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二开始每次放假回家就会有很多新病号、老病号找上门来看病。这次回家也不例外,昨天下午姥姥家的邻居就找上门来看病。夫妻二人同至,丈夫因胃脘疼痛就诊,处方7剂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
妻子自述“一身毛病”来就诊。按老百姓看中医的“惯例”,自然第一步就是考考医生了。她方一落座,便伸出了自己的左手,顺便问了句,“男左,女右是吧?”。我心里默默说了一句,你给我的是左手!
此时已经搭上左手的我淡淡的说了句:“我都要”。
初时脉沉微,左关尤弱。抬头一看她眼睛略浑浊,眼角带有血丝,问,“眼睛痒?有没有干涩?50岁以后才出现的还是早于50岁?”患者点头称是,答道:“确实是最近这几年才有,而且这几年脚后跟疼的厉害,有时候疼有时候不疼”。
此时把得患者右手也是沉微,尺部迟。问,“怕不怕冷?身上疼不疼,腿沉不沉?”患者答:“怕冷,腿经常感觉拖不动。背上紧,舒不开,有时候膀子疼。”
此时我脑海中忽然冒出了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患者已有恶寒,项背拘紧不舒。加之患者脉微细,当知体内有寒,下肢重坠,责之水邪为患。于是便又问:“平常容易困么?觉多不多?”
患者答曰:“有时候正赶集卖着粮食,忽然有一瞬间恍惚就不知道了,像睡了一觉一样,在家里就经常睡觉。”
于是“脉微细”、“但欲寐”全了,这是少阴病提纲,“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于是这个患者的症状便是“恶寒、项背强通、脉微细、但欲寐”。此时胡老当初的注解骤然出现在大脑中,“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即是说,若前之太阳病,脉见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而这个患者就是“太阳病+少阴病”。
患者又有“腿重坠”(腿拉不动),当时我随口一问“是不是腿比腰重,腰比肩膀重?”患者点头称是,说我是不是有神。我无语,跟他说,“正经中医哪来的神?你要觉得我说的很神,都蒙对了。就好好配合治疗就是了”。
《伤寒论》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加之患者有“但欲寐”,所以又需振奋阳气,便加细辛合成麻黄附子细辛汤。
而患者腿重沉,看腿时发现腿部颜色苍白,无鳞屑,无水肿但摸上去偏量,便又问:“后腰怕不怕凉,小肚子是不是也怕凉?”。患者回复,都怕凉,背上舒不开,腰里凉,腿沉。
这是《金匮要略》“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除此之外,患者亦有舌淡嫩,舌体异常胖大,齿痕遍布。
于是便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着汤(即甘姜苓术汤)。
(R):
麻黄10,细辛3,附子10,干姜30,炙甘草20,茯苓50,炒白术15,生白术15
按:
1,患者舌苔滑,非厚白腻状,故不为“干姜舌”。然而患者大便正常,故此例患者干姜用量过重,当为15g左右。恐有大便干结之患,好在患者体内水湿过重,可能性倒也不大,只不过药物口感会很差劲(辣)。
2,患者舌体淡嫩,齿痕遍布属黄煌教授所言“茯苓舌”,故剂量稍重。
3,生白术、炒白术通用,既取其补中燥湿(《长沙药解》)之效,又取其除湿利水道(《雷公炮制药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