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884|回复: 0

中医百问第五十至五十一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5-3-30 1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0.如果说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和血管,那肾主骨又如何联系?其它三藏均如是。如果肾肝脾肺不是脏器,那么心臓还可以是吗?如果不是,心主血的基础理论意义何在?为中医理论结构提供了什么?
       答:很显然,肝脏不能和筋,肾脏不能和骨,脾脏不能和肉,肺脏不能和皮(虽然从上皮细胞来讲有同源同性性质,但皮肤的整个组织和肺的组织还难以联系起来,即便从治疗角度来说,从皮肤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肺部的疾病,但是从筋、骨、肉的角度来治疗怎么都不可能和脏器发生什么关系)相联系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中医人士,不论是学院派、实践派,还是普及派、民间派,都会有意无意的把心主血脉的心当作心脏来看待,进而不论五臓理论的定义,而把肾肝脾肺都看作是实体脏器?在论病和处治时,在进行疾病分类时,在整理医疗经验时,在构筑中医的理论大厦时不由自主的把五臓变成五脏?这难道不是我们思维深处对于“实体论”不由自主的“迷恋”么?这种思维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为了获得稳定、易知、统一的认知而在人的后天心理结构中产生的一种近于“本能”的心理需求——眼见为实,中西方概莫能外。不要老说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如何独特,她独特到大部分中国人并不能掌握这种思维,所以在现实中中国人包中医人未必就能逃脱这种思维的束缚。
        那么心主血脉到底指什么呢?首先这是以具体的实质性组织来模拟比喻五臓的某一部分性质,比如肝主筋,并非简单的“屈伸”之性,而是以屈伸背后的力量之集中和放松来比喻肝性对气血集中的太过不及的控制状态,再向外延伸,肢体之屈伸、力量之收放可以劳动、可以作战,正是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的效能体现(所以是将军之官),是基于财富积累(肾),物资生产运输(脾),行政组织(肺),奖惩分配(心)的一种能力。心主脉,不是心臓管理血管,血管其收缩充盈空虚体现木性,内外渗透体现土性,屏障选择体现金性……而其全体因为体现了血液的“分配”,实际上是心为君主之官的基本特性,所以并非血脉发于心脏而认心臓为心脏。人类社会最初的首脑是祭祀,是神仆,所以心主神明,之后逐渐成熟首脑即转变为掌握资源分配能力的人和组织,这是衍化中逐渐确立的心的能力的体现。脾主肉,是以身体细胞,结缔组织的生产能力和运送能力作为比喻,以体现土的基本特性。肺主皮,是以皮之笼盖躯体(肺之古文,巿之一横为两头向上的曲线,不是如《说文》言从市部,而是金文“打不出来-参看《汉语大字典》木部第二字”;为分枲茎皮之义),作为行政组织的首脑作用的体现(相辅之官),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枢纽,比如肺主气,依然是用身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和物质载体来体现肺的广泛的作用,而且是基本架构上的作用,而不是具体的作用,具体的作用还需要具体分析。肾主骨,是早期肾之冬官、司空、将作大匠作为水利建设,基础营造的职能比喻,骨是人体最基本的结构框架,与建造同义。后期冬官发展为仓曹、少府等具有贮藏意义(后期意义),那么肾主骨自然要变,所以以“肤”属之肾,就是以脂肪组织来做肾的比拟和相应了。
     这种以功能性质为五臓之主的方法,只要人体功能不变,它就不会变,这是中医理论稳定性之所在。

51.血脉是指气血的分配,还是指血管的整个功能?主脉是指主脉中之血还是脉本身?是脉的结构还是脉本身?
      答:如题。主脉既不主脉中之血,也不主脉之结构。自然指的是分配意义,如果要论及血管的功能,那么把血管作为一个对象放到五行五臓模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关系,就不是血脉的中医意义了。血作为一个物质实体也是和血管一样的层级意义,是可以再分的。只有脉本身的,在整体上所体现的功能意义,才是血脉之类的“五体”比附五臓作为中医结构概念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身体的“明堂”结构:五臓为中枢,脏器(腑)为具现,经脉为诸侯(利益集团),并以“营卫”之寓意敷衍为三阴三阳之藩篱。结构既定则万变(病)有其旨归,坐标显然,有无得当,可以以之推衍,具化细部,也可以以之归纳,百流归一;空间的位置,时间的联系,职能的明晰,权责的范围一目了然。有中心有外围,有横有纵,有离有合,却不是一个线性的,完全均质化的结构,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互相之间有联系的,可以互相影响却又难以主观加以勾结的关系,所以稳定性很强,完全随机体应激的层次和范围而变化。过去对五臓、经脉的结构建构中不但缺少三阴三阳的动态变化的位置,同时把经脉和臓腑直接分配联系在一块儿,看似圆满实则僵化不合实际。好比我们过去对历史的看法,是一种线性的,单线条发展的历史,而历史的实际却是多线条的,包括许多偶然性的,复合呈现的过程。这是当下最应该加以检讨的基本概念问题。但是,很显然古代的学者没有明白中医创造者的用意,毕竟在彼时,主持一切学术活动的人都是儒生,医者很少,缺少理念,缺少交流,缺少逻辑(不是指中医理论中的思维,而是指作为整理者需要具有的逻辑思维),以官方的一两名官僚医,乃至各王国御医的集合也是难以完成这种具有批判性继承的任务的。我们也不比他们强,但是我们有时间的力量,有参照系(对手的力量),有近千年的头脑风暴,有各种试错,有各种此路不通,有各种形而下的研究,以至于我们可以开始尝试着找出中医创造者的思路,尝试着理解一种有别于一般思维方式的思维模型,并且更加深入的理解之。这也是现代中医的不幸和幸运。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四十八至四十九问试答
下一篇:中医百问第五十二问试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7:28 , Processed in 0.05912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