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72|回复: 11

“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8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数百年来,中医学者都认为《伤寒论》的“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欲愈时。果真是这样吗?笔者无法从临证中找到确切答案,对“欲解时”迷茫多年。终于在认识了“六时”的概念后,了解了“欲解时”的含义。
以“太阳病欲解时”为例。太阳病欲解时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从“巳”至“未”的时辰上,发病了,就叫作太阳病。如《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若为“已”字,则“未”发热,没有发热,那么“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就变得与医理不符,与临床实际也不符。

我们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服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证明“太阳中风证”有一服即愈的,临床更有大量实例证明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更服后,有汗出病愈的。若“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按一日6个时辰算,半日许三个时辰已经过去了,就算一服时是在巳时,半日许太阳时已经过去了。“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24小时观之,观之什么呢?观之病愈与不愈。“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更作服,仍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太阳病的“欲解时”怎么理解呢?是从一服起,到更服,到更作服,到服至二剂、三剂,都是要待到太阳时段的“巳午未”时才能“欲解”吗?很难理解!在临床上,桂枝汤证什么时辰都可以病愈,只要用桂枝汤发汗,汗出必解。
我们再辨太阳病的病位和病性。先辨病位,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可以用汗法治疗,可以定为表部病;太阳温病不可汗下,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病。再辨病性,太阳伤寒是用攻表法,可以定为表部实证;太阳中风是攻补兼施,只能定为表部虚寒证;太阳温病是用清法,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热病。说到这里,附带说句对《伤寒论》少阳病证的认识。表阳病可汗,里阳病可下,半表半里部位之阳病不可汗、下,只能清。所以,《伤寒论》里的少阳证不是只有柴胡证,还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芩汤证等。凡是阳热病证,不可汗下,只能用清法的,其病位就是在半表半里部,就是少阳证。这样分辨的结果是,太阳病包含了麻黄汤证、葛根汤证、桂枝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等,既有表部实证,又有表部虚寒证,还有半表半里部热证,病位与病性都不一致。那么太阳病的概念是什么呢?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看来是很难。不只是太阳病说不清楚,其它五病也说不清楚。《伤寒论》“病”的概念真是个谜。
为了破解这个谜,臧东来先生“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发现,仲景时代的历史背景特征有四:一、战乱纷繁。二、伤寒疫疾肆虐。三、文学上散珠文流行于世。四、六时六气之学盛行。根据这些特征发现,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创立了‘六病时位”的辨证方法。这一发现又从中华文字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即先有日月,后有阴阳。最初的‘阴’、‘阳’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三阴三阳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阳’又称‘巨阳’,是专指中午前后的,…”
发现了《伤寒论》的“六病时位”辨证方法,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病,《伤寒论》“病”的概念之谜是不是就解开了呢?回答是,只有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病,“病”的概念才能解开。
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热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此条之“伤寒”,是指“伤寒病”,而不是指“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者,其病位是在表,其病性是正盛邪实。此条之“伤寒”,其病位是在半表半里,其病性是虚实寒热错杂、厥热往复。“太阳伤寒”的病时是“巳午未”时,“伤寒病”的病时是“酉戌”时。然无论是“太阳伤寒”或“伤寒”,其“欲解时”都不是在夜半。此条佐证了太阳病之痊愈时,不是“太阳病欲解时”。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说先有发热,后有厥,即伤寒一二日就有发热,从一二日至四五日期间,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是指热厥。此条佐证了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之“或已发热”的“已”字当为“巳”字。第3条应是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没有发热,就不当有恶寒。恶寒的概念是“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不解”。恶寒与畏寒不同,畏寒者,“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得解”。恶寒时邪气已经在体表生成;畏寒时邪气还没有在体表生成。这与“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是一个道理,发热是因为有邪气存在。“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厥”上;“太阳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恶寒”上。此条同时也佐证了“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是,“从巳至未上”发病者,就叫作太阳病。

弄懂了“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就找到了入《伤寒论》之门的“密钥”,就会发现《伤寒论》其实是最朴实的经典之作,就不会再有艰深难读、望书兴叹之感慨。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黎小裕 + 5 好文章,耳目一新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中药价格
下一篇:经方的故事(五)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字体会自动变黑?变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6-5 14: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你文中提到:如《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若为“已”字,则“未”发热,没有发热,那么“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就变得与医理不符,与临床实际也不符。
如果是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来考虑,而不是从巳和未的时间来考虑,那么后面的“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些症状是必然证,而发热或者是不发热是或然证,或者发热或者不发热都可以是太阳病。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专论热病的,也就是说,六病名的名称,都与开始发热时的时辰或病痛的主要症状发作时的时辰有关。或在巳时发热,或在未时发热,都称作太阳病。在白天发热,都称作阳病,如在白天的申酉戌时发热,称作阳明病,在白天的寅卯辰时发热,称作少阳病。
若不发热,就与“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临床所见,凡“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必是已经发热者。而不发热者,不一定必是“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6-10 16: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伤寒论》是专论热病的,也就是说,六病名的名称,都与开始发热时的时辰或病痛的主要症状发作时的时辰有关。或在巳时发热,或在未时发热,都称作太阳病。在白天发热,都称作阳病,如在 .. (2012-06-05 21:11) 
多谢李老师的热心指导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8-5 1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发热,就不当有恶寒。
李老师,那我们问患者平时是否有怕冷怕风的情况,是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寒,严格来讲是叫畏寒,因为很多患者平素并无发热,但是却有怕风或者怕冷的情况。另外这个时候问到如果还有易出汗的话,往往就会用桂枝汤,没有出汗的话就考虑是阳虚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正确?
“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厥”上;
李老师,那是否伤寒就一定有厥呢?还是说有意外?比如太阳伤寒是肯定有恶寒的,没有恶寒就肯定不是太阳伤寒。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畏寒无汗不一定就是阳虚,血虚也会畏寒无汗。
“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厥”上。这个“伤寒”,是特指“伤寒病”。“伤寒病”在《伤寒论》里是一个病种,与“太阳伤寒”不同。“伤寒病”厥逆的条文多在厥阴篇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8-8 2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畏寒无汗不一定就是阳虚,血虚也会畏寒无汗。
“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厥”上。这个“伤寒”,是特指“伤寒病”。“伤寒病”在《伤寒论》里是一个病种,与“太阳伤寒”不同。“ .. (2012-08-06 17:32) 
好的,多谢李老师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07: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太阳中暍,也就是太阳中暑。太阳中暑与“太阳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太阳中暑多发生在“巳午未”时辰上。若不是这样的话,中暑(暍)就是中暑,为什么要冠名以太阳中暍(暑)呢?
附《金匮要略》条文: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从条文可知,太阳中暍,不可用汗、下法,只能用清法。那么太阳中暍,就属于少阳证。太阳中暍之冠名太阳,是以“巳午未”时得病为依据的。因为“巳午未”时,正是日照当头时,是最热的时候,也是容易中暑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9

积分

27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9
发表于 2013-3-31 12: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目一新,甚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09

积分

62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独游于天地之间,而不

Rank: 2

积分
409
发表于 2014-7-30 1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欲解的“解”作何解释?
鼹鼠饮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云之子 的帖子

云之子:李老师,欲解的“解”作何解释? (2014-07-30 10:07) 
  “欲解”就是“欲愈”。如《伤寒论》第287条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伤寒论》有“欲解时”,“欲解”,“欲解外”等词语。这些词语中之“解”的含义各有不同。“欲解”之“解”是“病愈”的意思。
  “欲解外”之“解”是“解除”的意思。
  “欲解时”之“解”是“了解”的意思。
  因为“欲解”是“欲愈”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把“欲解时”理解为“欲愈时”。
就像“太阳病”之“太阳”和“太阳之为病”之“太阳”的含义不同一样,“欲解时”之“解”和“欲解”之“解”的含义是不同的。
  “太阳之为病”之“太阳”,是表部的意思。“太阳病”之“太阳”,就不只是表部的意思。否则的话,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怎么能是太阳病呢?
  如果“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欲愈时,那么“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怎么解释呢?应该是日晡所热解者属阳明才是啊?《金匮要略》也佐证了日晡时发作者属于阳明时发作。如“……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此条阳明里热证是“至夜即愈”,而不是日晡时即愈。《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此条之阳明里热证也是在申酉戌时发作,而不是在申酉戌时欲愈。尤其是,临床不能证明“六病时”是“六病欲愈时”。《伤寒论》也没有“六病时”就是“六病欲愈时”的方证条文,反而有阳明证发作时是申酉戌时的条文,这正是“一叶知秋”,解决了“少阴病,自利清水,……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吐利,……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等等诸多不易理解的方证条文问题。
  “六病”欲解时是“六病”欲愈时的认识,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而“六病”欲解时是“六病”发病时,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比如“日晡所发热,脉实”,是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的特殊表现。“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也是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的特殊表现。而“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是少阴病大承气汤证的特殊表现。阳明病承气汤证有潮热的表现,少阴病承气汤证无潮热的表现。潮热也不只是承气汤证的表现,桂枝汤证也会有发潮热的表现,柴胡汤证也会有发潮热的表现。柴胡证发潮热者,也是阳明病。如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8:19 , Processed in 0.10281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