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li
- 积分
- 0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门老师曾说,什么时候走到阴阳的路上来,什么时候中医就算入门了。
原以为很随意的话,现在觉得这其实是门老师传授了临证的心法。只是愚笨的我过这么多年才开始有所体会。也就是同时,我明白了门老师功能态辨证的秘密,就是执简驭繁辨别阴阳。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深意。
明白了这一层,读书时便全在阴阳上打转,在辨阴阳上下功夫。临证时望闻问切皆从阴阳上入手。
前几日学西医的师姐邀我给他看一个病人,中风后嘴巴合不拢,舌干,口臭多日。想看从中医方面有什么办法。病人形体壮实,瘫痪与床,刺激睁眼,口很臭,我开始以为是个阳证,属于痰热内闭那种,如果脉象也热我就想用安宫了,但是摸脉却沉,细观其面色无热象,双目浮而略肿,呈嗜睡状,闻其声无热象,摸其四肢末端温但是皮肤光亮。世岂有痰热内闭而一派阴证者!综合考虑,用了真武汤合封髓丹。三天后去看病人,口臭已减六七。
而临床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难辨阴阳,也叫难辨真假,尤其是一些危重病人,或者寒热错杂,或者虚实夹杂,出现假象覆盖真相的情况,至少导致我这样刚入中医大门的新人无从下手。大论中亦有类似条文,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而此论看似简单,实践中却相当考验医者。很多发热的病人,摸他皮肤非常烫手,但病人反而说自己很冷,打寒战,要盖很多辈子还觉冷,这种情况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寒在骨髓,只是外感;那此论什么时候适用呢,值得探索。
总之,仲景处处示法,处处留心,但总不离阴阳二字。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glinqiuzhe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经方絮语之四--------三家中医兼及名医与明医下一篇:谈谈辩证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