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络辨治法则是《黄帝内经》用于指导刺灸疗法的具体理论,脉证辨治法则是《伤寒论》用于指导汤液疗法的具体理论,两种辨治法则各具特点。《黄帝内经》和《伤寒卒病论》,都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其光辉可比日月。两部经典各具特色,一以问答式的文体谈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创立的经络辨治法则主要是应用在刺灸疗法上;一以论述式的文体讲中医的病、脉、证辨治,其创立的六病辨治法则主要是应用在汤液疗法上。两部典籍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然因其各自诞生基础的不同,一是诞生在刺灸的基础上,一是诞生在汤液的基础上,所以就决定了各自的具体治疗法则不同。因此,用指导刺灸的具体法则指导方证,就难以精准。同理,用指导方证的具体法则指导刺灸,也难以到位。根据人的体质表现辨邪气性质,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所在。
《伤寒论》从人的体质因素出发,进行病、脉、证辨治,是其基本特色。论中关于人的体质因素有24种举例:强人、羸人、盛人、瘦人、风家、喘家、淋家、疮家、衄家、汗家、冒家、呕家、虚家、痉家、湿家、饮家、咳家、黄家、酒客、中寒家、支饮家、虚弱家、失精家、亡血家等。从条文中可以看出,风家,是指太阳中风荣气虚弱的厥阴型体质状态之人。中寒家,是指腹中寒凉脾胃虚弱的太阴型体质状态之人。何以说风家是指厥阴型体质状态之人?《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曰:“…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三阳皆有表里 。太阴为开,是为三阴出里之部。厥阴为阖,是为三阴入里之部。可见太阴为三阴之里,厥阴为三阴之表。厥阴功能主阖;太阳功能主开。一阴一阳司人体表部的气化功能。太阳与厥阴谐和,开阖有度,人体气血在表部运行通畅,则邪气无隙可乘。若厥阴荣气虚弱而致腠理不阖,人体气血在表部运行失畅,就会出现荣气弱、卫气强、荣卫不和、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所以可以认定,桂枝汤方是厥阴表虚证方。《伤寒论》第7条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医生对病人体质状态的辨别。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和无热,当是指抚摸身体的感觉而言。邪气实滞太阳为阳病,体表无汗温度高,抚摸皮肤即觉热;邪气虚滞厥阴为阴病,体表汗出温度不高、抚摸皮肤不觉热。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愈,就是指病发于阴。此条印证了第7条:发于阴,当为发于厥阴,风家当指太阳中风即厥阴型体质状态者无疑。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条再次印证了,病发于阳,是发于“伤寒”之太阳型体质状态的人。若是病发于阳明,不应有“而反下之”一说。若是病发于少阳,下之则悸而惊,因为少阳证的病理特点是“血弱气尽”,一般不作结胸。病发于阴,是发于“中风”之厥阴型体质状态的人。太阴病若下之,当为脏结。少阴病若下之,虚寒者必为脏结,亦不当作痞,何况还有少阴病急下证。
虽然临床也有病发于太阳,误下而成痞者。但此患者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太阳证。临床也有病发于厥阴,误下而成结胸者,此患者也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厥阴证。因为太阳型体质之人,太阳部位正气足。太阳正气足,是由少阳正气充续,少阳正气又是由阳明正气充养。三阳正气充盛,若下之,邪气内陷,正气与邪气分争有力,必作结胸,没有作痞的理由。厥阴型体质之人,厥阴正气不足,是因阳明正气不旺,若下之,邪气内陷,正气不足,与邪分争无力,必作痞。阳病的性质属实、属热,阴病的性质属虚、属寒。桂枝汤证是阳虚发热,性质属阴。
《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名为中风”,麻黄汤证“名为伤寒”,白虎加人参汤证“为温病”,白虎汤证“名风温”,都只是取名而已。而非患桂枝汤证者都是中了风邪,患麻黄汤证者都是伤了寒邪,患白虎汤证者都是受了风温之邪。对比《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和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就可以看出,太阳病之始,就有病发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温病”。伤寒及三阳合病之始,就有病发为白虎汤证的“风温”。
人若感受六淫邪气而致病,决定患病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体质因素。如少阳型体质状态的人,感邪致病可以直接病发为少阳证。少阳型体质之人,少阳部位阳气偏盛,若感邪郁表,少阳部位津液外运太阳不利而更壅聚。壅聚不运则变为邪气,即病发少阳证。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条可以看出,柴胡证在表病初起就会出现。其它病位也是同理,如风家,感邪致病,因荣气弱而致厥阴闭阖失职,形成荣气弱郁、卫气强郁,津液在表部组织、脉络运行不利而凝滞,则病发自汗恶风的桂枝汤证。再如中寒家太阴型体质之人,里部阳气虚弱,胃中虚冷,若感邪郁表,里部阳气趋表御邪,则里部更虚,以致里部组织、筋脉拘挛,津液凝滞运行不利,即刻病发太阴证。临床实际证明,决定患病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体质因素,而不是外邪。外邪只是致病的条件,人的体质因素才是致病的根本。《黄帝内经》讲致病因素,着重分析外邪的特点,是为刺灸而用;《伤寒论》述致病因素,着重辨析人的体质特点,是为方证而用;这是两部经典明显的不同之处。不同体质的人感受六淫而致病,病发的部位和性质均不同。而不是感受寒邪之人都病发太阳伤寒,感受风邪之人都病发太阳中风,感受温邪之人都病发太阳温病。阴盛体质之人感受温邪,可感温化寒而病发寒凉病;阳盛体质之人感受寒邪,可感寒化热而病发温热病;这是《伤寒论》从临床实际中作出的定论。以《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名为伤寒。”第6条“太阳病,…名风温。”为证。
事实上,六淫诸外邪,均不可能进入人的体内。人体内的邪气,是津液在组织、脉络中运行受阻而发生变性停运的水液。变性,其义是指积滞不运的津液由正气的性质变为邪气的性质。人体内的正气分为阳气和阴气。津液升发时就是阳气,如卫气、如汗液。津液降敛时就是阴气,如荣气、如尿液。津液升发时运行受阻,热壅而致积滞变性,是阳邪。津液降敛时运行受阻,寒凝而致积滞变性,是阴邪。津液若郁滞不运而变为水液停蓄体内,就是病理产物,就是邪气。无论是环境的外部条件因素还是人体的内部条件因素,致使人体内津液热壅而积滞、或寒凝而积滞的情况发生,人就有病痛的感觉,就是患病了。《伤寒论》中有关于此的论述比比皆是,如:“身疼痛”,是津液郁滞不运,正气变为邪气,压迫刺激身体而作痛;“脉浮缓”,是卫强荣弱,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虚邪,脉浮缓是与脉浮紧相对比,缓是缓弱无力的偏脉,而不是和缓有力的平脉;“脉浮紧”,是阴阳俱实,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实邪;“脉阴阳俱浮”,就是脉浮滑,是气血俱热,津液壅聚不运而变为温邪;“项背强”,是津液积滞不运而变为表邪;“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是津液壅滞于上,大便硬结于下而变为里邪;“脚挛急”,是津液虚滞不运而变为阴邪;“胸中窒”是津液实滞不运而变为阳邪。等等此类症状不胜枚举。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津液在人体组织、脉络中运行不利、积滞停运变为邪气所致。辨邪气,就是辨别停聚不运的津液郁滞在人体何部位,属何性质,从而“知何部不利”而利之,这就是《伤寒论》的证治精神所在。如阳明里热津液壅滞于上,停聚不运而变为阳邪,阻遏津液不得下行,则大便秘结。用承气汤攻下湿热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下即便通病除。再如太阴里寒津液凝滞于胃,停聚不运而变为阴邪,阻遏津液不得上行,则大便自利。用理中丸温通寒凝内阻的邪气,使津液得上即利止病除。
《伤寒论》中凡三阴证,就是寒性病,凡三阳证,就是热性病。病发三阳证,就是病发温热病。认真分析“六经”与“六病”辨治精神的不同特点,恰如其分的运用前贤创立的辨证法则,正确理解邪气的概念,具体明确地指导中医临床,达到卓越的临床效果,把祖国医学代代相传。 |
上一篇:浅谈麻黄汤证下一篇:也谈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