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乃雄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本文《内经》原文引自www.tcm100.com)
此篇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岐伯的回答,并引出五藏之所苦以及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具体讲述五藏病的发展及其转归(从略),以及五行、
五藏、五味配比。
第三部分,五藏病症状及其针灸治法。
第四部分,总括本篇,提出药、谷、果、畜、菜对于五藏的作用。
另,值此新春来临之际,祝愿大家阖家欢乐,心想事
成,万事如意!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第一部分原文)(注:《内经》
原文用绿色字,引述点论部分蓝色字。)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第一部分:岐伯以五行来讲五藏,更贵更贱,以知生死。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急者火之象,木生火也。甘味益脾土,以克伐肾水,一者克削肝木之化源,一者培土耗散肝
木之用,一举而两得。
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缓者脾之用,火生土也,火盗其母气则肝木虚,生其子则脾土实。酸泻肝之用而补肝之体。泻肝用则木不生火;补肝体则脾土敦实,心不生土,遂不为缓所苦。
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则肾坚,咸则心软(见第二部分: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五藏中心火下降,肾水上引,以成水火既济,此常态也。故咸补心之用,苦补肾之用。苦可引水上行,而导气下降,故苦能燥湿。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收摄太过则气束而不降,苦味入心以刑金,而可降肺金之气。
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水生肝木,以生肝气,若太过则肾体燥涸;辛入肺金,可补肾水之母而制肝木,滋润肾水。
以上为第一部分,可以看出,五味是五藏生克乘化的一个环节和基础。味为用为动,藏为体为静;用为阳,体为阴。无味则藏难居其功,无藏则味亦难为其用;味为藏之用,藏为味之体。故藏之用为味,藏的生克乘化功能是靠味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原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 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第二部分:具体讲述五藏病的发展及其转归(从略),以及五行、五藏、五味配比。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以上五句分别讲述五藏五味之所合。
《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我们都知道的,肝体阴而用阳,以酸敛为泻,以辛散为补。再看“心”与“肾”,均是以其对方所合之味为补,以本藏所合为泻。火降水升方能水火既济,行生理之常态。于是我们不难推理出以下结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均应为五藏之用。比如“苦能坚阴”,就应当是从这里推理出来。而转换视角来看:
辛补肝木泻肺金;
咸补心火泻肾水;
甘补脾土泻心火;
酸补肺金泻肝木;
苦补肾水泻脾土。
五味各有所补泻。
结合平时临床药物的特性,我们很多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比如当归味甘,辛苦、性温。黄芪味甘,微温。对照于上文:
甘味补脾土泻心火,
辛味补肝木泻肺金,
苦味补肾水泻脾土。
于是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归、芪同用可泻心火,升散肝气,泻金生水,故而临床上多用作解热除烦,补血升气。
可见五藏均有体用补泻之别,结合五行、五味辩证用药,对我们的临床很有裨益。
(第三部分原文)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第三部分:此部分讲病症和治疗。略。
(第四部分原文)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第四部分:提出“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在五藏证治中的原则,并提出总的治疗原则: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结合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出:
肝:甘味补土泻火,以缓肝之急。
心:酸味补金泻木,以行心之气。
肺:苦味补水泻土,以开降肺气。
脾:咸味补火泻水,以成脾之德。
肾:辛味补木泻金,以升肾之水。
第四部分涉及到五味生养各藏,并将举例提出五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内经》又提到:《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由此可见五味不仅仅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也在病愈或者养生中指导着“养”、“助”、“益”、“充”等方法。
此处“五行”、“五味”、“ 五谷” 、“ 五果” 、“ 五畜” 、“ 五菜”,对照于《金匮真言论》略有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最终的理解。如:
肝木 酸 鸡 麦 角 臊
心火 苦 羊 黍 徵 焦
脾土 甘 牛 稷 宫 香
肺金 辛 马 稻 商 腥
肾水 咸 彘 豆 羽 腐
“麦”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苦”味,“麦”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肝木之谷。
“小豆”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酸”味,“豆”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肾水之谷。
“粳米”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甘”味,“稻”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肺金之谷。
“鸡肉”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辛”味,“鸡”在《金匮真言论》中则为肝木之畜。
…………
这些的实质则是源于五行的取象比类。就像苏轼《题西林壁》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我们得到的结论就会有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达到最终的结果。
如“麦”,这是北方普遍的农作物,无法生活在南方的原因就是小麦要“伏冬”,没有冬天的伏藏,就不会有春天的生长。耐得四季最冷的冬天,故其体禀火性。另外,“麦”得冬之收藏,春之生长拔节,入夏感火气熟而收割。故而可以将其归类于“苦”味,而“麦”禀木气也可以理解。由此可见,麦禀冬气而皮寒;禀春气生长而可入肝木;又因麦受夏气,成熟而留火性,且食新麦多上火,民俗中日常饮食多选陈麦,甘麦大枣汤所用也是陈小麦,其性可见一斑。
再如“小豆”和“豆”,在《金匮真言论》中,诸豆均入肾,言形而泛推。“小豆”即“赤小豆”,入于肾水,因其红色又入心补火,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水得心火之培补而生发肝木。故红色入心主升,肾水生肝木也,肾水亦因此上济心火。故而“小豆”在《藏气法时论篇》中归于“酸”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粳米”和“稻米”,粳米为甘、平。稻米生于南方,能耐离
火旺地而生长,自能保金养肺,故而为肺之谷,自然之理
又如“鸡肉”和“鸡”:
《本经》丹雄鸡:甘,微温。
《别录》丹雄鸡:寒,无毒。
黄雌鸡:酸,平。
《千金食治》黄雌鸡:酸、咸,平。
黑雌鸡:甘,平。
白雄鸡:酸,微温。
可以看出,鸡的性味在这些论述中是以雌雄、颜色等来区别的,这样配比起来就有很多种变化了。
世间万物都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正如《易》所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生矣。其言不谬。在天之象只显五行,在地成形却有万千。 |
上一篇:中医锦句120条下一篇:汉字里隐藏的中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