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09|回复: 0

《素问》“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辨——转帖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095

积分

35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095
发表于 2015-10-24 18: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aragraph]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以下简称“九字文”)见于《素问》2个章节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1“九字文”的争议
1.1认为“九字文”为原文,阐述了辛润肾燥的机制。如张介宾云:“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倡此说“辛性津润也。然腠理开,津液达,则肺气下流,肾与肺通,故云通气也”。21世纪课程教材《内经讲义》认可张介宾之言。
1.2认为“九字文”为原文,概括5种治法,不惟独辛。森立之倡此说,认为“九字文”概括了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5种治法。所以他说:“总括缓、收、燥、泄、润五法,而结于此九字也,言五法共皆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吴昆也倡此说:“言上文治法,或用之以开发腠理而汗之,或用之以致津液而养之,或用之以疏通脏腑之气而调之”。
1.3认为“九字文”属注文。丹波元坚、滑寿倡此说:“此一句九字,疑原是注文”。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评释》(第2版)引滑寿之说。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第1版)则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认可滑寿之说,而《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要互参吴昆、张介宾之说。

2“九字文”文义悬隔,前后不伦
2.1“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文义悬隔,前后不伦。“开腠理”与肺主宣发有关,“通气”也与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关。所以“开腠理”与“通气”属肺脏功能,与肾脏无关。“致津液”本身不成其句,也甚费解。或不求其解,或将“致”引申为疏通、运行,形成“通畅津液”之义,以迎合肾主水液之功能。查《中华大字典》,古今“致”无“疏通”之义。
2.2“急食辛以润之”,辛能散能行,故辛能“开腠理,通气”,这已成共识。张介宾亦言:“盖辛从金化”,故辛应配属肺脏,无由加于肾脏,有悖五脏五味配属规律。再者,如果“辛”可“疏通津液”,那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故“辛”也可归肺,不惟独肾。由于将“九字文”系于肾与辛,引发了诸多文义晦涩的论言。如“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用桂,致津液用姜,通气用附”,“小便不利,大便反硬者,仲景用附子、白术,是以火蒸水,通致津液之法”等,不一而足。欲用附、姜、桂大辛大热耗阴伤津之品达到开腠理、疏通津液而起到滋润的作用,是不是太玄了?
2.3《素问·脏气法时论》出现“九字文”不仅唐突,五脏五味配属疑点亦多。文中“五脏苦欲补泻”属文体工整的骈体文,无端“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多出“九字文”。“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脾脏用苦燥,肺脏用苦泄,有悖五味五脏分布格局。另外,其五脏五味配属有“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惟独不见“咸”味。所以丹波元坚也说:“五脏中宜食苦者有二,而无一宜食咸者”。所以该篇中此节文字准确性的可信度不高。
2.4《素问·至真要大论》出现“九字文”也很唐突,三阴三阳之客用五味补泻疑点亦多。如“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等数句,其介绍用药滋味均三个,惟独“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多出“以辛润之”,还冒出“九字文”。该节所论用药滋味治疗杂乱无序,如厥阴、阳明之客分别有“辛补、酸泻、甘缓”、“酸补、辛泻、苦泄”各具3种滋味;而少阴、太阴、少阳之客分别有“咸补、甘泻、咸收”、“甘补、苦泻、甘缓”、“咸补、甘泻、咸软”各具2种滋味;太阳之客则“苦补、咸泻、苦坚、辛润”又别具一格,如此前后文不对举,令人迷乱,也有悖骈文体结构。另外,我们在详细对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天在泉、六气胜复的五味补泻时,也发现错落之处甚多。譬如在论述“六气之复”的治疗,“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在这里,“太阳之复”一句明显错落了一些文字,如果将“以辛润之”置于“太阳之复“一句之中,很是吻合。

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证
近年发现敦煌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据考证此书可能为陶弘景所撰,抄写于宋代前。该书为我们揭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经方资料,其中一些文字还可勘正《素问》相关内容。我们将散在《法要》文中的几段文字汇集在一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五脏苦欲补泻”的完整性,也解开了“九字文”之谜。
以下是《法要》辨五脏病证文并方的一些文字: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心德在软,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开腠理以通气也”、“至津液生也”的字句,还看到未曾谋面的“适其性而衰之也”。

4. “九字文”属注文,分别为辛散、咸润作注
4.1《法要》文字让我们看到另一版本。敦煌遗书封藏上千年,幸免于辗转传抄,其存留的文字将更贴切原貌。该“五脏苦欲补泻”将甘缓归肝、酸收归心、苦燥归脾、辛散归肺、咸润归肾,不仅避开了苦燥归脾、苦泄归肺之苦味重配之弊,又使“辛”味有了配属,进而还依据配属原则制作了多个让后人运用2000年仍充满传奇神效的经典汤方,如四逆汤、理中汤、泻心汤等。因此《法要》所述内容条理性强,当推崇之。
4.2虽然《法要》所载文字更贴切原貌,但其“五脏苦欲补泻”内容,也让我们看到了注文的成分。其有悖文字工整之骈文,是其一,如论甘缓多出“适其性而衰之也”;论辛散多出“开腠理以通气也”;论咸润多出“至津液生也”,而论酸收、苦燥未见类似描述。其多出三句文例自成一体,用“也”字形成判断句,乃是古人注文之惯用手法,是其二。由于注文误人正文更易出现错落的特点,因此,也就出现前面论述了的《素问》“九字文”文义悬隔、前后不伦的另一版本,是其三。该三句文字,让我们看到医经理论与经方理论联系的一些成分,再通过注释,更起画龙点睛之效,是其四。这一点,我们可从《法要》所载的内容觅得踪迹。如小补肝汤用味甘之大枣缓“心中如饥”之症,是“甘缓肝急”之用,其机制在于“适其性而衰之也”;小补肺汤用味辛之细辛散“胸中闷痛”之症,是“辛散肺气逆”之用,其机制在于“开腠理以通气也”;小补肾汤用味咸之泽泻通其“小便不利”之症,是“咸润肾燥”之用,其机制在于“至津液生也”。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了古人制作经方时构建理法方药理论的雏形。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素问》中“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属注文,且由于衍、脱、错简之故,致使二注变为一注,更由于“五脏苦欲补泻”五味配属紊乱,越发变得莫衷一是。敦煌卷子本《法要》,由于其内容的翔实性,使我们不仅对“九字文”之谜,茅塞顿开,还揭开了其它诸多疑点。即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开腠理通气也”为“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作注;“致津液”不成文理,后脱一动词“生”,“致津液生也”为“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作注;“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应改为“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应改为“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出现的“九字文”可能是因为作二注的“九字文”被误人正文形成只为“急食辛以润之”作注,后又被引用,为“以辛润之”作注,再次误入正文而又错简于此。因为“以辛润之”很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太阳之复”失落的文字。
通过以上辨析,不仅校勘家们的困惑得以释然、“经文”不因衍、脱、错简而面目皆非,更重要的是拨乱反正,维护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使今人不再因误读误解“经文”派生出文义晦涩的言论。有以《素问》权重而不加细辨,欲以之斧正《法要》“五脏苦欲补泻”配属关系,则是学者之大忌。




上一篇:工程师聊聊中医①
下一篇:得失录--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4 07:38 , Processed in 0.13540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