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52|回复: 7

莫把桂枝当补药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0-9-7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桂枝汤方,是用于太阳病之邪气在表而营气不足,表邪不得发越,故桂枝用以攻除表邪显而易见。
《神农本草经》曰:“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其“补中益气”之谓,给桂枝的临床应用带来实际问题。
有网友解释《本经》“补中益气”之“补”字,是修补之义,可谓聪明的解释,圆满了《本经》之说。
桂枝在《伤寒论》方剂中,多是用来解肌缓急,平息上气,通利关节。“本经”未有阐述桂枝有解肌发表之功,然其解肌之用,大概无人否认。
从《本经》所谓“上气咳逆,喉痹,吐吸,利关节”来看,病变部位都是在上、在表。那么“结气”结在哪里?理应是结在上部、表部。这样,桂枝是通利表部之药,可以确定。通利表部,自然要解郁出表,所以,桂枝作为攻表药,理当为是。
桂枝有没有补中气之功?以小建中汤容易迷惑。从“建中”之名,理解为“补中”之义,恰巧符合《本经》“补中益气”之说。然仲景为什么不取名为“补中”汤,而取名为“建中”汤呢?为什么小建中汤用桂枝,而大建中汤不用桂枝呢?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寒伤血脉,以人参补血。这是大建中与小建中的不同。小建中汤以芍药补营阴,且桂枝生姜均为辛散,可证小建中汤证病位较浅,为营伤血虚。大建中汤以人参补太阴,且干姜花椒均入里部,可证大建中汤证病位较深,为里寒伤血。大小建中之共用药物,是胶饴一升,可见胶饴建中之力,可证建中之义,非胶饴莫属。
《伤寒论》中除了小建中汤方,再无桂枝与建中沾边。特辑小建中汤有关条文,试解桂枝在小建中汤中的作用。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之脉当阴阳俱紧,此证阳脉涩,阴脉弦,应是在伤寒治疗后出现的一种状况。阳脉涩,为阳气虚滞;阴脉弦,为阴气实滞。阳脉涩阴脉弦,此为厥阴、少阳合证。脉弦与脉紧均主气郁,然脉弦是阴气虚滞而致郁,由虚变实,须以芍药益虚而去实;脉紧是气壅致郁,无虚象,须以柴胡疏散实邪。故“阳脉涩,阴脉弦”是寒伤营卫,卫气运行受阻,营气虚滞脉络,引发肌肉中脉络、组织拘急挛缩,所以“法当腹中急痛”。此痛部位虽在腹中,然不关乎消化道,该痛是腹中肌肉之脉络挛缩,故只痛不泻,其实质还是厥阴问题,所以不应单纯视为太阴腹痛,太阴腹痛当用干姜、人参;又“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证不减芍药,而反重用芍药,应知其病不在太阴。故“阳脉涩,阴脉弦”为厥阴血虚腹痛。厥阴腹痛者胃气偏弱,宜先与小建中汤温和中焦以利荣卫;不瘥者,当为肝旺乘脾,故再与小柴胡汤泄肝实脾。此证桂枝之用,是与芍药相伍,调和营卫,祛邪外出,从而使脉络得通,腹中急痛得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条“伤寒二三日”,外证未解,“心中悸而烦者”,“烦”是心血不足所致,“悸”是心气不足所致,此“心中悸而烦者”乃为营卫虚滞不和,胃虚不及濡养运通所致,因之以小建中汤重用胶饴温养其中气,倍芍药滋其营血,促其营卫谐和,使其汗出病解。心中悸而烦,悸为中气虚弱不足以养心,以致心血不足而热,热则卫阳浮越,卫阳不入营阴,营阴不足则烦。桂枝之用,是发散浮阳以和营卫。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诸证病因,皆为虚劳耗伤营血所致。营血耗伤,则少腹拘急;心气不足,则心虚悸;血虚热浮,则衄;血脉虚滞,则腹中挛痛;虚热蒸精,则梦失精;营虚卫郁,郁热在表则四肢疼;营阴不足卫阳外浮,则手足烦热;虚热伤津,则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以芍药益营血,桂枝祛浮热,胶饴培中气,生姜大枣调胃气,则营血充,浮热去,中气立,诸证得解。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肌肤发黄,概为内热熏蒸。男子黄,小便自利,为内无湿热,当为虚劳浮热在外,可与小建中汤。桂枝之用,还是发散浮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营血虚而脉络挛,卫阳亢而不入阴,阴阳失和,运通不利,故腹中痛。势必以甘药建中缓急为主,而用桂枝辛散卫阳之亢,用芍药酸益营阴之虚,使阴阳调和而营卫通行,则腹痛得止。
曹颖甫曰:“此证俗名下肝气。妇人胸襟,为处境所限,因而狭小,稍有怫逆,则气下沉而入腹,立见胀痛,所谓肝乘脾也。伤寒太阳篇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宜小建中汤主之,重用甘味之药者,内经所谓肝苦急,食甘以缓之也。”
综合以论,桂枝是外发之药。桂枝平冲逆之效,亦是顺势发散上浮之阳,促使阴平阳秘,则上冲即止。
以桂枝补中益气,是误解。“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烦躁吐逆,是中气不足,桂枝伤阳,可见于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脉促为阳气偏亢,胸满为水气犯胸,阻遏胸中正气运行则胸满。此证是误下虚里所致。芍药益阴碍阳,有碍胸中阳气运行故去之;桂枝解肌发邪,以平阳亢;生姜散水气助桂枝发邪出表;甘草大枣益胃固本,充实正气以防御邪气客留。将息如桂枝汤法,服药后啜热稀粥、覆被,发汗祛邪外出。
桂枝之用,是发邪出表。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治不得法,阳气损于外。卫阳亡失,营阴外渗以平卫虚。营阴外渗,乃是血管中的津液(血浆)外渗。营阴外渗过多,致心血容量亏少,引发“自冒心”,自冒心就是心悸。心脏跳动的厉害,象要冒出来,是心气虚的反映。发汗过多,腠理空虚,邪必客表,致表部郁滞不通,胃气不得旁达而上冲,引发心下悸。胃气上冲,其性质还是热多寒少,浮热上冲。若寒多热少者,就没有上冲之力了。用桂枝还是外发邪气,邪气发出于外,正气得以运通,胃气才能旁达。胃气旁达,则不上冲,心下悸即止。甘草生津液,用甘草补气津、益营气,以充养心气。荣阴得充,自冒心得平。为什么不用人参?因人参滋胃液、助冲气,所以不用。怎知人参滋胃液,从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人参汤证中,人参止渴可以得知。人参为阳中之阴药,功在滋液摄阳,只有虚证才宜用之,而冲气为亢,故不用人参。为什么不用芍药?因发汗过多,毕竟还是直接伤损了津液,津液伤损严重,自当先益津液,而甘草就是最佳“人”选。甘草益营中之阳津,芍药补营中之阴血。仲景用药,细致入微。
桂枝之用,是发散偏亢之阳。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表病,医以火攻法迫劫汗液大出,汗液大出则表部津液亡失,表津亡失而表邪不去;表津亡失则营血亦虚,血虚则致浮阳亢奋,血虚阳亢反致血气流溢,其人则必惊狂。惊狂者,乃因亡阳血热,津液不足而致胆气不足,胆气不足者则惊;亡阳,津液不足亦导致血气不足,血虚而生内热,火劫与内热二阳相加,热迫津泄,致血气流溢,其人则狂。邪热耗津则痰结胸中,卧起不安者,因痰热结于胸中,痰热不得清则津液不得生,津液不得生则正气不得复。因以桂枝解表热,蜀漆化痰解里热,龙骨、牡蛎清热化痰、收敛血气,生姜、大枣、甘草益胃气而养心气以助祛邪气。诸药合用,使表热得解,痰热得清,津液得生,血气得敛,惊狂得安。去芍药是因为此证乃血气流溢,芍药益营血,故去之。
桂枝之用,还是外散浮热。
桂枝散热的特性,在《伤寒论》方证中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五苓散用桂枝,就是用于热多寒少,五苓散证的特点是“渴”,无热者无渴,这从侧面证明了桂枝祛热。桂枝人参汤,用于“挟热利”,八味肾气丸,用于“消渴”证,桂枝之用,都与“热”脱不了干系。特别是“肾气丸”用于“消渴”,是用于里热消渴呢?还是用于表热消渴呢?若是里热,“肾气丸”消渴是属于阳明消渴呢?还是属于少阳消渴呢?两者都不是。“渴者属阳明”,管不着肾气丸的渴。因为阳明消渴,里热灼阴,不可能“饮一斗小便一斗”。那再把阴证算进来,太阴证,口不渴,少阴证,渴而不欲多饮,肾气丸消渴,亦不属于太阴和少阴。看来肾气丸消渴,只能是属于厥阴了。厥阴属于表,厥阴证的特点是“消渴”、“气上冲”,消渴和气上冲,都与热有关。五苓散证之消渴,亦属厥阴。还有柴胡证,“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桂枝祛外热的作用,无可否认。
“外有热的方子还有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等,却不用桂枝”,也不能否认桂枝祛外热的作用。
麻黄细辛汤证,是太阳、少阴合证,表有邪气而里阳虚弱,其人无汗,无汗者无阳热,故以附子温里,细辛搜里寒出表,麻黄开门逐寇。不用桂枝的原因是,里阳已虚,不得以桂枝再伤其阳。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内外停水,水蓄而热,去桂枝,也应是顺应病势,免伤其阳,以利于水从小便而出。
从桂枝汤的用法之一,“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病,下之后,伤人营血,若其气上冲者,是胃气不甚虚,热多寒少,热浮向上,故可与桂枝汤益营散卫;若不上冲者,是胃气已虚,寒多热少,故不得与桂枝汤,再损阳气。
熟识药物的特性,是为了正确应用药物,不随意使用药物,更不要误用药物。桂枝,是《伤寒论》方证应用最多的药物之一,也是现代临床上调和阴阳的重要药物,因此,正确认识桂枝之功用,意义甚大。
《神农本草经》曰:“紫草,味苦,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从《本经》桂枝之用“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和紫草之用“心腹邪气,五疸,利九窍,通水道”来看,二药均是用于祛邪。因此,其“补中益气”之义,应是祛邪之后,正气回复,其“补”字的含义,应以“修补”之意为是。故桂枝、紫草,从其药性本质来说,均无补中益气之功。故莫把桂枝当补药来用。尤其对于阳弱无汗者,切忌误以桂枝补气,而反损其阳。




上一篇:再看经方药物的用量
下一篇:王邈达、翟冷仙与古本伤寒(魏雪舫 陈忠琳)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2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思考《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补”字含义:
    干漆 味辛温,无毒。主治绝伤,
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川谷。
    地肤子 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
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一名地葵。生平泽。
    茜根 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
中。生山谷。
    苦参 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
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識。生山谷及田野。
    牛黄 味苦平。主治惊痫寒热,热甚狂痓,除邪逐鬼。牛角鰓*,下闭血,瘀血疼痛,女子带下血。髓,
中填骨髓,久服增年。胆,可丸药。生平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8

积分

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8
发表于 2010-9-10 20: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再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4: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外感伤寒病八九天,风湿相搏,风为热,湿为寒,寒热相搏于周身肌腠关节,则“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身体疼烦,是指身体疼甚,一动即疼,不能自转侧,是湿著关节腔,动辄痛剧。“不呕、不渴”,病未传里。“脉浮虚而涩者,”脉浮为浮热,脉虚为血亏,脉涩为阳衰。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散浮热,甘草大枣益血,附子温阳。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是津液下脱,阳气不足以摄阴,去桂以避其外散伤阳,加术以益气行湿而利其表湿下渗。以附子甘草温下焦之阳以摄小便自利,乃因此证小便自利是下焦寒,用附子不用干姜,是因干姜温中上焦,故不用干姜,有如肾气丸证饮一斗小便一斗,是下焦虚寒上焦虚热,故用附子而不用干姜一样。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证无汗、小便不利,均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以避其伤津。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此证要点在于脚挛急。脚挛急是营血竭,营血竭而脉虚浮,虚热迫汗则自汗出,虚热迫尿则小便数,应当急补其营血。反与桂枝攻其阳,得之便厥,乃是营竭阳亏,故攻阳必厥。可见桂枝伤阳,不可用于阴阳俱虚之人。
   
    “补不足,损有余”,是伤寒论的治疗准则。这个准则在桂枝汤证中最能体现。桂枝汤证的病理机制是“荣弱卫强”,芍药补荣阴,桂枝损卫强,抑强扶弱,则阴阳得和。桂枝发散浮热、削弱卫阳的特性,在伤寒论中论述最多,是抑制卫阳偏亢的专用药物,不认识桂枝的这个特性,若以“补中益气”之说而误用于阴阳俱虚之人,则有恐犯下大错,不可不慎。
《神农本草经》曰:“
紫草
,味苦,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疸,
补中益气
,利九窍,通水道。”从《本经》所谓“紫草补中益气”以及“干漆、苦参、地肤子、牛黄等
补中
”的说法,可以确定,《本经》所谓桂枝“补中益气”之说,不应是指桂枝的药物性能,故不能以《本经》补中益气之说,误用桂枝“补中益气”,这是一个大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活着,健康最重要。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3 12: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老倪说桂枝汤补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4-9-14 0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遇到几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类方治疗之后反而觉得气短乏力,终于相信桂枝不是补中益气的药物,而是损阳药物。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4-9-14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量桂枝通过疏肝,进而达到健脾之作用,脾健则能益气,所以桂枝可以叫补中益气,当然桂枝不能直接补中益气。其实大黄,芒硝用得好也可以补中益气,如大承气汤证腹胀满难食,用芒黄通便后反能食了,这也可以说芒,黄补中益气。所以我说学中药功效是引路的,最后还得药性结合病性来解决!你说酸枣仁能安神,那么痰湿失眠者用酸枣仁就无作用,那么酸枣仁能安神,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学中医上路后就要关注药性最后可以把中药功效全抛开,等咱看病,完全没有功效概念而只有药性概念时,咱就是高手了。桂枝为什么能疏肝?因为桂枝有生发之气,正对春天,如果量大就变沉降则失去此性,这是桂枝的药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96

积分

103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6
发表于 2014-9-22 2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黎小裕 的帖子

黎小裕:曾经遇到几例患者用苓桂术甘汤类方治疗之后反而觉得气短乏力,终于相信桂枝不是补中益气的药物,而是损阳药物。 (2014-09-14 08:26) 
这几个例子并不能证明这个观点。          曾经遇到几例患者用参芪治疗之后反而觉得气短乏力,终于相信参芪不是补中益气的药物,而是损阳药物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3:46 , Processed in 0.42725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