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243|回复: 0

经方的方“证”对应并非西医之对“症”治疗

[复制链接]

30

主题

419

积分

15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继承仲景,学习锡纯

Rank: 2

积分
419
QQ
发表于 2010-6-5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患者,女,45岁,有高血压病史数年,间断服西药控制血压。19941014日,测血压180/95mmHg.证见头疼,恶心呕吐,舌质正常,无苔,脉沉紧。给吴茱萸汤:吴茱萸15g,太子参30g,生姜30g,大枣12枚(掰)加水1000ml,煎取300ml,分三次温服,一剂头痛止,两剂呕吐愈,能进饮食,共服三剂,血压150/80mmHg,半年后测血压,仍140/80mmHg

    患者,女,50岁,本村人。胸满不食,甚则呕吐,时吐清涎,心烦嘈杂一个月。于19951124日在广宗县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诊为胃炎、胃内积水,服西药时轻时重,来我室就诊,舌淡,苔脉沉细,按其腹,胃脘痞硬,给小剂量吴茱萸汤:吴茱萸6g,太子参10g,生姜15g,大枣4,水煎服。服药1剂,诸症痊愈,劝其继续服药,不从。隔数日复发,复用上方仍然有效。服药一周,数年间未复发。(2个案例摘自《经方杂谈》)姜老师在案例后的谈论中谈到吴茱萸汤以头痛、干呕、吐涎沫、胸满、苔白滑为适应征,以胃寒气逆为病机这是通过辨证论治,显然是无庸质疑的。

    不过,我在读四川乐山余国俊先生的《我的中医之路》书中提到近年笔者治疗头痛伴恶心、呕吐清水或稀涎之  患者,不论其是否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全身证候和舌苔,均首选并独投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只要见头痛,呕吐,吐清涎均可收效,而不论其病机。这便是方证对应的取效捷径了!看下面案例:

    林某,男,101970216日初诊。一个月前感冒,两日前出现四肢不规则乱动,努嘴伸舌,以至吃饭穿衣都受影响,睡眠时消失。今其父特邀洪氏(福建名老中医洪我嘉)抵家诊治。详察舌震颤,行动迅速,体温正常。此卫表虚,湿气搏于肌肤而然。拟益气固表,温经祛湿法。方用防己茯苓汤(防己甘草各3g,茯苓9g,桂枝黄芪5g各).每日一剂,水煎服。服三剂改善,五剂痊愈后停药。我想此案洪老例若不是熟悉《金匮》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的条文,是不会这么容易选方取效的。《当代名家经方应用赏析》298页书中介绍在风湿热病中,案例患者为舞蹈症,属急性风湿热的一种类型当然,方证对应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经方杂谈》中也有论及,因为这也是一种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其实仲师在《伤寒论》表现了两个辩证体系,一为辨证论治,一为方证对应。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医中的方证对应不同于西医的对症治疗,中医的用药是复方,是整体治疗,多靶点疗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批评西医只会对症治疗,比如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就是很好的对因治疗,但此种对因疗法与中医还是有区别的。两者的理论体系不同,不应该过分的把他们联系起来,应把重点放在二者相互为用上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则己终长




上一篇:仲景为何不说理?
下一篇:“病发于阳、发于阴”的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21:09 , Processed in 0.08221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