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17-10-21 18:15 编辑
《伤寒杂病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标题,讨论各种病证。《伤寒杂病论》中的“证”都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的。那些“证”与如今所说的“辨证施治”的“证”无关。
国医大师干祖望在《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词目》一文所言:“我们这批老中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治病、西医辨病治病是近代医家逐渐达成的基本共识。
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三阳三阴.)、八纲辨证(阴阳里表虚实寒热)、脏腑辨证(肝心脾肺肾)、气血辩证(营卫气血)、三焦辩证(上中下)等,因而形成多个中医学派。六经辨证形成伤寒学派,三焦辩证形成温病学派等。
“对证下药”中医说的是治本。“对症下药” 说的是治标(“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明·张景岳: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中医之难在于此,中医之贵亦在于此。
“对证下药”是中医的精华,“对症下药”是中医的必备。
不管是证,还是症,在疾病的治疗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证”和“症”关系,“证”是疾病的内在本质,“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证”是反映病机的,代表着疾病在某个发展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属于疾病在某个发展阶段的“现象”。
中医认为,“证”不同于“症”。同“证”未必“症”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其本。 “证”就是本。
中医治病方法,“对证”重于“对症”。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
举 医苑杂谈 七五 阳虚发热 老年人的病 来简说“证”和“症”的辩证关系:
阳虚发热:阳虚是“证”;发热是“症”。温阳祛寒,甘温除热。则是正治。
再通俗点说,“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症”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觉到的东西,它是由“证”决定的。
用哲学的言语来讲,就是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搞得又复杂了)。
“证”、“症”弄不清楚没关系,四川人讲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是好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