的生物学标志。
介绍完研究,我想再强调一次: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光是为针灸足三里的疗效提供了一个生物学解释,更在于它为如何定义穴位、研究穴位、进一步探索针灸对于调控身体不同系统的医学价值,提供了一个入口。
我们知道,传统针灸技艺的核心就在于,用很细的针精确刺激人体表面的某些部位,能够对相距遥远的人体其他器官,甚至是人体的整体生理状态,产生显著影响。在金庸《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为了给常遇春治疗截心掌的伤,首先针灸的是关元穴。胸口受了伤,治疗却要从肚脐下方的穴位入手,这当然只是武侠戏说,但却很好的抓住了针灸技艺的特点。
但想要解释这种远程性和系统性的作用,在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里,我们能找到的东西主要也就是这么五样:神经、内分泌、情绪、免疫和代谢。
说得更具体一点,人体的神经末梢遍布全身,而激素信号一旦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理应可以对人体产生远程和系统性的作用。在这些系统性的作用中: 情绪状态,比如开心和抑郁,清醒和困乏;免疫状态,比如我们常说的抵抗力、免疫力;还有代谢状态,比如饥饿和饱足,运动和静止,这些变化又是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角度看,针灸的作用,很可能就是刺激其中一个系统(比如神经),对其他系统(比如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对健康和疾病状态(比如炎症反应和败血症)产生干预。
顺着这个逻辑推演,我们也许会开辟一条走向系统医学的新路。包括咱们中医在内,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都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复杂系统,把疾病看成是系统某些状态的失灵,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干预系统使之回归正轨。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后,这套理念逐渐被还原主义取代。今天人们谈起人体,谈起疾病,更自然的方式是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机器,把疾病看成是机器某个特定部件的失灵,做法则是找到这个失灵部件,尽可能精确的修复或者替换它。
请注意,这两套观念本身谈不上谁对谁错,关键在于谁对认知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当然是后者这套方法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价值。前者这套系统角度的理解方式,往往太粗糙和模糊,也没有太强的预测性。
但马秋富实验室这项研究为两者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切入点。 循着这个切入口,也许研究者可以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知识的支持下,再次整理传统医学的发现,舍弃其中模糊、玄乎和错误的地方,把其中正确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用科学的语言和世界观重新加以解释。到那个时候,可能不光是一个穴位的作用得到解释,经络、针灸,甚至是阴阳、气血这些传统医学概念,都有可能在经历现代科学的严肃审视之后,重新焕发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