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痹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
以上内容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节选,通过对原文的大意理解和目前H7N9表现症状进行联系,学生以为可能有相关性,故录于此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
上一篇:也谈谈禽流感下一篇:古传中医再谈禽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