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17|回复: 10

再论学习伤寒论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244

积分

128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44
发表于 2017-5-29 20: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是以病理诊断学为主的著作,伤寒论不完全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有逻辑演绎痕迹的,譬如说,病症稍微变化一下,药方也稍微变一下。所以问题隐含在其中,但一般人未必知道,只是去背熟药方,按证用药。只要真正掌握了病理诊断以及基本理论,稍加实践,中医是很容易掌握的。
    现在有的人写作,一个基本药方,然后说要是有某某病证,就加某些药物,但是这些人罗列的病证不是从诊断学角度出发的,因为缺乏实际价值。而伤寒论是从诊断学角度演绎病症变化的,譬如说刚开始可能只是用麻黄汤,病症也比较简单,只有发热恶寒脉浮数等,但可能过几天或者一开始就有其它脏腑的功能问题,如继而出现咳嗽,脉缓脉沉等,如此则演变对应的方剂等等。隐含的意义是,一开始出现的病症可能只是膀胱功能不足以及外感风寒,以后可能影响其他脏腑——这是可以演绎的。但需要高超的理论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见病知源是以病理诊断为核心的,而不是方与证。源是本,证是标。方与证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疾病的千变万化并不是固守不变的几个方剂,其加减变化、剂量大小都是本于病理基础和诊断。
    仲景的方子,是在疾病中误治、延误,导致变化,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加减变化就是一个方法。学习只是为了掌握药物的变化规律,而不是方子,病症的变化,除急性热病,是不需要考虑的。现在多数人强调要死记经方的剂量,是因为不懂药物的变化规律的原因,只能照书抄搬。所以按照原方剂量去套用得人,也是伤寒论没入门的,不管他怎样口若悬河、讲的头头是道、疗效如神,都是不靠谱的。
    医案是很不可靠的,故而伤寒论这样的著作并不描述医案,而是论述诊断和用药之变化。仲景的方子,不能死套,学会配伍变化是主要的,学会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画地为牢。严重的疾病都比较难治,可能患者是有一定的先天缺陷的,不是像某些人讲的学好经方则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
    内经是一种古典的生理学、病理学理论,只是一种看法。伤寒论则是病理诊断学为主,两者不同。譬如:心肾有热血不足,炙甘草汤;心肾有热火有余,黄连阿胶汤。只有知道了方子的真正含义,才能在临床上不管患者西医的诊断是什么,能去辨证用药。并不是某方能治某病、某证等等,适用于某病、某病等等一些很模糊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了解象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适用病理,才能掌握此方的正确运用。同一病理,症状各异。有些人误以为症状相同就是病理相同是错误的,内经论述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这个道理。
    盲目的崇拜和盲目的学习都是不可取的,要有自己的思考。标新立异、背离原著的一些学说,只能是离古中医的正确理论越来越远,想当然的一些言论更是不慎重的。古中医自古就是不传之秘,传也不是明传的,所以能悟者自能悟到,老师很重要。




上一篇:陰陽 story...
下一篇:百合狐惑病 考察 01

70

主题

2223

积分

698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发表于 2017-5-29 2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看透一个方剂的根本,非常不容易,先学习基本的方证,是基础,只有不断地临床应用,反反复复地认识方证,才能到了你说的这一步。你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要轻易否定方证的重要性。这是必经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024

积分

12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24
发表于 2017-5-29 23:25:20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时采用方证相合而处方,是学医的重要一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7-5-30 0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做到方证相应,会按图索骥就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5-30 09: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中医领悟非常重要,要建立自己医学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7-5-30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rus 于 2017-5-30 10:44 编辑

楼主误解了方证对应,矮化了证,证岂是没有内在逻辑的表象?方证对应之道,一是寻证,剔除五行之臆测,直接看表里、虚实、寒热、痰食血水;二是用药,药证之间严格对应,机械不是缺点,而是必须,用且只用对得上证的药,其结果就是方。伤寒论是个示范,有成方可用,固然方便直接模仿,但目标一定是要理出其用药的逻辑,落实在药证上的。
所以此道中人都是技师,只要辨证一致,处方便大同小异;不似五行山下,医者意也,个个都是艺术家,可以各显神通,化身五五。
很自然的,愿为技师者少,愿为艺人者多。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5-30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视临床,才有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30 1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再论学习伤寒论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17-5-30 12:11 编辑
coorus 发表于 2017-5-30 09:27
楼主误解了方证,矮化了证,证岂是可以没有逻辑的?证只是剔除五行之臆测,直接看表里、虚实、寒热、痰食血 ...

  赞同老师的看法,绝大多数情况下方证对应是具有唯一性的。
  但可能会有极个别的方证描述不完整,影响了其精确性(没能力具体考证,只是推测)。
  如果在辨方证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辨明背后的病因病机,明伤寒之理,那就更精准了。

  黄煌教授在《经方的魅力》{经方杂谈}中举过一个例子:  
麻杏石甘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这段经文太简略,不能深入理解本方。试想肺心病心衰也会汗出而喘无大热,能用麻杏石甘汤吗?显然不行!这里的喘是支气管痉挛的哮喘,此汗出也多局限于头部,无大热者,提示感染性疾病中毒症状不严重,而过敏性疾病多无大热。据此,可以认为麻杏石甘汤的经典主治是支气管哮喘。
 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辨药证来明确病因病机,[麻杏甘石汤]中用麻黄配伍石膏是清里热的(168条就明确提到“……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用了一斤这么大剂量的石膏),可见此方所主的是肺热咳喘的实证。

  但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麻杏甘石汤]方证条文表述不完整、不精确。因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有前提的:“伤寒,发汗后”或者“伤寒,下后”,这是论治外感急病,而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心力衰竭,属于内伤杂病,当按《金匮要略》先辨杂病再辨方证的辨证方法来论治。个人认为肺心病可根据具体的脉证辨为:痰饮病[苓桂术甘汤];水气病[防己黄芪汤];虚劳病[薯蓣丸];咳嗽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等等……,急性发作时回阳救逆可用[四逆汤]类方。
  
  [麻杏甘石汤]的方证有2条:  
“63.(上承57条,省略“伤寒”二字)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上承161条,省略“伤寒”二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48
发表于 2017-5-30 1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伤寒论研究家刘渡舟先生晚年说过一句非常发人深思的话:“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而冯世纶教授则说:“方证相对理论体系是中医大道,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024

积分

12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24
发表于 2017-5-30 16:53:3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冒:恶寒汗出,用桂枝汤可解决问题。先解决问题再说。通过实践,反复验证、思考、总结。明白了药理、病理后,再扩大应用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58

积分

1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7-5-31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多此一举,理想很好,难以行动,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也没有理论思想,没有实际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8:52 , Processed in 0.17819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