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15|回复: 8

[其他] 经方的理论精神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8-10-2 19: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现代中医界有一些名家认为,《伤寒论》不讲理论,只讲方证。此看法影响了一批新人,认为《伤寒论》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以致在经方学习者中,出现了只重视方证而藐视理论的倾向。
说《伤寒论》不讲理论,其实是对《伤寒论》有关理论的论述视而不见。如桂枝汤证翕翕发热,其病机为荣弱卫强;柴胡汤证不欲饮食,其病机为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伤寒之所以得柴胡汤证,是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原文有关理论的论述,既具体又简明。如;“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病人脉数,是胃中实热还是胃中虚冷,可根据饮食加以鉴别,胃中实热者,当消谷引食;而反吐,饮食不下,不能消谷者,是胃中虚冷。这是论述了胃中实热和胃中虚冷,都能出现脉数。脉数,是实热还是虚冷,看饮食情况就知道了。还可以看发汗情况,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是论述发汗后,反而恶寒者为表虚,不恶寒但热者为里实。再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论述若汗、吐、下后,亡血,亡津液者,仍有阴阳自和的可能,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就是说,凡病愈者,必为阴阳谐和者,那么治病的原则,必然是谐和阴阳。又如,“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也是说,凡厥,也是阴阳气不相谐和。
原文有关理论的论述,可以举一反三。例如,桂枝汤证脉阳浮而阴弱,是营阴弱卫阳强,那么麻黄汤证脉阴阳俱浮紧,就是营阴卫阳俱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就是无阳。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其脉不浮而且稍微弱,那么虽然和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一样,都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但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脉浮紧,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脉洪大,二者皆为脉浮而不弱,故为有阳,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则为脉不浮且稍微弱,故为无阳,无阳故不可发汗。柴胡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承气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胃中;抵当汤证是伤寒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少腹。又如“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那么“吐涎沫”者,就是上焦虚有寒,不能制饮,故令吐涎沫。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三阴三阳“六病证”。“六病证”既讲是什么,也讲为什么。《伤寒论》所谓“荣弱卫强”,“血弱气尽腠理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些论述都是既讲了是什么,也讲了为什么。如阳明证为里阳病之胃家实,太阴证为里阴病之胃家虚。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不讲理论,也能练就硬功夫,但是以此而藐视理论,说《伤寒论》不讲为什么,那就低估了《伤寒论》的理论境界。不讲理论也能运用经方,但是不能凭此就说经方没有理论。“方病相应(临证)”和“以法治之(理论)”,二者不可分割。医经派并不是不讲方证,经方派也不是不讲理论。人为的把方证和理论分割开,是一种偏颇的思想倾向。相信这些医家学者,只是对于脱离实际的理论不屑一顾,而对于联系实际的理论,并非一概排斥。如“荣卫和则愈”,“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些理论精神,是《伤寒论》的灵魂,而方证只是《伤寒论》的形体。灵魂依附于形体,才有生命力。灵魂与形体分离,生命必然夭折。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不讲理论也能应用经方,但是对于疑难病、危重病,不讲理论则很难应用经方。
试解366条,感悟《伤寒论》理论精神: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沉而迟”,为少阴虚寒;“其人面少赤”,为阳气来复,故“身有微热”。“下利清谷”为阴寒内盛,“必郁冒汗出而解”是倒装句,此句按语序应在此段最后,即“下虚故也,必郁冒汗出而解”,将此句前置,是强调下利清谷者也有自愈机能。“病人必微厥”,是因为阳气来复,故不是手足厥冷,而是手足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是对此病证的病机阐释。其面戴阳是上实,下利清谷是下虚,郁冒汗出则上实得去,津液则得以下行,下虚则得以平和,其病则得以解除。郁冒汗出是阳气胜阴邪,因而阴阳自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此条“下利清谷,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手足)微厥”,是阳气来复的表现,这和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不同。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的表现。两者脉证截然不同,一为脉沉而迟、身微热、手足微厥、面少赤;一为脉微欲绝、身热、手足厥逆、面色赤。虽然两者同为下利清谷,但是病机截然不同。下利清谷是里部阴寒盛,脉沉而迟者,是阳气入里,与里部阴寒之邪相搏,里部阴寒盛者,法不当面有热色,而面少赤、手足微厥,即为阳气来复。假如阳气没有来复,则下利清谷者法当手足厥。阳气来复,其人面少赤,手足微厥者,必郁冒汗出而手足复温,下利自止,其病自愈。下利清谷、面色赤、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是阴盛格阳。假如不是阴盛格阳,则面色赤者法当手足热。面色赤而手足厥冷者,必为阴盛格阳。白虎汤证手足厥者其人面色垢,柴胡汤证手足厥者其人面色青黄。面色赤、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假如汗出,则是虚阳外脱,生命危殆。




上一篇:读经典参悟脉之虚实
下一篇:非仲景不尚理论,乃后人未得经旨

70

主题

2223

积分

698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发表于 2018-10-3 09: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李老师,桂枝汤证,伤寒论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历来认为阳浮阴弱是指脉象,而且,言脉象者,也众说纷纭。有言寸为阳,尺为阴,有言浮取为阳,沉取为阴,还有左脉为阴,右脉为阳者,解释太多,难以理清楚。阳浮与阴弱究竟是指脉象,还是指阳气与阴血,张仲景当时应该是指代明确的。您对这个阳浮与阴弱是怎么理解的,阳浮为什么就会发热,阴弱为什么就会汗自出。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4: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18-10-4 06:54 编辑

感谢关注!
阳浮应是寸脉浮,阴弱应是尺脉弱。“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这个说法不符合原文。如原文曰“脉阴阳俱浮”,“脉阴阳俱紧”,“脉阴阳俱停”,这几种脉之阴阳的概念应该一致。假如是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那么沉取脉浮显然说不通。以脉左右分阴阳,右脉浮左脉弱为桂枝汤证,这个经不起验证。“阳浮为阳气浮,阴弱为阴血弱”的说法也对,但是不明确阳浮而阴弱的客观指标,诊断就无法落实。
原文:“脉促者,表未解也。”“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可以佐证,阳脉为寸脉。脉促,为寸脉急迫,不柔软;阳脉实,为寸脉实。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06: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气犯表则阳浮,阳浮是人体抗御表邪的本能,不只是桂枝汤证阳浮,麻黄汤证也阳浮,不同的是麻黄汤证阴不弱。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阳浮是寸脉浮,阴弱是尺脉弱。尺脉弱为荣气弱。如50条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此条曰尺中迟者为荣气不足,也可以佐证“阴弱者”为尺脉弱,尺脉弱为荣气弱。尺脉弱而寸脉不弱,故曰“阴弱”。寸脉不弱为阳脉实,阳脉实者为阳气有余,阳气有余者热自发;尺脉弱为阴脉弱,阴脉弱者为荣阴弱,荣阴弱则收敛阳气之力弱,故阴弱者汗自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脉中的血液有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为阳,血细胞为阴,血细胞吸附血浆的能力弱,即为阴弱,阴弱者则血浆渗出血管外,则汗自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阳气升浮则血管扩张,血管扩张则发热,而由于尺脉弱,因而血细胞吸附血浆的能力弱,则血浆渗出脉外,表现为自汗出。阳气主开启,阳气强则开启汗孔的能力强;阴气主闭合,阴气弱则闭合汗孔的能力弱。所以,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也就是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98

积分

206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18-10-4 11: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升浮则血管扩张,血管扩张则发热,而由于尺脉弱,因而血细胞吸附血浆的能力弱,则血浆渗出脉外,表现为自汗出。阳气主开启,阳气强则开启汗孔的能力强;阴气主闭合,阴气弱则闭合汗孔的能力弱。
请问:什么是阳气(功能)?阳气是怎样升浮的?从哪里开始升浮?量有多大?血管扩张指的是静脉还是动脉或是毛细血管?怎样证明阳气升浮血管就扩张了?扩张了多少?几毫米几微米?扩张了多少导致发热?扩张多少与发热高低的相关关系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其他的就不说了。不是我吹毛求疵,我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伤寒论是一部历史经典巨著,中国人的骄傲,其灵魂就是“是什么,怎么办”,方证相应!至于文中出现的这些词汇我认为仅仅是指疾病的某种状态(意会)或是为了讲解简洁。要解开为什么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98

积分

206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18-10-4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李老师的讲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3: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气,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由于运动的方式和方位不同而加以区分的。如血液由心脏流出到动脉血管为阳气,血液由静脉血管流回心脏为阴气。津液(血浆)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为阳气,津液从血管外渗入到血管内为阴气。流动在表部的血液为阳气,流动在里部的血液为阴气。血液从里部流动到表部就是阳气升浮,反之就是阴气沉降。至于量有多大和血管扩张何指,相信您会参考现代医学内容。
“怎样证明阳气升浮血管就扩张了?”伤寒病,阳气升浮是与邪气分争,麻黄汤证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疼痛等,就是阳气升浮的指征。桂枝汤证翕翕发热(面热如醉),也是阳气升浮而(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
至于“扩张了多少?扩张了多少导致发热?扩张多少与发热高低的相关关系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如果您能用现代医学内容加以表述,那么中医也完全可以借用。
《伤寒论》是论说文。论说文阐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什么?即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二、为什么?即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三、怎么办?即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伤寒论》就是围绕这三类问题进行论说。如桂枝汤方证就是范例。
桂枝汤证是“太阳中风”;病机是“荣弱卫强”;方法是“荣卫和则愈”,即调和荣卫。
要解开“荣弱卫强”,并不是难于上天,何况现代科学成就,上天也不难了。
欢迎理性质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98

积分

206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8
发表于 2018-10-4 2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祝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4: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汤证手足厥冷和柴胡汤证手足厥冷,其病机都是阳郁在内。阳热郁滞在内者,不可能面色赤。所以,面色赤者,不是阳盛怫郁在表,就是阳虚阴盛格阳。阳盛怫郁在表之面色赤者必然手足发热,阴盛格阳之面色赤者,必然手足厥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6 01:25 , Processed in 0.16201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