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指导原则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临证时候必须有若干指导原则贯穿始终。 首先,是四诊法的运用。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四诊法是一个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互为证佐、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民间百姓虽然对切法要求甚高,对问诊法讥刺有余,但作为中医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很多中医从业者脉诊功夫一般,甚至仅仅是装装门面,表明自己是一个中医而已,于是乎对于中医切诊法甚有质疑,甚至拿自己一生的切诊伪装来否定中医的切诊科学性,这种观点荒谬之极,不值一哂。 其次,是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六经八纲归属。病人来了之后,要通过四诊法快速地确定疾病属于六经的哪一经或者哪几经,是属于八纲的哪一纲或者哪几纲。 第三,是从微观上把握疾病的六经八纲症候群归属,这是胡希恕老先生一再强调的辨方证是辩证的尖端。病人来了,知道对方的病属于六经中的哪一经哪几经,八纲中的哪一纲哪几纲,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知道六经病的哪一种具体的症候群,八纲中的哪一种具体的症候群,这叫“辨方证”,简单说就叫“辨病”。只有辨病准了,才能有是证方用是药,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所以这是辩证的尖端。 第四,是要自始至终贯彻“六经八纲辩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是证方用是药”的精神。不论是垂死之老人,还是初生之婴童,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诊疗之始,还是诊疗之终,都要始终贯彻这样一种精神,不能先戴了有色眼镜治病,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作指导。例如,古人对于幼童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治病指南。如果照这样的指导原则来给幼童治病,十有八九是要悖离实际的。又例如,对于南北、季节气候差异,南北方医生用药理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病人来说,都是致命的预判。近代上海中医名医徐小圃治疗其儿子的故事可以做生动的注脚。徐先生长子曾经患伤寒而死,其次子有一年夏季,患了伤寒病。徐先生亲自为之诊治,但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合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当时,家属及诸亲好友,均向徐老建议,何不请其道友祝味菊先生会诊一决?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日,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徐先生至此,当不固辞,但亦无所抱望也。迨祝老诊毕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徐先生全家无不欣喜自慰。徐师母即至徐先生寝室,敲门报喜。当徐先生听到门声时,即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迨启门见其老伴脸带春风,喜形于色,并告以病已好转,始知并非自己之所逆料。乃同往病室,细审病情,与昨日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不禁感激异常,并且坚决追随祝味菊先生为师,而且也让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日后追随祝先生为师,传为医林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