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
目前所见,《伤寒杂病论》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原则,《伤寒论》以“辨X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XXX病脉证病治”的篇目,体例不尽相同,都从病、脉、证、治四方面的相互对应,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辩证思维方法和用方的灵巧思路。
但《伤寒论》从六经传变规律辨识疾病发展进程,《金匮要略》则从疾病本质特征辨识脏腑病机,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两者相互参透、互为补充、从病、脉、证三方立体地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是经方辩证体系的最大特色。
经方辩证体系如图示:
病
↗↙ ↓ ↘↖
脉 → 证
←
↘ ↓ ↙
方
图例说明:从图例中的项目对应可以读出如下内容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我以为以上内容高度概括了《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内涵。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给人以无限遐思,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张仲景迄今近两千年,《伤寒杂病论》成了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流派也十分兴旺,有统计表明,相关研究有著述者达一千七百多家,这种现象在世界学术研究史上绝无仅有 。伤寒六经与脏腑辩证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执简驽繁的方法,可以浅入深,亦可由博返约,只要抓住病、脉、证的任意一项即可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有的医家从方证入手,有的医家从脉证入手,有的医家仅仅从现代的病论治,只要辨识无误,皆效非凡,“一家有一家的伤寒,一人有一人的仲景 ”,学术界如是评价说。
《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有方曰证、无方曰法”,脉证合参,一方一证,有是证即是方,有是脉用是方。运用经方 ,只要把握病、脉、证三者的特点,正确理解方证对应这一关键,应用即有效。 |
上一篇:《悟道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体例下一篇:经方识微-- 成都中医学院 ,陈治恒(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