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编辑的话
李士懋先生德高术精,名重一方,每当我与燕赵医林同道相聚,询及李先生,未有不赞叹者。素慕先生高雅,又因编辑先生新作《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而有机缘前往石家庄拜会,席间言谈甚欢,如沐春风。并得闻先生行医二三事:遇贫苦患者,先生常自己出资为其支付药费、车费。遇病重卧床,不能行动者,先生每亲至其家诊视,虽远不辞;曾有人为某重要领导之夫人延请先生上门诊疾,当先生途中询知“病人”正在“垒长城”时,愤然拂袖而回!先生之行,岂非燕赵豪侠遗风耶?
观先生著作,首有李经纬教授的序言,末有王振瑞教授的跋语,言语洗练,文辞畅雅,情感真挚,发人深省。我之所以不避狗尾续貂之嫌,是因为多日来,一直为先生矢志岐黄的激情所感动;为先生难以释怀的对中医异化的忧思所感动;为先生的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脉诊为重、经方是崇的大医境界所感动,而心头一直鼓荡着想写几句话的欲望。
“今天是2007年1月1日凌晨,我已七十出头了。名利已然无缘,还辛勤写书,只因与中医的一份情缘。2006年春节,我戏写了一付不讲对仗平仄的打油楹联贴在门上。上联:虽未隐居山林尘念确已渐淡宁静方致高远;下联:本已退休赋闲还忙看病著述总因未了情缘。横批:怡然陶然。权作我内心写照,亦是著此书的情愫。”
从先生书中的这段话里,我试着找出了几个关键词:凌晨、七十出头、辛勤写书、未了情缘、怡然陶然。这些词足以勾勒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一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者,一笔一划地总结着自己临床几十年的宝贵经验,每每凌晨笔耕,不以为苦,反觉怡然陶然。个中的缘由只能是浓郁的中医情结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我数年前也编写过图书,何曾每每工作到深夜?又怎敢说写书没有为名利所动?与先生相较,惭愧且汗颜。
先生献全部心血于中医学术,也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他动情地写道:“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中医学术的异化,使中医学术出现了危机”,“灵活辨证论治的精髓逐渐萎缩”,令人忧心忡忡”,先生不辞劳苦,撰写此书,“无非是对学术异化的抗争和发自心底的一声呐喊”,先生 “翘首企盼中医的振兴而不是被摈弃”。先生还郑重声明:“我所写的医案是真实的。这仿佛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蛇足之言,但在学术腐败的现今,我不得不写上句绝非假冒杜撰。”关于中医学术之异化,我作为编辑不能在此多占篇幅,但我相信,每一位热爱中医、献身中医的明眼人,都会有话要说的。先贤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当下一些中医往往是“洗耳恭听”而又“心不在焉”,祈愿先生的忧思与呐喊,再一次撼动一些人的心灵。
先生临证既久,于各科杂病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何此次仅仅对冠心病的中医辨治展开论述呢?或许是为了把自己的体悟写深写透、凝炼真义吧,这也是我建议先生把原书名《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改为《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的初衷。如果有读者思忖:一个真正的中医为何把西医病名置于书名之首?对此我还是建议再读一读振瑞先生的跋。
先生在本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并已成熟的四个临证特点,即:“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体系;坚持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临证首分虚实,谨守病机;崇尚经方。”并且在行文中,多次予以重点阐述,这对于中医后学者,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理应是促进学业精进的津梁。先生用心良苦,既示人以法,又教人以巧。大法已如前述;临床用方、用药、辨舌、辨脉的精巧之处,书中随处可见,如关于桂枝汤、升降散、乌梅丸应用的体会,关于附子、黄芪、黄连、山茱萸、栀子、防风、芍药、半夏、蜈蚣等药物的运用体会,关于风药、寒热并用、尺差而寸旺、津亏湿亦不易化、脉痉等的解释,以及关于热、寒、湿、痰、瘀等的病机探讨,“迟数不独以至数论”的脉学新见等等,无不彰显着先生深厚的功力。我在填写我社选题报告时,写道:“此书理论特色鲜明,医案选择全面,按语刻画精当,亮点时时闪现,作者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全盘托出,实属难得之佳作”。尤令我感慨的是先生对脉象的重视,正如振瑞先生在跋中提到的,“先生诊脉时生于指端的玄妙、露于眉宇的凝思,是在其他医者身上难得一见的”。记得我在大学时代,二十八脉的讲解往往在有限的学时内结束,怎得要领?只能以王叔和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来安慰自己,而在当前的临床中,往往看见一些医生,摆好把脉的姿势后,便开始谈笑风生起来,甚至,现在有些文章竟把中医精深的脉学理论指为玄学。读了先生的著作后,一些同道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
我编辑先生著作时的感觉是,越往后,越舍不得读下去,读完最后一段,竟心生惆怅。振瑞兄长说,先生“撙节笔墨”,但我觉得,我此刻正像一个沉浸于美景中的游客,多么希望这段令人欣喜的旅途长些、更长些,以至无限。 |
上一篇:[新闻]卫生部要求完善法规明确假药伤害责任下一篇:出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