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374|回复: 3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8-11 2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1)
肖小河(教授,302医院)
     疗效是中医药存续和发展的根本,提高中医药疗效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首要之策。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合理增加中药剂量。也许这是一个很突兀且大胆的提法,但其有不可忽视的现象或事实为格据:
   (1)从西药的临床剂量设定反观中药传统剂量设定有欠严谨和科学。西药临床用量通常是几毫克到几百毫克,也就是说不同西药用量通常是几十到几百倍的差异。而中药用量一般是6~9或者5~15,也就是说不同中药用量通常只有1~3倍的差异。这种用量规定设置,几乎是忽视了中药的量效关系,或者说默许了绝大多数中药的有效剂量是近同的。
   (2)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制得的有效成分药品的有效剂量来看,中药传统用量往往难以达到有效剂量范围。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口服1000mg/日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约0.5%,折算为药材用量约200g日,而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4.5~9g。从有效成分药品的有效剂量推测中药的剂量,虽然有失偏颇,但多少可折射中药传统剂量规定是有一些局限性的。
   (3)中药品种变迁论。野生变家种,盲目引种生产,同一中药不同品种、不同产地来源的药效成分往往相差悬殊,但用量规定却未有区别。
   (4)患者耐药性普遍增加。
   (5)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在传统文献记载中,中药大剂量应用屡见不鲜,如《千金翼方》中单味黄芩治淋、下血诸证,每日剂量为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g。现代医家甚至有大剂量应用中药的趋势,并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如解放军302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汪承柏教授采用凉血活血法重用赤芍治疗淤胆型肝炎取得显著疗效,其中赤芍用量达200g;20世纪60年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重用金钱草210g为印度尼西亚领导人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解决了其多年罹患多年的病痛。上述大剂量用药往往是常规用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取得了奇效,并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应该特别强调,加大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设想和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中药和/或所有的患者病证,具体品种、具体病症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加大中药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必须以科学依据特别是临床试验结果作为支持。本人还建议,国家应加紧立项开展中药剂量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应取消“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等标准,而将其收录到《药典》之《临床用药须知》中,供临床医生参考而不作为硬性规定,使临床医生从中药传统剂量局限和束缚中解脱出来。中医临床处方尽可能“味少而剂重”,这样既可以以“药专而力宏”地针对性治疗疾病,也有利于进一步的开展其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




上一篇:求教多毛症?
下一篇:手足皲裂与黄连舌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2)
仝小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伤寒论》成书距今1700余年,历经度量衡之变革,使经方本源剂量成为千古疑案。张仲景一两究竟折合多少克,至今争论不休。据统计《伤寒论》113方,药味数分布于1~14味之间,平均每方仅4.18味药,以4味药方剂最多,共24首占21%。2~8味的方剂占总方的90%。我们随机抽取了广安门医院2007年9~10月病房9个不同科室(内科、肿瘤科)的开发、口服汤剂处方,药味分布于16~22味之间,平均单剂18.3味,重282.6g。可见《伤寒论》经方单味药物用量虽大,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而现代临床汤剂处方药味数及总药量均大于张仲景经方。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我们对《伤寒论》药物剂量进行考证后认为,《伤寒论》1两相当于今15.625g; 方药实测研究亦证明《伤寒论》经方实际药量较现代常用量大;通过合理配伍,重视药物的炮制、煎煮和服用方法可以提高用药安全。如何准确把握经方的药物剂量,临床疗效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故对《伤寒论》本源剂量的研究最终必须回归临床。多年来以经方为基础治疗数万人次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1)将《伤寒论》1两折合为15.625g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时,确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通过合理配伍、重视药物的煎煮和服用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大剂量用药的安全性。(3)回归张仲景经方本源剂量,可能成为突破中医药疗效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伤寒论》药物剂量研究尚缺少药物量——效——毒关系的系统研究。因此应该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药理研究为依据,以文献为基础,从而选择出有效、经济、安全的药物剂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3)
张炳厚(教授,北京中医医院)
   正确使用药物药量的依据有12个,分别为(1)因气候、地理、性别、体质制宜;(2)熟悉历代度量衡及药量度量衡的演变;(3)根据药物的质量(产地、野生栽培、代用品);(4)根据药物的毒性;(5)根据临床的主病主证;(6)根据药物的使用目的;(7)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确;(8)根据药物的配伍反佐;(9)根据药物的煎煮时间;(10)根据药物的煎煮工具(煎药机或小锅煎);(11)根据历代前贤用药的体会和相关文献;(12)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和临床体会。就现行药典的规定剂量来讲,我个人存有疑义,并且认为限制用量过小无疑会对临床疗效和中医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气候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体质的增强等各方面的因素,使现代剂量的规定不可在拘泥于古代文献,而是要结合现代具体情况具体使用。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的原剂量为三两;建国初期全国名老中医通过古今度量衡的换算、考证共识的剂量为三钱;我在临床使用中,在解表、调和营卫时一般用10g,而在利用其温通经脉治疗痹证时一般用至20~30g,治疗目的不同,剂量便不同。其他如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中麻黄的剂量,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的剂量,白虎汤中生石膏的剂量,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的用量等等都是如此。总之,学习和运用方剂的学术思想就是师其方,不泥其法,不泥其量,治贵权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15

积分

16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15
发表于 2012-4-19 2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我把经方的两按照1:3,1:10, 1:7, 1:15试过,对小病1:3也许就够了,但是用1:10和1:15的话,效果简直是好的吓死人,通常方子对的话,喝完一碗药20分钟后见效,剩下的药可能都要嘱咐病人倒掉了,否则吃多了,又会引发其他毛病[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56 , Processed in 0.19040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