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现代中医界有一些名家认为,《伤寒论》不讲理论,只讲方证。此看法影响了一批新人,认为《伤寒论》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以致在经方学习者中,出现了只重视方证而藐视理论的倾向。
说《伤寒论》不讲理论,其实是对《伤寒论》有关理论的论述视而不见。如桂枝汤证翕翕发热,其病机为荣弱卫强;柴胡汤证不欲饮食,其病机为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伤寒之所以得柴胡汤证,是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原文有关理论的论述,既具体又简明。如;“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病人脉数,是胃中实热还是胃中虚冷,可根据饮食加以鉴别,胃中实热者,当消谷引食;而反吐,饮食不下,不能消谷者,是胃中虚冷。这是论述了胃中实热和胃中虚冷,都能出现脉数。脉数,是实热还是虚冷,看饮食情况就知道了。还可以看发汗情况,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是论述发汗后,反而恶寒者为表虚,不恶寒但热者为里实。再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论述若汗、吐、下后,亡血,亡津液者,仍有阴阳自和的可能,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就是说,凡病愈者,必为阴阳谐和者,那么治病的原则,必然是谐和阴阳。又如,“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也是说,凡厥,也是阴阳气不相谐和。
原文有关理论的论述,可以举一反三。例如,桂枝汤证脉阳浮而阴弱,是营阴弱卫阳强,那么麻黄汤证脉阴阳俱浮紧,就是营阴卫阳俱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就是无阳。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其脉不浮而且稍微弱,那么虽然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一样,都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但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脉浮紧,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脉洪大,二者皆为脉浮而不弱,故为有阳,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则为脉不浮且稍微弱,故为无阳,无阳故不可发汗。柴胡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承气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胃中;抵当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少腹。又如“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那么“吐涎沫”者,就是上焦虚有寒,不能制饮,故令吐涎沫。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三阴三阳“六病证”。“六病证”既讲是什么,也讲为什么。《伤寒论》所谓“荣弱卫强”,“血弱气尽腠理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些论述都是既讲了是什么,也讲了为什么。如阳明证为里阳病之胃家实,太阴证为里阴病之胃家虚。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不讲理论,也能练就硬功夫,但是以此而藐视理论,说《伤寒论》不讲为什么,那就低估了《伤寒论》的理论境界。不讲理论也能运用经方,但是不能凭此就说经方没有理论。“方病相应(临证)”和“以法治之(理论)”,二者不可分割。医经派并不是不讲方证,经方派也不是不讲理论。人为的把方证和理论分割开,是一种偏颇的思想倾向。相信这些医家学者,只是对于脱离实际的理论不屑一顾,而对于联系实际的理论,并非一概排斥。如“荣卫和则愈”,“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些理论精神,是《伤寒论》的灵魂,而方证只是《伤寒论》的形体。灵魂依附于形体,才有生命力。灵魂与形体分离,生命必然夭折。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不讲理论也能应用经方,但是对于疑难病、危重病,不讲理论则很难应用经方。
试解366条,感悟《伤寒论》理论精神: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沉而迟”,为少阴虚寒;“其人面少赤”,为阳气来复,故“身有微热”。“下利清谷”为阴寒内盛,“必郁冒汗出而解”是倒装句,此句按语序应在此段最后,即“下虚故也,必郁冒汗出而解”,将此句前置,是强调下利清谷者也有自愈机能。“病人必微厥”,是因为阳气来复,故不是手足厥冷,而是手足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是对此病证的病机阐释。其面戴阳是上实,下利清谷是下虚,郁冒汗出则上实得去,津液则得以下行,下虚则得以平和,其病则得以解除。郁冒汗出是阳气胜阴邪,因而阴阳自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此条“下利清谷,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手足)微厥”,是阳气来复的表现,这和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不同。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的表现。两者脉证截然不同,一为脉沉而迟、身微热、手足微厥、面少赤;一为脉微欲绝、身热、手足厥逆、面色赤。虽然两者同为下利清谷,但是病机截然不同。下利清谷是里部阴寒盛,脉沉而迟者,是阳气入里,与里部阴寒之邪相搏,里部阴寒盛者,法不当面有热色,而面少赤、手足微厥,即为阳气来复。假如阳气没有来复,则下利清谷者法当手足厥。阳气来复,其人面少赤,手足微厥者,必郁冒汗出而手足复温,下利自止,其病自愈。下利清谷、面色赤、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是阴盛格阳。假如不是阴盛格阳,则面色赤者法当手足热。面色赤而手足厥冷者,必为阴盛格阳。白虎汤证手足厥者其人面色垢,柴胡汤证手足厥者其人面色青黄。面色赤、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假如汗出,则是虚阳外脱,生命危殆。
|
上一篇:读经典参悟脉之虚实下一篇:非仲景不尚理论,乃后人未得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