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1864|回复: 67

我的“伤寒无理论”观

[复制链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7-14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许多同行在热议伤寒论大道之理论,我则唱个反调:伤寒论并不是讲理论的书,它是实用性的书。

中医理论之真正兴起,始于宋代(可能受理学的影响),尤其是金元时期,然后至明清成为习惯。明医家缪仲淳指出:“正以三坟之书,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言其象也。”也就是说,唐宋以前的书,都只是教你怎么做,而不告诉你为什么那么做。大道,就是路径,典籍就是给你指路。因为那时人们相互信任,诚信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圣贤们怎么教,百姓就会相信,就会去做。但是后来,渐渐起了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古代人感性占优势,所以先有巫,巫就是用感性治疗疾病。尔后理性渐渐苏醒,感性逐渐隐退,医逐渐占上风,巫就渐渐被医代替了。但是感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还起一定作用,于是有针灸。针灸的重要生命前提是感性。凡是感性弱的人,针灸作用就不明显,《灵枢》叫做“神不使”。再后来,社会整体走向理性,针灸作用减退,于是开始用方药治病。到伤寒论的时代,已经有相当的理性成分了。但这时的理性,是以“象”的形式表现,直观性很强,所以还不是后来的理论。大家都看仲景之书,应该知道仲景并不讲什么理,大多直描症候,然后直接给出治法和方药,甚至连法也不给你讲,来个“某某汤主之”完事。

但是宋元以后,情况起了很大变化。文化上的理学影响到医学,医学家们开始讲理,也就是专注于探讨“所以然”。这不是医学家们非要这么做,而是社会的需要。于是各家学说纷纷登场,方药成了中医的绝对主体,针灸快速衰退。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科技文化侵入,哲学思想侵入,中医就彻底地“理论”化了。你不“理论”不行啊,你凭什么登科学大雅之堂?就这样人家还是不满意,还是不承认你的科学地位呢!

就这样,阴阳五行本是“道”,却被改造成了“古代哲学思想”。藏象学有了如教科书那样的白话。经络,人们总想找它的所谓实质。等等。

中医要讲理论,这本身没有错,错在那些讲法。因为现代学者们大多不明古经原意(古书本来就没有讲),所以就胡乱猜测,以致胡言乱语。

《伤寒论》原书本来就没有什么理论,如果有,也是后来人的所谓“注解”、“分析”。所以,没有理由把所谓“理论”强加给仲景。当然,如果解释得好,可以“羽翼”仲景,但最多也就是这样子。

古经本身固然不需要多少理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需要之下,我们又不得不讲理论。讲理论不是中医学本身必备的,而是为适应今天的社会而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那种以为伤寒论有高深理论的想法是幼稚的,理论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关键在于,你领会那本质内涵有多深,你的“理论”的表述就有多准确。

理论从哪里来?无非是援物比类,触类旁通,无非是借用让别人能听懂的、愿意接受的、与他已知原有知识体系相容的语言来表达而已。这就需要讲述理论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透彻的思维、敏捷的语言功能。如果你关起门来,从伤寒到伤寒地讲理论,那就不是真正的理论,那只是文字游戏,不能使人信服,别人也听不懂。

总而言之,伤寒论是不讲理论的,它是实用的经典。古经大道就是这样。可不要以为你掌握了大道就沾沾自喜,在现实社会中,最行不通的就是所谓“大道”。你以为把伤寒用好了,把病看好了,就可以让现代科学的那伙人对你刮目相看? 做梦!天真的学子高喊“疗效是硬道理”,没有人会在意的。因为中医看病是一对一的个别行为,形不成浩大的气势,不能够惊世骇俗。所以,你学好了个人看病可以,要想救中医没门!

最后打个谜语:中医的问题,有个理中理,还有个理外理。懂的天生懂,不懂的天生不懂。




上一篇:昼夜阴阳与六病欲解时
下一篇:经方完全吻合藏府经络理论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7-14 22: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不知“思求经旨”是何意?张仲景批评“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不知仲景本人是如何思求经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0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李国栋) 的帖子

旨者,义也。经旨即经文所表达的含义。此含义,乃是信息传递之直接明了义,但不是曲折辩论之理论。大道之传,若没有“旨义”,便不可传。此“旨义”,可以言传(一句话、两句话足矣),也可心领神会,不一定要有理论形式。

当然,理论形式也可传达“旨义”,但那只是手段,不是“旨义”本身。古人说的“假传万卷经,真传一句话”,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旨义”只有一句话。所以又说:大道至简至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7-15 0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汗多亡阳,遂虚”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阳气怫郁在表”“尺中脉微,此里虚”“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潮热者,实也。”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以上是重点摘录,还不是全部。“真传一句话”,那上面所述,哪一句话是真传呢?“真传一句话”,两句话就不是真传了吗?那中医理论是不是太简单了呢?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有经旨上的本质不同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与“阴阳气不相顺接,变为厥”有经旨上的本质不同吗?
“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与“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有经旨上的本质不同吗?
为什么“内经”说的就是理论,“伤寒”说的就不是理论呢?“伤寒无理论”,无理论之作还能有经旨吗?
内经与伤寒,理论各有侧重,内经侧重于论外因,伤寒侧重于论内因。难道论外因的,就是理论,论内因的,就不是理论了?
秦淮先生忽而力挺中医理论,忽而又专论伤寒无理论,不知唱的是哪一出呢?

内经是专门讲理论的书吗?不是,内经同时也是实用性的书,其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刺灸疗法上。伤寒论也是讲理论的书,其理论性,主要是为方药服务的。
“学好了中医,个人看病可以,要想救中医没门”,这句话不错。谁也救不了中医,中医薪火相传几千年,靠的是疗效,只有疗效能够救中医。然而,不研究中医理论,不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不把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而自认为也能够确保疗效,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别怪我说的难听!疗效有近期疗效,也有远期疗效。不明医理,难保远期疗效。
有生就有灭,中医注定也逃不出生生灭灭的规律。但中医之灭不是现在,因为现今医疗界,还没有比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更深刻的医学理论。中医灭亡的那一天,一定是新的医学在理论与临床上,都高出中医的那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5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0-7-15 06: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已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07: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和楼主。我都很敬佩。但是这个话题,我同意楼主的。
李先生讲的是临床之理,不是理论之理。中景为何设六经,谁懂?中景为何要如此配方,谁懂?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谁懂?
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中景组方是按照五行来的,谁懂?
正因为不懂,后世就胡编乱造,搞出各家学说。里面也有有效的,但不多。
黄师之伟大,就在于提倡经方。
我们能治好病,没错,但是为何百姓不相信中医?中医界如此多叛徒,学了中医都不相信中医!为何?
年轻医生说疗效是真道理,那么没疗效呢?别人有疗效还说人吹牛。为何?
所有这一切,归于中医没有理论。真正懂理论的,都不愿意说,说了也没有人听。
六气不科学吗?现代医生嗤之以鼻。他用经方取效。经方不就是六经吗,六经不就是六气嘛。这就是楼主说的喝了奶骂娘!
中医是不会灭的,因为有疗效;中医是不会兴旺的,因为中医院开西药。
当那天国家不允许中医开西药时,中医院都灭亡时。一种科学的、用现代语言解释的中医理论就会出现。如相火是什么?中医的补液方是什么?中医的地高辛是什么!中医的胰岛素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09: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淮先生忽而力挺中医理论,忽而又专论伤寒无理论,不知唱的是哪一出呢?


李先生眼尖,发现了我的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问过我自己了。我的回答隐藏在我所有的新帖和回帖中。我上这个论坛来的目的就在这里。但是,我的目的不能直说,我只能这样曲折表达。我是为了珍惜这块讨论中医问题的阵地,并且尊重和爱护这里每一位对中医满腔热血的人们。

我热爱中医,是因为我不但用中医治病,体会到中医的卓越疗效,更因为我从中医典籍中看到更为深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看到胜过当今科技或西医的高超的生命观或生命理论。但是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需要我们以特殊的智慧去领会,而惯常的思维是不行的。但是我们这里许多人,有的甚至是专家、大家,都还是惯常思维模式。我们的国医大师令人尊敬,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医的重任。没有一位国医大师有独立高超的理论建树,他们有的只是一般地看看病的本事,他们甚至都没有能够培养出一批像样的学生、继承者。这一切都有一个根子,但这个根子却不能在这里一语道破。因为我们还必须珍惜这一点中医血脉,不能自家人相互攻击。我们只能耐心地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

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家的思维方式更是这样,他们都不会用绝对化的目光去看问题,都不会走极端。在语言表达上,在相互交流时,可以矫枉过正,说过头话都没有关系。但是他们在心里明白真正的含义。到一定程度,都会回旋,都会反过来再说。只懂得直行,不知道转弯,这就是惯常思维。许多诡辩也从直行思维产生。

李先生是不是看到上面原贴我在最后的那句“谜语”?那就是我预先看到了大家疑惑的眼光,因而卖了一个关子,就好像旧书人说的:“且听下回分解”。这个谜还是要先留着。 破谜要看时机,也可能永远都不会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5

积分

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法仲景汤液

Rank: 1

积分
45
发表于 2010-7-15 10: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所谓的理论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之后的升华和提炼,又反复到实践中去验证产生新的经验,再次提炼再次验证,是一个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5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事实,从中找出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便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可以粗略的指导实践。理论所总结的只是一种普遍规律而已。事物间有多种普遍联系规律,所以伤寒论会出现多种解说。中景尊重事实胜过说理,所以中景用了象的描述手段。尊重事实不说理可以达到无懈可击。但中景也像我们一样想去寻找理论支点,所以“求经旨,演所知”。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人类的思维共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0-7-15 11: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淮出了个经方侠客,我感到非常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0-7-15 1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秦淮) 的帖子

楼主是给我们打“色空不二”的哑谜吗?意思是《伤寒论》有的是真理,没有琐碎杂七杂八乱七八糟的空洞无用理论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黄煌) 的帖子

先生谬奖!

我是来捣乱的,说话没遮拦,走的野路子,您别赶我走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5418

积分

25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418
发表于 2010-7-15 13: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木子长大于2010-07-15 11:34发表的  :
总结事实,从中找出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便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可以粗略的指导实践。理论所总结的只是一种普遍规律而已。事物间有多种普遍联系规律,所以伤寒论会出现多种解说。中景尊重事实胜过说理,所以中景用了象的描述手段。尊重事实不说理可以达到无懈可击。但中景也像我们一样想去寻找理论支点,所以“求经旨,演所知”。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人类的思维共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7-15 14: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十世遗风) 的帖子

内经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内经之言,可谓经典。张仲景不可能不知此理。为何还要传书呢?定有不传之秘,或隐而不说之理。比如六病的分类,从病时上说,与六气确有关联。案例如:
患者女,34岁,于后半夜微冷而醒,加盖被子。上午上班后,病头疼、身疼、四肢关节疼,尤以膝关节疼痛难忍,不恶寒,咽喉微痛(查咽喉无红肿),恶心、不欲食,有汗,无鼻涕。舌淡红苔薄白,脉寸口微浮关尺微弦。体温37.8℃。
从脉证来看,似是桂枝汤证。然不恶风寒,又难以确证。从得病时间考虑,后半夜微冷,为厥阴病时,上午病发,为少阳病时,膝关节疼痛难忍,属于肢节烦痛,当处柴胡桂枝汤方。因不确定,一诊处以桂枝汤方三剂,嘱患者三剂药一起煮,分三次温服。患者自晚饭前至睡前,六小时内三服尽。患者第二天复诊,发烧是退了,四肢也不疼了,可是嗓子却由微痛变成了痛甚,查咽喉有充血,头微痛,虽已不恶心,但仍不欲食,汗出明显。二诊时我确认,其得病与时间有关系,其膝关节疼痛难忍,应是柴胡桂枝证的典型证状,其“不欲食”一证也应系少阳。若首方处以柴胡桂枝汤,定不会有咽喉充血出现,而致二诊加石膏桔梗。
传书不宜多说理,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也许这就是仲景的过人之处。例如六气六时之理,应是一般规律,其理何为?谁能说得清?与其臆说,不如不说。中医业界,只要有千分之一人明理,中医就不会失传。明理者几多?难得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7-15 14: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秦淮) 的帖子

糊涂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3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7-15 1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311

积分

371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11
发表于 2010-7-15 1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中理,理外理,先生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4725

积分

258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腌老黑豆的脚后跟。

Rank: 5Rank: 5

积分
4725
QQ
发表于 2010-7-15 2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秦淮) 的帖子

楼主的想法很实用,伤寒论是个不讲理的地方,看许多大家的疑案,很令人费解,明明是诊断错误,用错了经方,又给大家绕来绕去,绕到了另一个经方,后来只好了,就吹嘘这个经方怎么好这么好,就是不明白更好的用经方,没有不好的方子,只有不好的用人。                  
   大道是可做不可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5 2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之道尽显仲师之良苦用心.后世之说无非是见仁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5 23: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傷寒論講的內容就是體內五臟六腑病了,反應到體表的種種癥狀嘛,何必複雜化呢?拿來用就行了,要進一步瞭解其何所以然,是挺困難的。非得透徹瞭解人體生理病理氣血循環。但思考的過程還是挺有趣的。也許後人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呀什麽的能統統再歸納進原體系。包括六氣學說呀、經絡學說呀6病、6部學說呀。確實有的診斷這個大師診斷成陽明病,那個大師診斷成少陰病,最後用藥可能還是偏差較小,也挺有意思。學習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主题

5229

积分

160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29
发表于 2010-7-16 06: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而无理,无理而有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1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未上论坛,这里竟然这么热闹,,有关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我以为应当是后学者做的工作,《伤寒论杂病论》本来就是张仲景勤求博采,撰集而成医学大成之作。他创作的原旨就是方便易行,一学就会。所以,才会有自王叔和、孙思邈之后,迄今对《伤寒杂病论》研究的繁荣景象,各说各的理。我们学习《伤寒杂病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实用有效。甭讲什么理,疗效就是硬道理,理论再高明,脱离了临床实际,就是纸上谈兵的阔论、牛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7-16 18: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s:180]  [s:184]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16 2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医侠  甭讲什么理,疗效就是硬道理,理论再高明,脱离了临床实际,就是纸上谈兵的阔论、牛皮!

   话是可以这么说,但是经方是“经典方”,不是“经验方”(这一点黄老师有些自相矛盾)——经方是圣人的杰作,不可能没有吻合藏府经络的理论基础,更加不可能是许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不可能在如此信息不发达,交流不方便的古代,会在商朝就会结集如此高明而完整的许多“经方”。依理《汤液经法》更加完善,而仲景只是得其部分传授。《辅行诀》的再世使《汤液经法》有可能重新复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16 2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在鄙人很快出版的拙作中详细讨论经方的医理——与《内经》吻合,也与《易经》吻合,决定不可能是“经验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7-19 14: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方与经典方并不矛盾,这其中也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文化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7-19 16: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方是经验方的总结,积累
经验方用的久了
升华到经典方
伤寒论的方子不是一开始就是经典方
是历代先贤的经验积累总结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538

积分

15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8
发表于 2010-7-19 2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肖鹏于2010-07-15 06:53发表的  :
伤寒论是本中医临床医书,主要讲临床实践的,张仲景确有其独立的思维体系隐含在里面,至于把它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是唐代以后的医学理论家,再后来还有搞临床实践的医家,认为前人的解释不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再解释(提出新的理论,实际是自己而不是古人的理论),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发挥,形成了伤寒派中的各个派系。各种学术观点个性鲜明,彼此自成一家,反映了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伤寒,初学者莫衷一是,最好从原文入手,最能体会仲景的本意。如同我国的儒家经典,后人的解读也是分门立派,于丹写了《论语心得》只能算于丹的思想,只是“借壳上市”,一个道理。
只是“借壳上市”,一个道理。同意这种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20 2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方是经验方的总结,积累
经验方用的久了
升华到经典方
伤寒论的方子不是一开始就是经典方
是历代先贤的经验积累总结
——————————————————---
   《伤寒杂病论》经方基本上源自《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是什么时代?历代先贤在哪儿?唐后有多少经验方升华到经典方?除了“补中益气汤”(还是源自经方小柴胡汤对应方——颠倒甘草和柴胡即是)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方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7-20 2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愚见
经典方
不是一个人2个人所写

是好几代人甚至更久的经验的总结
有人记录下来
如,《汤液经法》一书


所以流传至今



补中益气汤和小柴胡差的远了去了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21 1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中益气汤和小柴胡差的远了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看清楚我的描述“颠倒甘草与柴胡”!!!!再看看刘渡舟教授的说法!

再说了,真正的经方,连药物比例都难以更改!后世有这样的“经方”吗?学一点逻辑学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7-22 14: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是可以这么说,但是经方是“经典方”,不是“经验方”(这一点黄老师有些自相矛盾)——经方是圣人的杰作,不可能没有吻合藏府经络的理论基础,更加不可能是许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不可能在如此信息不发达,交流不方便的古代,会在商朝就会结集如此高明而完整的许多“经方”。依理《汤液经法》更加完善,而仲景只是得其部分传授。《辅行诀》的再世使《汤液经法》有可能重新复原!

没看明白,按此说,仲景序,方名就有了赝品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22 21: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與大家交流交流意見。我現在認為,傷寒論與輔行決不同。輔行決從五臟六腑為著眼點,而傷寒論系從天與人的陰陽變化為著眼點。傷寒論描述的細緻入微,不是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所比擬的。當然,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寫的也很精彩,價值很高。我們結合著看也行呀。再就是,我認為傷寒論是授我們以漁而不是魚。葉天士也許就是得了傷寒論的神髓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23 20: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嘛,别的不敢说,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完全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
  而《辅行诀》对《伤寒杂病论》有补充和证明作用!因为内伤当然取“藏府辨证”,而外感,自然当经络辨证;杂病则两而兼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7-25 2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问题

在没有阴阳理论, 没有五行理论, 没有现代科学理论之前, 中药治病就已经存在了.
汉代那时候, 理论上的东西肯定没有后世多, 不说别的, 现代的生理病理是肯定不了解的.
所以每个时代肯定会用当代的主流理论来解释这个中药为什么会治病?

我想最初的时候没有理论, 到汉代的时候可能出现点雏型, 但仍然以实践为主. 所以总是说这是某某药的症, 其实不是以病来分型, 而是以某药物有效的那些症状来认定最适合的症.

后来, 加以少量的组合, 以便有更多的应用到复杂的不能完全对应到药物上疾病, 于是出了小柴胡汤症之类的叫法, 就是延习以药分病的习惯, 变为以方对应病. 在理论跟不上实践步子的时候, 当然要以实践为主.

后世理论发展, 医家肯定不满足于这样僵化的套用, 想打破陈规, 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药. 就成了时方.   

中国的方法可能都是从古板练起, 存了化繁为简单的念头, 象武术套路, 比如太极拳, 就那些式子, 要针对对方不同的来路, 把对方攻式全部化解, 与经方不是很相像吗?

至于这套路是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 目前来看是不够的, 也可以把后世名方吸取到经方中来. 把经方也向前发展一下!
---------------------------------------

中医的理论么, 无非就是瞎子摸象一样, 你摸的是耳朵, 我摸的是鼻子, 你说是扁的, 我说是圆的, 最后是什么样, 大家谁也不清楚. 但都掌握了一部分真实的内容, 只有那些验证了的, 不论说不说的过去, 他的理就会留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7-26 08: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扼要,月落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311

积分

371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11
发表于 2010-7-26 18: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套路是揣摩武学精义的途径,通过肢体直、斜、弧、圈等各种轨迹来参悟隐匿其内的目的,用轻、重、徐、缓、上、下、开、合等速度力度变化来身悟并进而心悟修炼要旨,但这一切仅为过程远非终端。一个终生热衷套路的人很难想象其修为有多深多高,因为系统性缺失是无法让人如愿的。解决攻防问题的核心是另有途径的,这就象中医的熟读理论而临床阙如,有临床而莫辨证情,好坏运气在主宰。
很赞成楼主文章,对身体对生命密码的解读,对浓缩经典之经方的运用,才是当今为医者应追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58

积分

2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58
QQ
发表于 2010-7-29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山论剑!妙哉快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17

积分

94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17
发表于 2010-8-2 14: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李国栋。
赵本山的忽悠不就是诡辩吗?真理永远不会变成任何人的私有财产。
遗憾的是黄煌老师也和自己玩起了躲猫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8-2 17: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上路

看来你的水平不低啊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3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 21: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34楼
       如果最初没有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某些不传之秘,前人如何在繁多的草药之中得出最好的组合——经方
       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越往后就越高级的~!!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3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 21: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学佛的吗??
否则最好一句整一句佛偈呢?~![s:184]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3 14: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看伤寒论看原文,看来有些道理。历代注家的注解很难一致,有时候看看原文会有收获。“常有欲以观其微”“常无欲以观其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8-3 2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0楼(师戒) 的帖子

老兄一定是金庸迷, 太迷信武林秘籍的作用了. 呵呵

象黄老师这样, 应该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秘籍才医术忽然高明了, 只能说是悟到了. 中医目前的传承因为理论上的原因, 所以成不成得好医生, 与悟性大大的相关, 而与记性相关性比起西医要小.

俺不是说黄老师不学有术, 但相信黄老师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 黄老师就有说过, 某某情况找外科解决的话, 这是医圣不曾说过的. 在黄老师这样的人眼里, 西医的教材绝不会是无用的, 既使不能说学贯中西, 融会一炉, 想必不会陌生.

很难想象一个背会了孙子兵法的人就会摇身变为军事家, 这马谡和超括就是例子. 同样的, 一本伤寒放在面前, 并不等于背会了之后就等于孙大圣的水平.

那太极拳打的人多了, 未必都是高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0

积分

39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0-8-4 0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8-4 0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月落说的太好了

经方主要靠悟性

传统的理论太多,
而疗效让人满意者
只有体质论之经方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7 2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8楼czj于2010-08-02 14:35发表的  :
支持李国栋。
赵本山的忽悠不就是诡辩吗?真理永远不会变成任何人的私有财产。
遗憾的是黄煌老师也和自己玩起了躲猫猫。
???,可详解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7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17
QQ
发表于 2010-8-8 18: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等各位大医生理论完了可得记得救小的一命[s: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0-8-24 15: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观点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1楼(师戒) 的帖子

自在本无语
因相语纷纷
有语不自在
无语道不行

呵呵,见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9:31 , Processed in 0.12400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