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idim77 于 2017-5-30 13:46 编辑
陰陽論
Every 中醫 know [五臟爲陰 六府爲陽] But Why 五臟爲陰 六府爲陽? Do you know?
歷代醫家 thought, [陽氣 = 熱氣] 若陽氣不足 治之以熱藥溫藥, 乾薑 附子 but 內經傷寒論之陽氣 不指“熱氣” They 分陰陽 以氣之位置. 外陽 內陰 五臟處深位 爲陰, 六府處淺位 爲陽 [六府爲陽 but 不熱, 五臟爲陰 but 不寒 臟腑處深位 爲陰, 經絡處淺位 爲陽 古人分陰陽 以其氣之位置 而不分以其氣之寒熱.
And 雖古人分陰陽 陰陽是同一氣耳. 不爲寒熱之異質氣. 古人但以氣之位置 分陰陽. 分陰陽之目的: 把握氣之所在. 氣在表分多也? 氣在裏分多也? 假令氣走于上部及表多 爲陽證. 發熱 頭痛 脈浮. 氣伏於腹中裏位多 爲陰證. 不發熱 反惡寒 脈沈. but this 現象 不因 寒熱, 而因氣之所在. 氣走何處多也?
人身氣循陰陽間(陽分<->陰分). 若氣偏重於一處 是爲病. 針之調氣而治病 則 調節氣之分布 使氣不偏重.
氣循環陰陽間: 陽分--> 陰分---> 陽分---> 陰分 日中 氣行于陽分多 陽氣旺盛 活動力多, 夜 氣行于陰分多 陰氣旺盛 陽氣衰微. 氣不出陽分 故 活動力衰 入眠. 若時夜而氣能不入於陰分 則 不眠, 盜汗. 是因氣不入陰 而外出于陽分也. 古人云 陰虛則不眠 盜汗. 是陰虛 非但 陰液不足, 而陰氣不足也(陽氣之氣 不能入陰分而轉陰氣也.)
五臟六腑爲表裏關系. 六腑及六腑之經絡主人身之外. 五臟主內. 若氣偏重於外 爲氣旺於陽分 爲陽證 三陽病. 此時 氣不足於內, 五臟 亦不足於氣. 陰氣不足. 此時治陽證(治陽分偏重現象) 而還其氣于內 則 陰陽之氣爲平衡 全身之氣調和
若陰分氣循環停滯 及 陰分氣衰微 而致五臟機能衰弱 則 發生三陰病. 五臟機能衰 活動力衰 五臟主人身 故五臟衰則不能發生元氣, 元氣不足則 不能傳六腑 及陽分. 故五臟衰 亦致陽氣不足. 陽氣者 行于陽分之氣也. only 人身之氣多 --> 氣可以運行於外. 人身之氣不足則 氣只運行於內 不能行于外.
理中湯 四逆湯 治太陰病 少陰病 而治五臟病 [此理中湯 四逆湯 爲陰分藥也. 五臟藥也 [人參補五臟, 乾薑溫脾肺, 附子强心腎 / 黃連淸心 五臟火. 此藥 不爲六腑藥 而五臟藥也. 五臟藥 則爲陰分藥也. 治陰氣也. 治陰分之病變也 陰虛 不爲津液不足 不爲熱氣過多, 陰虛 卽爲陰氣不足 - 陰分循環之氣不足也. 荊芥 防風 走外而治陽分之病變, 人參 附子 黃連 走內而治陰分五臟之病變
Please read <傷寒論code> in this respect. 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