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期盼出版《尚志钧本草研究全集》
邢斌
中药是医家治病的工具,临床医生欲提高疗效,只读《中药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钻研历代本草著作。可是,本草书除了《药性赋》之类尚浅近外,大多并不容易阅读,常使人产生畏难情绪而望洋兴叹。笔者自大学求学以来,对于历代本草文献,一直很想深入进去探究一番,但因无人指导,也缺乏毅力而始终没有入门。但即便如此,向道之心依然,所以本草书仍源源不断地购置。因此,尚志钧先生的大名是久仰的,尚老的著作也先后买过四、五本。而最近在阅读的《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文献研究文集》使我对这位本草研究大家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并启发了我的思路,使我对今后本草文献学习、利用的方法与途径有了新的认识。
“本草人生”一词,用在尚老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尚老从1946年读清代考据学著作入手开始本草文献的研究,至今已六十余年,虽九十高龄仍著述不辍,可谓矢志不渝。其弟子用“观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一语来形容他的勤奋和专心,惟妙惟肖。尚老的夫人说:“在我的记忆中,老头子从来没有一个节假日,哪怕是大年三十,不到饭菜上桌,他手上的书是不会放的。”尚老的儿女们回忆:“从我们记事到现在,印象中的父亲,除了睡觉,他的手上总是有书。父亲经常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他研究本草都是在8小时以外干的,有时上下班、等公交车,甚至连上厕所时嘴上都在背着、记着。”正是一生钻研本草,才结出了累累硕果——32部著作(包括已完成而尚未出版的)和268篇学术论文。
尚老的女儿说:“凡是到过父亲家的人都知道,三间不大的房子内,有两间半装的都是书和资料。从地面到房顶的几面墙被一本本、一摞摞的书籍和资料所覆盖,上面密密麻麻地注明书名与标记。”尚老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这些书籍和资料就是他最大的财富。几十年的本草研究,尚老做了大量的卡片,建立了本草书籍、本草人物、单味药物3个系统的卡片档案。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有系统、有条理地整理和运用这些材料,意味着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初,尚老先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宋以前本草,将此作为突破口,上溯下引,追根问底。后又着手整理《肘后方》。以这两条线为基础,旁征博引,上下贯通,构成辑佚本草方书的一个联络网图,进入了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佳境。尚老呕心沥血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唐·新修本草》的辑复本,该书的完成堪称本草文献研究的一大成就,同时也奠定了尚老今后的研究基础。
通读《本草人生》收录的由尚老辑复、校点的25部本草著作的前言、说明,可以发现历代很多本草书之间存在的联系。如《唐·新修本草》的本草部分是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后者是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文注释而成的。《唐·新修本草》后来亡佚了,但其本草部分分散地通过《蜀本草》、《本草图经》而被保留在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中。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纂的。清代的大部分本草著作,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又依据《本草纲目》主治项摘要而成书。实际上,尚志钧先生摸清了本草文献的源流,并以一人之力,完成了25部本草著作的辑复和校点,用“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八个字来形容他所达到的境界是极其精准的。可以想象这一系列书的质量,决不是偶一涉足本草领域的人所能望其项背的。那么,对后之学者来说,借助尚老建立的这样一个“联络网图”,从尚老的这些高质量的著作入手来研读古代本草,不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路径吗?
此外,《本草人生》还收录了其他一些有关中药的专著的前言,如《<诗经>药物考辨》、《<山海经>药物考辨》、《<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等,反映了尚老对先秦典籍和现存最早方书的研究。《<诗经>药物考辨》、《<山海经>药物考辨》两书关于中药的研究,从时间上说是比现存最早的本草书《神农本草经》更进了一步,从范围上说是迈出了本草的范围。再看《<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该书对每个药物的注释包括三点:一是含相同药物的方子的罗列;二是摘录古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物的历史资料;三是按语,从药名、主治、功用来联系后世方书、本草与《五十二病方》的关系,从而确定该药基源是什么。从时间上说,《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所用的药物也是最早的,而尚老的注释注意联系后世的方书、本草,从源到流为读者进行梳理,这无疑是厚积薄发的大手笔。读了这三篇前言,从临床实用,也是从单味药研究的角度,我认为可以把尚老的书做一个类辑,将单味药从《诗经》、《山海经》、《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以来的文献源流做一个系统整理。尚老数十年的成果俱在,相信只需要尚老的传人就能把这件事做好。
真希望“常用药物本草文献源流”这样的书能早日出版,这对广大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一个读本草书的捷径。而我从全面继承尚老学术和学习、研究本草的角度,更期望有关部门能资助出版《尚志钧本草研究全集》,将尚老的“联络网图”全面展示,则中医药界幸甚,中医学子幸甚! |
上一篇:[推荐]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一篇:何祚庥院士在南京谈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