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考虑大家在论坛看文章的习惯。方便新来的朋友们能关注到这个填空题,我会在“给《伤寒论》113方做选择填空”的贴子里续贴。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8)
处方: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白术 茯苓
方论:
这个条文是《伤寒论》注家争论最多的条文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表证,是去桂枝还是去芍药,还是桂芍都不去的问题。
《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药。成无己则模棱两可,不说去桂枝还是去芍药,提出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宜。柯韵伯、陈修园则维持原意,主张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胡希恕认为,去桂是条文有误,赞成《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药。条文中的“仍”字,说明这个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
看看条文怎么说?
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给吃桂枝汤了,是药不对证,病不解。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这块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于是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总之症状一点没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服桂枝汤,或下之”,是倒装句。说明最初是有外邪的。这个外邪,表象是“翕翕发热,无汗“。很多注家忽视了“无汗”这二字。
表实无汗用了桂枝汤,用了治表虚药的药,好比火上浇油。
外敌仍在袭表,“仍头项强痛、无汗”,内里自己“翕翕发热”不止。除了“翕翕发热”,头面也会哄热。区别于麻黄的郁闭之热,这个热有点在里面发热,有点“闷烧”的意思了。
不是里有实,用了泻下药,造成脾胃功能受到影响。胃也会不舒服,首先就是体现在消化上功能上,食糜不能正常下推,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停于胃,故“心下满微痛”。“微”字,说明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再个用泻药后,人体津液被强行排出,尿也少了。
通过对方药和医案理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表和里还有积水不化。这个不仅是肌表上有水,胃里也有湿滞了。比五苓散又要轻一些,也没有结在少阳。体表正气还有抗争,偏于表胜,出现热象多。
是这么个情况。
所以,本方中,白术和茯苓可以改善脾胃动力不足的情况,健脾利水,是去水积的常用对药。
而此时,因为桂枝含桂皮醛,能扩张血管,味辛、甘,性温。这种情况下,“去桂”,是为了不助热。
方后有注说“小便利,则愈”,说明本方的作用不是发汗,而是要通利小便。又有人提出说,既然不发汗而专门利小便,为何不用五苓散呢?
清代唐容川是这样认识的,“利水即所以发汗也”。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
刘渡舟有一个医案,说是陈慎吾先生曾治一数年低热患者,主要证候就是翕翕发热、小便不利。他用本方原方治疗,没有桂枝,只用了两三剂,就热退病愈了。
芍药含芍药甙,能扩张血管壁,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血液粘滞度。清末张赐纯善用芍药通利小便,他认为芍药能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芍药用在与本证,十分相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或并病的“非典型表证”用方,总的来说外邪影响在前。有太阳表证,又有阳明里证称做“合病”。 太阳表证还没有完全解除,又出现了阳明里证称做“并病”。
对于去桂,有二个意思,一是因为有阳明热,“完全不要桂枝”。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桂枝”的用量,辩证使用。
热不是很突出,表证未除的情况下,桂枝还是可以用的。头项强痛的厉害,加葛根也是可以的。
小青龙汤就是表有邪,而里有水饮的情况。 |
上一篇:郝万山跟刘渡舟老师学“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故事下一篇:太阳病方十一 半夏散(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