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炎是机体抵抗病源体的反应,适度的发炎是有助于身体抵抗病邪,而过度发炎症反而会伤害身体。
当病源体侵袭呼吸道(体表)而引发的轻度炎症,身体就会有发热恶寒,流涕等太阳病症状。
机体受伤害越重发炎就会越重,当身体过度发炎时就会有但热不寒,口躁咽干等温病症状。
一个人患温病或伤寒和感染的病原体有很大但是不是绝对关系。例如,同样一种病原体,一般人受感染会发生重度炎症而为温病,可是对于抵抗力强的人只会发生轻度的炎症而为太阳病。
发热有助于身体抵抗病源体。麻黄汤症是指现代医学说的体温上升期,身体这时会增加身体产热而减少散热。身体为了减少散热就会无汗,体表的血管会收缩,所以会脉紧,体表与体内的温差就是造成恶寒的原因。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有类似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也就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收缩皮肤与黏膜的血管。这些作用都是有利于身体产热。此外与肾上腺激素一样,麻黄可舒张气管,故也能用以治喘。
至于桂枝是有扩张皮肤与黏膜血管,这点有利于抵抗体表(呼吸道)的病源体。所以麻黄汤的全意是帮助身体产热和增加体表血液循环。
桂枝汤症是属于现代医学说发热的高峰期,这时身体已达到中枢设定的温度,身体发热的同时会散热所以有体表血管扩张,脉缓,流汗等现象。桂枝汤有增加免疫功能等补益功效,还有如前所说增加体表血液循环的功效。血液属营而免疫功能属卫,故这些功效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调和营卫。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有一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我猜想去桂的用意是在温病的情况下,体表已经呈过度发炎和充血的情况,再用桂枝诱导血液趋向体表就等于火上加油。加黄芩是为了清热也就是抑制过度发炎与亢进状态。加牡丹是为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也就是古人所谓血被邪火燔烧所致粘稠而治以凉血。
治疗温病与伤寒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让身体处在适度的抵抗状态。古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谓也。
很多前一辈的名医如张锡纯,章次公,姜春华等都很赞成衷中参西,在现代反而有些中医对西医学持抗拒的心态。我觉得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也许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那是属于体制的问题,就对我而言运用现代医理可厘清不少观念,所谓中西医不可约通性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有试过几次身患感冒,不断流涕和乏力,可是并没有发热也没恶寒。这点伤寒论没有谈到,只有说“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发热不甚是因为发炎很轻微,或者是机体还处于体温上升期初期,流涕是机体透过鼻涕把病源体排出体外。因为发热不甚故没有恶寒感,也肯定不是温病。这时虽然没有发热恶寒等典型太阳病症,但依然用麻黄汤帮助身体发热与增加体表血流量往往会有效。如果用温病学派所谓的轻清之品反而会有拖延病情的可能。所谓汗法并不如想像中的可怕,运动员们天天流汗也不见亡阳而死。麻黄汤就好像一种能使服用者身体处于劳动状态的药,正常人做劳动不会有事,身患他病或太虚弱的人突然劳动当然不行。 |
上一篇:[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下一篇:[推荐]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