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485|回复: 0

中医百问第四十八至四十九问试答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积分

3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5-3-30 12: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48.为什么中医五臓与西医脏器的对应正确与否成了一个研究的禁区?
答:我不知道大人们怎么想。猜测来看,一是在西化的思路下,在一种学术研究首先要符合政治正确的“习惯”下,学术研究缺少独立性,缺少骨气,缺少自信。当然同时也是缺少正视自身,不断进取的勇气,封建习气不改;二是目前的理论解释,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很长时间,难以变动,害怕发生垮塌的危险,很多耆宿的成果也是延续这种思路来的,不能自我否定;三是经济利益对学术的侵蚀,中医不能在大潮中独善其身,难以免俗,板凳不甘坐十年冷,急切的需要体现价值,要创新,却不管基础牢不牢。整个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大多如此,不重视基础建设;四是自身虚弱不找自身的原因,一味的找外部原因,而对外部原因又缺少学识素养和分析的能力,不知道别人胜在何处,不知道外部竞争的领域是关乎哪些方面,所以应对失当,反而寻求政治力量的支持,就更要为获得支持而完成政治任务,不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总是在搭台子,唱戏的却是政治而不是中医学;五是后辈学者在以上的影响之下,要么信奉俗说,要么追逐利益,要么挂羊头卖狗肉,要么坚持中医临床实践却对基础研究嗤之以鼻,总之是没有后辈来检讨前人之失,即便有此人也难以坚持,被消解在一片俗说和权威压力之下;六是知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文化的革命进行的越发深刻,知识的边界在消失,人们的关注力越发的碎片化,知识的积累越发的庞大,解释的能力越发虚弱,网络化时代对旧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摧毁性打击,使得中国知识界要进行基础的、宏观的建设越来越难。西方的宏观建设已经结束,他们的研究符合了碎片化、网络化、微观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姑不论其好坏,但是与中国的实际不符,中国不易抗拒此过程,所以难免后辈为之所乘,进一步消解自家的文化价值观(我觉得我们搞中医网络的前辈们应该努力站在网络化的前头,知其利弊,对证下药。建议学习西方一些专业网络的建设手段,利用网络积聚研究的力量,而不是这么一种八九十年代的网络存在。推荐读物——《知识的边界》)。
故而,单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中医就不具备基础研究的诚意和正确的思考方向,连这种最基本的内容都不能研究,不敢坚持己见,遑论其它?所以现在的创新只是铺摊子,或者学着西医搞标准化,循证医学,殊不知西医的内科缺少进展,发展遇到瓶颈,所以在不断修正诊断标准,诊治路径以求继续获得话语权;同时更改评价标准,进一步数据化,从数据评分的精确性中获得“有效”的支持,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病人有自身感觉症状不改,但是数据提示好转甚至痊愈,这样一种人---评分离的现象)。中医管理者也是要求政绩的,研究者也是要获得利益的,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是最简单,最科学,最正确的选择,至于大家是否处于同等条件,是否有同等需要就全然不顾了。

49.如果说五臓是臓象,那它又如何与经脉相应?一条经脉如何可以和一种范围全身的生命活动运动方式对应?
答:臓象是说从表象、征象中可以得知所藏之神的运行状况,放在五行模式之下就是臓象。是征象—五行—臓象,从主客观相合的结果,也是特有的理论工具的使用结果。在《内经》的结集者们看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沟通内外的理论体系,要把前代的理论遗留都放到一个共同的框架中是一个工作目的,也必须展示大一统、新气象以应政治的需要。我相信中医学的创造者可以“返观内视”,但是不相信一般人可以做到,《内经》的结集者们也做不到,所以,他们的理解和应用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人既然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完整的体验,又没有现在对一般物质、意识世界的各种观察研究(即便是否定的结果也会为我们提供一种此路不通的提示,包括西医和一般理化科学研究。何况在对于复杂系统的现代认识和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对于统一场的研究都为我们坚持自身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以及可以供更深刻的理解、思考古人理论的可能,因为我们也做不到“返观内视”,必须借助外物,必须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理解上而要有自己的理解),只能是把既有的资料加以整理汇合,所以有了六臓六腑的对应,再有臓腑经脉表里的对应,实际上仅只是一种主观的对应,并不符合这些存在的客观内涵和外延。臓和腑不能对应,虽然其体用关系密切,实际上在临证中早已经体现了这种理论的虚妄,但是我们却为了理论的稳定和传统的高贵不可侵犯(儒家意识形态的束缚)而选择改变事实或者避开事实以求符合理论,以维持心理认知的稳固和外在形象的完满,从而使中医理论发展走向了主观臆造的方向,好像儒生对经典的“曲为解释”一样,要旧瓶装新酒,不敢动旧瓶,只有一味把旧瓶画成新的外观,加更多的包装以掩饰其旧。
而经脉的循行和沟通是以形质解剖为依归的,其基础是建立在肉体的一般表现之上的,它能够体现,能够干预的只是循行路线范围内的具体区域以及经脉连贯、联系中的气血通行、集散的调整(补则为聚,泻则为散),所以用针强调“宁失其穴,不失其经”,正是经脉本身的存在对作用的限制。我之前比喻五臓为国务院行政系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管理整个的国家(身体),而经脉是经济利益集团,对气血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改变一地一时的经济冷热、资源流通(气血聚散走向),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政策,但是不能“越线”、“越境”,干扰其他经脉—地域的联系(参看第四十问解答)。如果说五臓是垂直的层次系统,连接的是政令和职能;那么经脉就是横向的连接系统,连接的是具体的资源;经脉的能力不可能改变五臓的职能,只能改变五臓的资源利用方式(气血组织方式),如果经脉能够控制五臓,和五臓能够有一一对应的直接联系,那么经脉一个区域内的资源就要支持整个躯体的某一特定职能,那么躯体将会因为局部的一个问题马上使整体出现问题,丧失完整的系统性。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如果是经脉臓腑表里直接联系的话,手臂外伤,损及经脉,则整个躯体的心的分配、长养功能就会丧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我们治疗腹泻也从未从手阳明大肠经取穴治疗,自古均如此。为什么还是要削足适履呢?还是理论整理者只为了理论的完满而不顾实际,没有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层次、适用性以及整个中医视角的人体结构到底是什么所致。因为《内经》的结集者们不是医学理论的创造者,他们依然有着一般人的思维认知,眼见为实是一切人类都具备的思维特点,不因为中西之别而有差异,在解剖的观察下,自然会把“实证”的结果对应到古代的文献中,所以我们中古的文献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两种内涵的并立并存,好像西医传进中国后在翻译中立马把中医固有名词用之翻译西医的术语,不也是这种一般思维的体现?中古之后在王唯一造针灸铜人时,以脏器模型放诸铜人之内以表五脏六腑,并以教育的方式传布天下,这种矛盾的认识遂困扰中医千年,甚至引发现代关于臓象脏器的大讨论。这套基础理论遂成为临证套不上,丢之又不甘的“鸡肋”。后世方书遂不再使用臓腑分类方法,而采取病症分类方法,直到明代兴起又一次整理行动,把经脉臓腑表里用八纲分类,形成又一套干净、漂亮、简洁、圆满的理论模型,臓腑仅以部位言,实际上也就变相承认了五臓是以解剖定位,从而在更加精致的西学解剖面前叹为观止,张口结舌,甘拜下风。这首先不能说是西医的冲击,反而是自家的误认在先。
    所以,经脉必须和五臓划清界限,不能再少阴心、少阴肾这样的联用、误读,这还会影响至对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手经足经、传足不传手等等的解释,产生更多的附会,更多的妄语,更多的偏离实际、无法使用的理论。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四十七问试答
下一篇:中医百问第五十至五十一问试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22:00 , Processed in 0.28184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