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读冯世纶先生“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一文,颇多启发。然对文中“阳气即津液”的观点,笔者始终难以弄懂。今就冯先生文中所言,提出若干质疑,盼冯先生及诸网友不吝指教。
1.“阳气重”不等于“津液在表充盛”
冯先生说:“《伤寒论》所说的阳气盛、阳气怫郁在表,是指津液在表充盛,可用较强有力的麻黄汤一类药发汗,或用热熏蒸大发汗”。
“阳气重”的提法见于《伤寒论》第46条,原文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本条有倒装文法,“麻黄汤主之”一句应接在“此当发其汗”后,始与“服药已微除”相呼应。胡老(冯先生之老师)认为:“暝眩的原因在于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后表解。”把服药后的反应“发烦、目瞑、衄”(其原因是阳气重)当做麻黄汤的适应症,因而得出了“阳气即津液”的结论。太阳伤寒病人,本来阳气不虚,用麻桂辛温助阳,出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等阳盛的症状,一般衄后热随血去,不能再用麻黄汤治病。因为阳热盛用麻黄汤治疗不合情理,因而胡老得出了“阳气重”是“津液在表充盛”的结论。是不承认本条有倒装句的结果。
阳盛可导致衄血,仲景早有明文,《伤寒论》111条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这里阳盛与阴虚并举,阳盛肯定不是津液盛,而阴虚必定津液亏。因而把衄血的原因“阳气重”解释成“津液在表充盛”,并进而作出“阳气即津液”的结论,不符合仲景原意。
2.“以复其阳”不是恢复津液
冯先生说:(29条)“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细观29条原文“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此乃阴阳俱虚、错综复杂之证,治疗当分标本缓急而有先后之序。因其病阳虚为急,故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待厥愈足温之后,再予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滋阴养血。使筋脉得以濡润,挛急得以缓急,其脚即伸。若阳气即津液,直接用芍药甘草汤可也。何用干姜回阳救逆!若甘草干姜汤的主要作用是恢复津液,则恢复津液何以使厥愈足温?把“以复其阳”说成“恢复津液”,则与之对举的用芍药甘草汤后“其脚即伸”的机理(阴液恢复)无法解释。
3.谵语、惊狂不一定都是亡津液
冯先生认为211条的谵语;112条的惊狂皆为汗出亡津液所致。其实,.谵语、惊狂不一定都是亡津液。《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也说:“阴气衰为癫,阳气衰为狂”。可见阳气的旺盛与否和神志密切相关。211条之谵语是发汗过多,阴液走泄,阳气外亡,属阴阳俱亡,不是单纯的亡津液。112条原文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冯先生说:“以火劫大发汗造成津液、津血大伤即为亡阳,津血不足以养心则惊狂”。既然是津血不足,为什么仲景要去掉具有养阴补血作用的芍药呢?按《伤寒论》21条、22条均为桂枝汤去芍药的加减方,均治下后损伤胸阳之证。63条是营阴不足之证仲景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由此可见,仲景的经验是阳虚去芍药;阴虚加芍药。112条所用方剂在桂枝汤中去芍药,说明惊狂是阳虚而不是亡津液。
4、“阳气内陷”不是“津液内陷”
阳气作为一种气,具有升降出入的运动特性。内陷是气“出”受阻或气“入”太过造成的病理变化。而津液作为一种水液,其运动是在气的推动下完成的,本身无内陷可言。冯先生认为:134条中“结胸是水与热结,阳气内陷显然是津液内陷与热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病”。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热与水结”究竟谁是内在的宿疾,谁是外来的病邪。照冯先生的观点,显然是说原有里热,津液内陷(阳气内陷)与热互结。但仲景原文所说的却与此相反。《伤寒论》128条在论述结胸病的证状时说:“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寸脉以候上,脉若浮者,说明阳热在于上;关脉以候中,脉若沉者,说明痰水结于中。寸浮关沉,反映了外热入里与痰水结成结胸的证候。再看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这里明确指出是邪热入而非津液内陷。如果说“阳气内陷”是“津液内陷”,津液又如何与痰水相结而成结胸呢?可见冯先生“阳气内陷”是“津液内陷”的论点不能解释结胸病的成因。
5.脉微不是津液将竭
冯先生在解释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时说:“这里的脉微,是指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观《伤寒论》中脉微多见于阴盛阳衰、阴盛格阳,分别治以回阳救逆,破阴回阳。如61条脉沉微,身无大热,用于姜附子汤;315条“下利,脉微”用白通汤;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证用通脉四逆汤。没有见到哪一条脉微用养阴生津法治疗的。关于286条,钱天来解释的好:“脉微则阳气大虚,卫阳衰弱,故不可发汗以更竭其阳,以汗虽阴液,为阳所蒸而为汗,汗泄而阳气亦泄矣。今阳气已虚,故曰亡阳故也。若阳已虚,而其尺脉又弱涩者,知命门之真火衰微,肾家之津液不足,不惟不可发汗,复不可下之又竭其阴精阳气也。此条本为少阴禁汗禁下而设,故不言治,然温经补阳之附子汤之类,即其治也。”说明本条脉微是阳气大虚,不可发汗,治当温经补阳;尺脉弱涩是阴血虚,不可汗下。
《伤寒论》233条有关于“津液内竭”的论述,仲景认为属于脾约一类的病症,治用导法。结合247条,脾约证的脉象当是趺阳脉浮而涩。联系本条阴血不足的尺脉弱涩来看,“津液内竭”的证侯当以涩脉为主。
6.“阳绝于里”不是“亡津液于里 ”
《伤寒论》第245“说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冯先生认为:“这里不但明示阳绝于里为亡津液,而且阐明阳绝于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若把‘阳绝于里’释为阳热绝于里,显然讲不通”。
这里关键是在对“绝”的解释和理解上,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绝”字有三个意思:
(1)断,断绝。(2)极,非常。引申为高超,绝妙。(3)横渡,横穿。
本条“阳绝于里”的“绝”,当是第(2)种意思,意为极,非常,“阳绝于里”即阳热亢极。阳热亢极造成亡津液、大便硬是顺理成章的事。将“绝”按照第(1)种“断,断绝”之意训为“亡”,是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这就好比有人将唐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绝顶”解释为泰山没有顶一样,是很可笑的。
另外,《伤寒论》中还有一些冯先生没有提到的“阳”、“阳气”。如342条的“阳气退”;346条的“有阴无阳”;366条的“戴阳”等等。这些都属于“阴盛阳衰”或“阴盛格阳”的表现,冯先生却避而不谈,因而“阳气即津液”“为经方独特概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009、9、15) |
上一篇:许跃远北京脉诊培训第二期11月开班下一篇:尿路刺激征案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