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941|回复: 39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0-19 19: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读冯世纶先生“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一文,颇多启发。然对文中“阳气即津液”的观点,笔者始终难以弄懂。今就冯先生文中所言,提出若干质疑,盼冯先生及诸网友不吝指教。

1.“阳气重”不等于“津液在表充盛”

       冯先生说:“《伤寒论》所说的阳气盛、阳气怫郁在表,是指津液在表充盛,可用较强有力的麻黄汤一类药发汗,或用热熏蒸大发汗”。

     “阳气重”的提法见于《伤寒论》第46条,原文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本条有倒装文法,“麻黄汤主之”一句应接在“此当发其汗”后,始与“服药已微除”相呼应。胡老(冯先生之老师)认为:“暝眩的原因在于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后表解。”把服药后的反应“发烦、目瞑、衄”(其原因是阳气重)当做麻黄汤的适应症,因而得出了“阳气即津液”的结论。太阳伤寒病人,本来阳气不虚,用麻桂辛温助阳,出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等阳盛的症状,一般衄后热随血去,不能再用麻黄汤治病。因为阳热盛用麻黄汤治疗不合情理,因而胡老得出了“阳气重”是“津液在表充盛”的结论。是不承认本条有倒装句的结果。

阳盛可导致衄血,仲景早有明文,《伤寒论》111条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这里阳盛与阴虚并举,阳盛肯定不是津液盛,而阴虚必定津液亏。因而把衄血的原因“阳气重”解释成“津液在表充盛”,并进而作出“阳气即津液”的结论,不符合仲景原意。

2.“以复其阳”不是恢复津液

      冯先生说:(29条)“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细观29条原文“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此乃阴阳俱虚、错综复杂之证,治疗当分标本缓急而有先后之序。因其病阳虚为急,故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待厥愈足温之后,再予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滋阴养血。使筋脉得以濡润,挛急得以缓急,其脚即伸。若阳气即津液,直接用芍药甘草汤可也。何用干姜回阳救逆!若甘草干姜汤的主要作用是恢复津液,则恢复津液何以使厥愈足温?把“以复其阳”说成“恢复津液”,则与之对举的用芍药甘草汤后“其脚即伸”的机理(阴液恢复)无法解释。

3.谵语、惊狂不一定都是亡津液  

       冯先生认为211条的谵语;112条的惊狂皆为汗出亡津液所致。其实,.谵语、惊狂不一定都是亡津液。《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也说:“阴气衰为癫,阳气衰为狂”。可见阳气的旺盛与否和神志密切相关。211条之谵语是发汗过多,阴液走泄,阳气外亡,属阴阳俱亡,不是单纯的亡津液。112条原文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冯先生说:“以火劫大发汗造成津液、津血大伤即为亡阳,津血不足以养心则惊狂”。既然是津血不足,为什么仲景要去掉具有养阴补血作用的芍药呢?按《伤寒论》21条、22条均为桂枝汤去芍药的加减方,均治下后损伤胸阳之证。63条是营阴不足之证仲景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由此可见,仲景的经验是阳虚去芍药;阴虚加芍药。112条所用方剂在桂枝汤中去芍药,说明惊狂是阳虚而不是亡津液。

4、“阳气内陷”不是“津液内陷”

        阳气作为一种气,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特性。内陷是气“出”受阻或气“入”太过造成的病理变化。而津液作为一种水液,其运动是在气的推动下完成的,本身无内陷可言。冯先生认为:134条中“结胸是水与热结,阳气内陷显然是津液内陷与热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病”。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热与水结”究竟谁是内在的宿疾,谁是外来的病邪。照冯先生的观点,显然是说原有里热,津液内陷(阳气内陷)与热互结。但仲景原文所说的却与此相反。《伤寒论》128条在论述结胸病的证状时说:“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寸脉以候上,脉若浮者,说明阳热在于上;关脉以候中,脉若沉者,说明痰水结于中。寸浮关沉,反映了外热入里与痰水结成结胸的证候。再看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这里明确指出是邪热入而非津液内陷。如果说“阳气内陷”是“津液内陷”,津液又如何与痰水相结而成结胸呢?可见冯先生“阳气内陷”是“津液内陷”的论点不能解释结胸病的成因。

5.脉微不是津液将竭

       冯先生在解释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时说:“这里的脉微,是指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观《伤寒论》中脉微多见于阴盛阳衰、阴盛格阳,分别治以回阳救逆,破阴回阳。如61条脉沉微,身无大热,用于姜附子汤;315条“下利,脉微”用白通汤;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证用通脉四逆汤。没有见到哪一条脉微用养阴生津法治疗的。关于286条,钱天来解释的好:“脉微则阳气大虚,卫阳衰弱,故不可发汗以更竭其阳,以汗虽阴液,为阳所蒸而为汗,汗泄而阳气亦泄矣。今阳气已虚,故曰亡阳故也。若阳已虚,而其尺脉又弱涩者,知命门之真火衰微,肾家之津液不足,不惟不可发汗,复不可下之又竭其阴精阳气也。此条本为少阴禁汗禁下而设,故不言治,然温经补阳之附子汤之类,即其治也。”说明本条脉微是阳气大虚,不可发汗,治当温经补阳;尺脉弱涩是阴血虚,不可汗下。

     《伤寒论》233条有关于“津液内竭”的论述,仲景认为属于脾约一类的病症,治用导法。结合247条,脾约证的脉象当是趺阳脉浮而涩。联系本条阴血不足的尺脉弱涩来看,“津液内竭”的证侯当以涩脉为主。

6.“阳绝于里”不是“亡津液于里 ”

     《伤寒论》第245“说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冯先生认为:“这里不但明示阳绝于里为亡津液,而且阐明阳绝于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若把‘阳绝于里’释为阳热绝于里,显然讲不通”。

        这里关键是在对“绝”的解释和理解上,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绝”字有三个意思:

     (1)断,断绝。(2)极,非常。引申为高超,绝妙。(3)横渡,横穿。

       本条“阳绝于里”的“绝”,当是第(2)种意思,意为极,非常,“阳绝于里”即阳热亢极。阳热亢极造成亡津液、大便硬是顺理成章的事。将“绝”按照第(1)种“断,断绝”之意训为“亡”,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这就好比有人将唐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绝顶”解释为泰山没有顶一样,是很可笑的。

       另外,《伤寒论》中还有一些冯先生没有提到的“阳”、“阳气”。如342条的“阳气退”;346条的“有阴无阳”;366条的“戴阳”等等。这些都属于“阴盛阳衰”或“阴盛格阳”的表现,冯先生却避而不谈,因而“阳气即津液”“为经方独特概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009、9、15)




上一篇:许跃远北京脉诊培训第二期11月开班
下一篇:尿路刺激征案求助

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0-19 2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判错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网友能全面了解冯先生的“阳气即津液”的观点,特将冯先生的文章转帖于此,供大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8: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对于《伤寒论》笫46条的“阳气重”、第27、29、30条的“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其实此是经方独特的理论概念,通过论中诸条内容分析即可明了。

  1.从“阳气重”可发汗看:对比第27条、46条、48条可知,阳气是决定能否发汗及发汗的轻重,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与27条正好是对子,彼“无阳”,此“阳气重”。对于阳气重,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阳气,即津液,注家多谓为阳热实非。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津液在体表充斥盛满故脉浮紧,以麻黄汤发汗治疗。服麻黄汤后,病人症状减轻,但发烦、目瞑,就是心烦而闭目,是因日久体虚误治时,服药中病后发生的瞑眩状态,瞑眩的原因在于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可知随汗出的尚有邪毒水气等,故此津液涵盖了营养人体的津血和多余的体液。后世注家以阳热解,出现明显纰漏,如张志聪谓:“此言太阳合并于三阳,用麻黄汤而后衄者,阳热盛而宜解也……所以然者,太阳合阳明少阳之气在表,而阳气重故也。”认为本条是阳气重为三阳合病是明显错误。对于三阳合病的治疗,仲景有明文用白虎汤治疗(219条)。

  再看笫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热多寒少当然是阳热明显,但仲景说“此无阳”,很明显,阳不是指阳热,而是指津液虚少而致脉微弱,第46条麻黄汤证脉浮紧,是因未汗出,津液充斥盛满于体表故脉浮紧,因称阳气重,因此据脉微弱为津液虚而判称“此无阳也”。又因仍有发热恶寒,知表未解而里热已显,故呈太阳阳明合病,这里的无阳,是指与阳气重相反而在表的津液虚少,不能再用麻黄汤大发汗,只能小发汗同时兼清里热,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表清里。对此,张志聪注解谓:“今热多寒少,乃寒已化热,阳热多而本寒少,脉微弱则表阳乘虚内陷,故曰此无阳也。”谓表阳内陷则无在表之阳。前说“阳热多”,后又称“脉微弱是表阳乘虚内陷”,既称“无在表之阳”却用麻桂发表,明显自相矛盾。

  又如第48条:“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者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可小发汗,意同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阳气怫郁在表,是说津液在表充沛,可用熏蒸等法发汗解表。

  由以上三条可知,《伤寒论》所说的阳气重、阳气怫郁在表,是指津液在表充盛,可用较强有力的麻黄汤一类药发汗,或用热熏蒸大发汗;而无阳是指在表的津液虚少,只能小发汗解表。

  2.从汗出亡阳以复其阳看: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汗出是津液,可知令阳气微即津液虚少。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俱紧是伤寒之脉,本应无汗,但表虚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多而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少阴病。这两条都是说汗出亡阳即是亡津液。第29条过于发汗使津液大伤,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第30条:“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甘草干姜汤可使“阳气还”,结合第29条甘草干姜汤能“以复其阳”,再看“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可知亡阳是指亡津液,以复其阳、阳气还,是指津液恢复。
3.从亡阳致谵语、惊狂看:第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以火劫大发汗造成津液、津血大伤即为亡阳,津血不足以养心则惊狂。又火攻火邪与表热合而入里,激动里饮上犯头脑亦是其因,治疗用桂枝去芍药调和营卫生津液,同时以蜀漆治里饮,并用龙牡敛精镇静安神共治惊狂。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亦是论述发汗则亡失津液而致谵语,如脉短则说明津液亡失严重至极,故主死;脉和缓者,津液尚存,故不致于死。

  4.从阳气内陷成结胸看: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是水与热结,阳气内陷显然是津液内陷与热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病。

  5.从亡阳之脉象看:第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这里的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故不可发汗。阳已虚,是承前说津液已虚,津虚致里虚血少,故尺脉弱涩。因津液虚甚,仲景称为亡阳,故称不可发汗、不可攻下。再看第46条“阳气重”的脉为浮紧,而第27条“无阳”之脉为微弱、第211条“亡阳”之为脉短,皆是因血管中的津血少,可知亡阳是亡津液。

  6.从阳绝于里致大便硬看: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这里不但明示阳绝于里为亡津液,而且阐明阳绝于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若把“阳绝于里”释为阳热绝于里,显然讲不通。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里的浮为阳者,是八纲概念,谓浮为卫气强于外,主表,故谓为阳;芤为阴者,芤脉主营气、津血虚于内,故谓为阴。浮芤相搏者,即指热和津液相互影响,营卫不谐,常自汗出,必致热者愈热,虚者愈虚,津液外越则胃气生热,终必致阳(津液)绝于里,大便成硬。本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同时提出,显然阳不是指热。大便硬的成因主为津液丧失,但有热伤津而结实者,亦有不因热而汗出津伤者,即称为“阳微结”,如第148条明确了“大便硬……此为阳微结”,对此,后世注家有各种见解,因对这里的阳微结不理解,而影响了对本条、对半表半里、对六经实质的认识。其实这里的阳微结,指津液微结,是相对于阳明里热实结说的,阳明里实结因汗出伤津、热甚伤津,故其阳明内结甚、大便结实甚。此阳微结因汗出少,仅头汗出,且里寒无热而津伤,故津伤轻而致大便干,此即阳微结,显然阳指津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伤寒论》第46条等所述“阳气”、“阳”是指津液,是经方于古代出现的独特理论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0-21 1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和液,是人体的两大系统,再加上实质的部分,构成人体的物质、能量及其转化系统。

液是阴质阳能转化的枢纽,不能认为它有这个功能,就等同于阳能------气了,就好比当津血化质滋养筋肉时,难道要说津血就是肌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8: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冯先生的“阳气即津液”的观点,在下有诸多疑问,兹在质疑如下: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冯先生一开始就说,“阳气重”、“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请问是谁把“无阳”和“亡阳”当做阳热解了?
2、既云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为何今两千年来中医界无人知晓,古今经方学家也无明言。所以这一“独特概念”只是伤寒大师胡希恕师徒的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8: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3、“阳气是决定能否发汗及发汗的轻重”一句,似语气未尽,不知所云!
4、冯先生说:此条(46条)与27条正好是对子,彼“无阳”,此“阳气重”。
    众所周知,在中文里,无和有,轻和重相对,以无和重是对子说明阳气即津液,难以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2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崇景) 的帖子

分析透彻,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20: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qhq411490070) 的帖子

赞成先生所言。如果“阳气即津液”,如何体现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8: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5、胡老说:“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津液亦属阳,不知出自何处?如果津液亦属阳,那么与津液相对的阴该是什么呢?
6、脉浮紧本是风寒外束,冯先生说是津液在表充斥。那么风寒束表的脉象又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7、同理,冯先生说:亡阳脉微是津液虚少,那么真正的阳气衰微、阴盛格阳之证该是什么脉象呢?
8、27条和46条条文,大家公认有倒装句式,因为承认倒装句式,不利于“阳气即津液”的独特概念,所以冯先生避而不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8: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9、《伤寒论》27条明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冯先生却说:无阳可小发汗。令人不解,
10、《伤寒论》第48条:“若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冯先生认为阳气怫郁在表,是说津液在表充沛。试问临床上谁见过“津液在表充沛”,而出现满面持续通红症状的病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61

积分

273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1
发表于 2009-10-23 17: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很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柴桂方应于2009-10-23 17:29发表的  :
楼主所言很对
谢谢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1、冯先生在解释122条时说:“汗出是津液,可知令阳气微即津液虚少。”汗出(原文作发汗)是一个症状,发汗是一种治法。怎么会是津液!
12、冯先生认为: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俱紧是伤寒之脉,本应无汗,但表虚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多而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少阴病。 一般认为,三阴多寒证,多阳虚。本来很好理解,如果把少阴病的本质说成亡津液。不但难理解,而且违背了六经病的一般规律。
    冯先生说:“这两条(122条、283条)都是说汗出亡阳即是亡津液”。观仲景论亡津液,多阳明热盛里实,治用白虎、承气。122条仲景已经明言:“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如何再用白虎、承气之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3、冯先生说:(30条)甘草干姜汤可使“阳气还”,结合第29条甘草干姜汤能“以复其阳”,再看“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可知亡阳是指亡津液,以复其阳、阳气还,是指津液恢复。
      详仲景本论,津液的恢复与否,主要看小便。59条原小便不利,若得“小便利,必自愈”,是津液恢复。203条原“小便数,今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胃中”。也是津液恢复。而29条“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服汤后“厥愈足温”,显然是阳气恢复,而不是津液恢复。30条言“夜半阳气还”。夜半,是中医理论说的“阳气始生”的时间。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6条说:“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此时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因为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为温和。所以“夜半阳气还”,肯定不是“津液还”。冯先生在引文中只言“阳气还”,不提“夜半”,是有所考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8: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4、“阳气重”可发汗是对条文的曲解: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一文,第一个标题是:从“阳气重”可发汗看。这一提法是对46条条文的曲解。“阳气重”本是张仲景对服麻黄汤发汗后,出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等症状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并非是“阳气重”可发汗。原文俱在,明眼人一看便知。冯教授也不是不知,但是出于“阳气即津液”理论的需要,硬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19: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5、冯先生说:“第29条过于发汗使津液大伤,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这与传统中医理论不符,若是真的亡津液,则不应该用干姜温中回阳,用芍药甘草汤更为对证。因此,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肯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与阴相对应的阳气,而不是津液。如果甘草干姜汤所复之“阳”成了津液,则不惟阴阳、气血、津液之定义要改,就连中药功效也要因冯先生的“独特概念”而修改。但中药功效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不是才独特概念推导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1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6、《伤寒论》第30条的条文含混不清,后世多疑是后人所加或有脱简,故五版教材略而不释。冯先生以其中“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一句,认定亡阳是指亡津液。细读第30条原文,知其是对29条的解释。29条共涉及4个方剂,而30条仅论述3个其中四逆汤缺如。故“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一句,当是对四逆汤的论述而文中有脱简,所以难解。以这样文意不清的论述作为“亡阳是指亡津液”的依据,显属牵强附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7、《伤寒论》第112条“亡阳,必惊狂”,冯先生说是“以火劫大发汗造成津液、津血大伤即为亡阳,津血不足以养心则惊狂”。既然津血不足,为什么仲景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掉具有补血养阴作用的芍药呢?观《伤寒论》21条、22条均为下后损伤胸阳出现的变证,都用桂枝汤去芍药加减组方。说明仲景应用桂枝汤凡阳虚明显者要去芍药;营阴不足的身疼痛、脉沉迟,才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重芍药的用量(62条)。从本条所用方中去芍药可知,亡阳不是津血大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8: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8、《伤寒论》134条论结胸病有“阳气内陷”一词,冯先生认为:“结胸是水与热结,阳气内陷显然是津液内陷与热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病。”阳气作为气的一种,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阳气内陷”是阳气“出”的运动受限引起的病理变化,临床未闻有津液内陷者。按照冯先生所言,结胸病是在表的津液入里与在里的热互结。事实与此正好相反,结胸病是在表的邪热入里与在里蕴结的痰水互结而成。《伤寒论》131条说的明白:“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这里的“热入”与“阳气内陷”是同一意思,说明“阳气”系指表邪、热邪而言,绝对不是指津液。如果是津液入里如何与痰水互结成结胸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18: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伤寒论》286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冯先生说:“这里的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故不可发汗”。如果如冯先生所言“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则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两条的“脉微”也应该是“津液将竭”,则补津液可也。不可用回阳救逆、破阴回阳等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349

积分

56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9
发表于 2009-10-26 16: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障目==带有色眼镜看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困学于2009-10-26 16:08发表的  :
一叶障目==带有色眼镜看问题==?
说说先生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0: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20、《伤寒论》245条说:“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冯先生解释说:“这里不但明示阳绝于里为亡津液,而且阐明阳绝于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
      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三个意思。(1)断,断绝。(2)极,非常。引申为高超,绝妙。(3)横渡,横穿。
     关于阳气少,仲景一般用无阳、亡阳来形容。此处的“绝”,应为极,非常之意,阳热亢极造成亡津液是顺理成章的事。把“阳绝于里”解释成亡津液,岂不是与下文的“亡津液”重复了吗?
     246条说:“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冯先生说,“这里的浮为阳者,是八纲概念,谓浮为卫气强于外,主表,故谓为阳;芤为阴者,芤脉主营气、津血虚于内,故谓为阴。浮芤相搏者,即指热和津液相互影响,营卫不谐,常自汗出,必致热者愈热,虚者愈虚,津液外越则胃气生热,终必致阳(津液)绝于里,大便成硬。本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同时提出,显然阳不是指热”。
     仲景说“浮为阳”,这句话难用“ 阳气即津液论”来解释,冯先生赶紧说,“这里的浮为阳者,是八纲概念”,然后又把阳解释成了“热”。他说“浮芤相搏者,即指热和津液相互影响”。众所周知,八纲概念是后人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辩证方法。《伤寒》在先,八纲在后,以八纲释《伤寒》属本末倒置。可见在冯先生眼中,阳气有时是津液,有时又成了阳热。因为如果冯先生说这里的阳是津液,则下面的“芤为阴”(冯先生谓为营气、津血)就无法解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21、《伤寒论》148条所说的“阳微结”历代多有争论,在下也无深刻认识,但冯先生把“阳微结”释为津液微结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如前所说,津液作为一种体液,仲景常用亡、内竭、得下、越出等来形容。用内陷、微结等词来形容津液的病变不符合津液的特性和仲景文法。
22、发热不是“阳热”  
   《伤寒论》27条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冯先生认为:“发热,热多寒少当然是阳热明显,但仲景说‘此无阳’,很明显,阳不是指阳热,而是指津液虚少而致脉微弱”。冯先生的解释有两个疑点:(1)把发热和阳热划等号:    发热仅是一个症状,不能与阳热划等号。《伤寒论》333条说:“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就是把发热当成阳热用清热法因而导致了“除中”的后果。(2)在热多寒少属阳热的错误前提下,进而认定是“津液虚少而致脉微弱”。实际上,“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27条条文的两层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脉微弱不是桂枝二越婢一汤的主证。正如章虚谷所说:“本条有汉文兜转法”。冯先生为了证明“阳气即津液论”回避本条的倒装文法。所以冯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1: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23、冯先生说:“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可知随汗出的尚有邪毒水气等,故此津液涵盖了营养人体的津血和多余的体液”。津、血、水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具属于阴,冯先生都纳入了阳气(津液)范畴,不知在冯先生的理论中,有没有阴气的概念。如果有这个阴气有是什么呢?与这个阴气相对应的阳气(先生认为经方中的阳气是津液,先生自己心中的阳气)又是什么呢?
24、《伤寒论》中还有一些冯先生文中没有提到的“阳”、“阳气”。如342条的“阳气退”;346条的“有阴无阳”;366条的“戴阳”等等。这些都属于阴盛阳衰或阴盛格阳。冯先生不对这些“阳”、“阳气”进行解释。正说明“阳气即津液”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25、亡津液的寒热属性:冯先生认为亡阳就是亡津液。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亡阳”是寒证,“亡津液”是热证。冯先生说的“亡阳(亡津液)”是热证还是寒证呢?
26、《伤寒论》中明文提出“亡津液”的有好几条,如58、59、181、203、246条等等,这些条文中的“亡津液”与冯先生说的亡阳(亡津液)能划等号吗?(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5

积分

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法仲景汤液

Rank: 1

积分
45
发表于 2009-11-2 16: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根本方法是放弃内经中关于气、津液的提法,当作内经不存在。
只在伤寒论里用津液来替代有阳气,看看能否说通,如果可以,就不必存疑了。
因为胡老和冯老都以为内经和伤寒是不同的理论体系。
学而时习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9-11-2 17: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见过脱了水还精力旺盛的人!

古人云:气随津脱,也就是说功能会随着体液的丢失而减弱!

所以说讨论:伤寒论中阳气是气还是津液而不讨论更贴近于临床的东西,是吃饱了没事干,是吃饱了饭撑着的行为!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城里娃脑于2009-11-02 17:04发表的  :


没见过脱了水还精力旺盛的人!

古人云:气随津脱,也就是说功能会随着体液的丢失而减弱!
.......
如果先生还饿着肚子,请先吃饱再来讨论!我想就是冯先生来了,也不会容忍这么没有水平的话。诸位网友请看我的帖子究竟是在进行学术讨论,还是吃饱撑的。用这种办法讨好冯先生,恐怕冯先生也不会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09-11-2 21: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1楼(王叔文) 的帖子

不论古今中外,以是者为是,以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学术态度,支持王先生对冯先生的质疑争鸣,我也正在做这种说法的质疑,头绪理一理后希望能和先生好好讨论。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4479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城里娃脑决定悬壶济世

Rank: 5Rank: 5

积分
4479
发表于 2009-11-3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1楼王叔文于2009-11-02 18:48发表的  :
如果先生还饿着肚子,请先吃饱再来讨论!我想就是冯先生来了,也不会容忍这么没有水平的话。诸位网友请看我的帖子究竟是在进行学术讨论,还是吃饱撑的。用这种办法讨好冯先生,恐怕冯先生也不会接受。

伤寒论中的"阳气"本来就有多重含义,既有津液的概念也有传统"炁"的概念.而"炁"在上古的概念中是从"水炁"和"云炁"的概念中推衍出去的.而伤寒论中张仲景的所说的阳气都是强调无形之"炁"与有形的"津液"连做一体的来看的.而后世注家和某些人别有用心将己义掺杂入<<伤寒论>>.况且仲景方是有师承的,而且经过仲景博采众方总结提炼出来的.其中很多概念都有各家的影子.而读仲景的原文就很容易得出仲景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者.而非某些人那样借古人招牌打自己的广告.

中国中医的考证在清朝中期和末期除了徐灵胎和莫枚士寥寥几个严谨而且有临床功底的考据派经方家之外,就几乎都是"六经注我"的医家.而有些所谓的考据都是玄思臆测和玩弄文字游戏,很少有人将古文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据,然后再到临床中去验证.

你们这些喋喋不休的讨论,有几个能经得起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检验和临床的检验.

就算是胡希恕和冯世纶也不会在临床辨证时非要把病人的这个"阳气"辨出来才开方吧!
学术至上,理直气壮; 自成一家,笑骂由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城里娃脑先生观点的点评
1、没见过脱了水还精力旺盛的人!
点评:这么说水就等于精力吗?
2、古人云:气随津脱,也就是说功能会随着体液的丢失而减弱!
点评:这句话只能说明气能摄津,不能说明气等于津。“功能会随着体液的丢失而减弱”,并不等于说功能就是体液。
3、所以说讨论:伤寒论中阳气是气还是津液而不讨论更贴近于临床的东西,是吃饱了没事干,是吃饱了饭撑着的行为!
点评:阳气即津液是胡老的重要思想,说胡老和冯先生是吃饱了没事干,是吃饱了饭撑着的行为,是对二老的极大不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二老“阳气即津液”的观点,但我对他们的人品和治学态度是十分尊重的。所以我的帖子一直是用协商的口气,没有半点不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09-11-6 19: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s:3] 娃脑的说话比较可爱但是绝无恶意,我作证 [s:3]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5楼anton553于2009-11-06 19:05发表的  :
[s:3] 娃脑的说话比较可爱但是绝无恶意,我作证 [s:3]  
但愿如此,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5: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31楼(王叔文) 的帖子

引用第32楼SFDfsakfdc于2009-11-02 21:00发表的 回 31楼(王叔文) 的帖子 :
不论古今中外,以是者为是,以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学术态度,支持王先生对冯先生的质疑争鸣,我也正在做这种说法的质疑,头绪理一理后希望能和先生好好讨论。
                          
                                          期待与先生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09-11-13 23: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理有据,认同,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09: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理解,共同学习! [s: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41

积分

414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41
发表于 2010-3-5 12: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胡老的书时也有这个疑惑,主要是伤寒论中本身是有“津液”一词的,阴、阳、气、血、津液这些概念是中医的关键名词,仲师是不可能混用的,但也可能是他对各家学说没有完全统一的结果。引用了原来医家的表述。
  不知楼主有无看过胡的录音书,其实楼主的很多问题,胡是有针对性的解说的。胡老认为古人的经验规律是有效的,但基本认为古人的医理是胡说,是当时科学水平所限制的意想。仲师的一些解释他认为是错误的。他是用现代生理学的体液、血液学说来解释伤寒论的。冯认为阳气即是津液是古人的意思,是仲师的意思,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是胡老一派的医理才对。
  有时间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50 , Processed in 0.28784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