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试述生姜泻心汤中的智慧患者笔者母亲,47岁,身高168厘米,体重76kg,属于半夏体质,晕动病严重。 饭后食物上涌,为胃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之前常有,此次发作5天,初始服用香砂养胃丸后开始出现矢气,但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症状改善不明显。因当时身在学校,遂不管寒热虚实投以旋覆代赭汤以嗳气论治,降其胃气。服后症状改善有限,矢气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时正在看毛进军的《经方心得》,讲到生姜泻心汤。遂马上电话问询,得知有剑突下按之不舒,腹中雷鸣。传来的舌象也显示苔是薄薄的黄腻胎。于是马上拟方生姜泻心汤5剂。 药后显效,5剂即改善十之七八,续服5剂巩固疗效,今6个月已过未再复发。 之前笔者曾因反酸烧心夜不能寐,仅服香砂养胃丸2次即获大效。后多次应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呕吐、呃逆均取得佳效,所以在四诊收集不全时,此类疾病常常予香砂养胃丸试服。至于旋覆代赭汤,完全是抛却四诊只取通降胃气之功,失了辨证论治之法。 幸而《经方心得》中的那点灵光一现。同时也想起恩师生姜泻心汤治饭后呕吐一例,生姜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治不定时呕吐一例。所以才当机立断,收集详细四诊处方生姜泻心汤。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说:“临床所见干噫食臭症状,用半夏泻心汤难以治愈,必加生姜”。而生姜泻心汤确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而成。故临床使用生姜泻心汤必见半夏泻心汤的“痞”。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除149条谓“痞”为“满而不痛”外,151条有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前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可知此处“濡”并非濡脉,而是描述“痞”。154条“心下痞,按之濡……”,347条“……不结胸,腹濡……”,故此知“痞”应为“满而不痛,按之濡”,“濡”笔者取脉决濡脉的感觉“细软”,所以最后痞为“满而不痛,按之软”。 所以跟师时常见我师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只需确认腹诊和舌诊即可处方,其他问诊则寥寥数语。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一为“痞”,一为“痞硬”,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二者均是腹诊得之,其次患者自身也有痞的感觉。“痞”在医者手下除了上文所述外,患者往往自觉剑突附近憋闷,或胀,或有隐痛但痛处不明,无明显的位置。有的医者认为患者的这种自觉症状是气滞,但笔者以半夏泻心汤以“痞”论治疗效显著。其次再说“痞硬”,“痞硬”毛进军认为“只是表示比半夏泻心汤证的气机痞塞较重一些”(《经方心得》)。而我师则说“痞硬”是旋覆代赭汤的主证腹证,且常见于瘦弱患者,少有肥胖患者。但近来有个甘草泻心汤证患者腹诊取了仰卧位,发现患者腹证是“痞硬”。所以有必要之后详细比较体位对腹诊的影响。 在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中也有“痞硬”。我认为此处“痞硬”是仲景提供了一个思路给我们,一个方证比对,精细化方证的一个提示。157条生姜泻心汤证有“干噫食臭”,161条旋覆代赭汤证有“噫气”。“噫气”是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干噫食臭”是食后胃中未消化食物或是其酸腐气味经食道往上翻涌,或是自觉或是他觉,虽有“干”字,亦常见伴随反酸。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旋覆代赭汤是针对虚证导致的胃气上逆,生姜泻心汤针对的病机则是虚实夹杂的水蓄肠间。 除次之外“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此处有对病位的限定,但还应与“心下支饮”的小半夏汤证,“隔间有水”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鉴别。 另外还有姊妹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笔者一般按照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相对应的的上吐、中痞、下利来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中。 所以此文虽说是只说了生姜泻心汤一方,实际上又与旋覆代赭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做了相关鉴别。既有横向上的比较,又有纵向上的对比。 仅生姜泻心汤一例一方就可延伸出如此内容,并对相关方证做了更加精细的鉴别和比较。与其说是生姜泻心汤的智慧,倒不如说是《伤寒论》的智慧,是古代经方家的智慧。 所以最后笔者认为方证相应绝对是辩证的尖端,前提是你能正确解读方证,认识方证。方证相应不但需要对《伤寒论》异常熟悉,还需要将众多相互关联的方证以链条的形式呈现于自己脑海,既要建立平面上的联系,也要树立立体上的组合。 如此才能轻松自然的驾驭各种方证,熟练应用各种经方。 写于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