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70|回复: 1

《悟道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体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2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体例
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之时,早已料到后来学者可能的疑惑,故对于著作内容的编排煞费苦心。我们现在阅读《伤寒杂病论》,依读者的学识水平可以读出不同的效果,原因即在于中医是一门集科学性与哲学性高度统一的学问,读者可以从科学解读,也可以从哲学解读,是行为艺术,更是科学技能。
《伤寒杂病论》读本当以宋•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为善本。
张仲景自序中说“《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但经晋•王叔和撰次编辑后却一分为二, 一为《伤寒论》,一为《金匮要略》,原貌已不可见。现从王叔和编著的《脉经》中某些章节互勘对比发现,《伤寒杂病论》在他手中之时可能比较完整的。
王叔和在其《脉经》序言结尾说:“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略,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症候,靡不赅定。其王、阮、付、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宋•林亿等校正时,只见《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三卷。 《金匮要略方论序》林亿云:“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林亿在另本《伤寒论》序中认为“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从王叔和《脉经》中部分章节同时兼夹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内容,与《脉经》王叔和序言中“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这一句中可据,王叔和之所以坼分《伤寒杂病论》,在于他仅仅凭个人学识与爱好,认为《伤寒论》重辨伤寒,《金匮要略》重论杂病,写作体例略有不同,而对《伤寒杂病论》作了取舍,极有可能仅仅编次了《伤寒论》。林亿等校定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是否由王叔和重新编辑,已无从考究,但此三卷经林亿校定后肯定已非张仲景撰述的著作原貌。有林亿序言为证: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林亿等如此编排《伤寒杂病论》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见《金匮要略方论序》),认定《伤寒论》“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见《伤寒论序》)。后来学者从此中推论《伤寒杂病论》的条文特点,即“无方曰证,有方曰法。”
早于林亿数百年的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促已知。”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种种版本的编排体例均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提纲挈领,子目相从,以子目为核心而分辨何者为证、何者为法,纲举目张,确实方便学者对比学习、检索应用。
从“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编排体例,再细心会意《伤寒论》以“辨X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XXX病脉证病治”的篇目,依稀可辨张仲景著作此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思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一片苦心,即在于张仲景把病、脉、证、治四方面相互对应,一如现代辞典的编排,兼具指导与鉴别作用,抓主证,辨病机,主证主方,兼证兼方,主次有别,以病、脉为纲,以证、治为目,强调悟道通变、举一反三,具有圆机活法、思路灵活、方法多样的特点。
然而,在病、脉,证、治四者之中,我以为张仲景更强调了脉诊的应用,这点可以从他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的批评可见,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所以从张仲景之意,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十卷,继又编著《脉经》十卷,只是为了一个“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的目的,更或许遗失了的《伤寒杂病论》的三卷且有夹杂在《脉经》中的可能,他以《脉经》辅读《伤寒论》,强调脉法应用,当是为了迎合张仲景原意;而孙思邈、林亿等编排《伤寒论》、《金匮要略》,只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目的是简单化,却给后人解读《伤寒杂病论》留下了无限的空间,甚至致使学者淡化或漠视对脉法的学习应用,与张仲景著述的目的已了然有异,是后世伤寒学派杂说纷纭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悟道张仲景》之张仲景非长沙太守
下一篇:《悟道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

0

主题

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8-29 17: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主要的基石是《伤寒论自序》出自仲景之手,而这恰恰又是问题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7:55 , Processed in 0.06758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