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51|回复: 5

五苓散

[复制链接]

70

主题

2223

积分

698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发表于 2017-4-9 0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http://www.360doc4.net/articlenew/186986032.html




上一篇:经方3剂治愈感冒咳嗽
下一篇: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头晕验案一则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4-9 2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50

积分

59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4-9 2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让人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2223

积分

698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23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苓散
2012-02-16  淄水渔夫  + 关注献花(5)
  五苓散重在治三焦气化不利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倪 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4
摘要: 对于五苓散证的认识,多年来伤寒学界和方剂学界一直囿于膀胱蓄水说,以至于人们误以为五苓散是中医的利尿剂。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论述,结合《伤寒论》五苓散原文,从方剂学的制方原理和临床运用角度,揭示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组方特点、方后注原意等。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膀胱蓄水,一般......
对于五苓散证的认识,年来伤寒学界和方剂学界直囿于“膀胱蓄水”说,以至于人们误以五苓散是中医的“利尿剂”本文拟根据《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的论述,结合《伤寒论》五苓散原文,从方剂学的制方原理和临床运用角度,揭示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组方特点、方后注原意等。
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
膀胱蓄水,一般认为是因太阳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致,其实是对《伤寒论》71条的曲解。“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指的是太阳表证发汗太过后会出现伤津与伤阳两变证。较之者一时性胃津匮乏无需药治而言,后者在表邪未解之微热、脉浮基础上,又有大汗伤阳之口渴、小便不利,就复杂多了。如何理解这种表里相应的病理现象?《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焉。”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曰:“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毫毛在皮,故亦以皮之毫毛为候也。”以上说明,三焦、膀胱的病变亦可从相应的腠理、皮毛反映出来,即察其外而知其内。《伤寒论》71条是从病机学角度论述太阳病发汗太过,还可损伤与腠理、皮毛相应的三焦、膀胱阳气。二腑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既不能外敷于腠理毫毛,又不能下输于膀胱,也不能上输于口舌。此小便不利与口渴并见之由来。
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是三焦气化不利
五苓散证以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后欲吐,或头痛微热、水逆、吐涎沫、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为临床表现,从《伤寒论》条文分布来看,除71条外,五苓散尚主治“发汗已,脉浮,烦渴者”(72条);“伤寒,汗出而渴者”(73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等。其病机为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津停不布,或兼外邪未解。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三焦之职也。受藏津液,气化能出,膀胱之职也”。显然,人体水液代谢是由脾、胃、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共同协作完成的复杂过程。如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水湿(饮)内停,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不能布津上承则渴欲饮水。因非真正津液不足,故虽烦渴欲饮,但饮水不多;而饮入之水,下无出路,内失输布,反致上逆,故水入即吐,水湿(饮)内盛,流动不居,动于下焦则脐下动悸,阻于中焦则心下痞,逆于胃中则吐涎沫,上凌肺气则短气而咳,上犯清阳则头眩,下注大肠则为泄泻,外溢肌肤则为水肿,舌苔白滑、脉缓为水湿(饮)内盛之象,如兼太阳表邪未解,还可伴头痛微热、脉浮等。
由此可见,五苓散证的病机核心是三焦不能化气布津,病位在三焦,而不仅是膀胱,病性有水湿(饮)停蓄某处与水津不布全身两种。
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五苓散针对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水津不布,或兼外邪未解之病机,根据“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水制在脾的病理生理特点,以淡渗利水为主,结合化气布津、解肌发汗、实脾制水而组方。方中泽泻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之力较强,重用为君。茯苓、猪苓甘淡渗利,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为臣。白术合茯苓健脾布津,且寓实脾制水之意;桂枝内可通阳化气,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外能解肌发汗,“亦宜入治上焦药”。综观全方,表里同治,三焦兼调,针对气化不利、津停不布病机,发挥利水渗湿、化气布津功效。其特色配伍有二:一是泽泻、猪苓、茯苓配桂枝,化气利水,分消水气;二是白术、茯苓配桂枝,化气布津,实脾制水。
五苓散方后注蕴含深意
五苓散方后注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一般认为,《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五苓散,其方后均注明“多饮暖水,汗出愈”,仲景深意实非助发汗可以尽释。因五苓散证主导病机不是表证,而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局部蓄水虽多,但输布全身之津液却相对不足。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指出:“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可谓一语中的。因此,多饮暖水一方面助发汗解表,另一方面藉本方通阳化气作用,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何以知三焦、膀胱气化功能恢复?仲景以“汗出愈”为观察指征,即多饮暖水后见到汗出,表明内停之水湿已除,饮入之暖水已散布全身,外达皮毛。如此深意,当细心领悟。
从气机运行辨析五苓散方证
杨晓慧 河南中医学院 臧海洋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五苓散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共计8条,对该方的系统分析一直以来见解颇多。《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正常和异常的反映。笔者认为水液代谢即为司水液之气的运动变化,可分为人体表里的水液输布代谢,即横向气机运行和人体上下的三焦水液代谢,即纵向气机运行。五苓散证各条均可从此两方面辨析。
外有郁滞  则表里不和
《伤寒论》中首次且集中论述五苓散证的便是第71~74条,其主要症状均为表证,渴或小便不利。然诸多注家言五苓散证时,或对其表证不予论述,或言其仅为兼证,可有可无;即使有言五苓散证为表里同病的,也多认为此为表邪入里,影响气化致水液输布失常等。对此,笔者认为在病位上虽看似有表里两处,但病机却是统一的。
人体正常水液代谢,首先是水液运行的三焦水道要通畅,另外需表里内外气机调达。《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人体津液整个运化过程的概括性阐述,其中既有上中下三焦参与,又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明身体内外均参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亦指明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有着表里对应的关系,可见水液代谢与三焦通达和腠理开阖的功能密切相关,腠理毫毛郁滞可影响三焦水道的通畅,甚至整个水液代谢过程。
汗、小便为水液代谢的产物。笔者认为,异常的汗出直接造成了水液代谢的紊乱,同时可使司水液代谢之阳气亦随之外越出表,则体内此气遂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液,故出现“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等。阳气外越故出现“脉浮”、“脉浮数”、“微热”等表热证。故五苓散证之第71~74条实为司水液代谢之气滞于表、虚于里,使气机失于正常运行而出现的一组症状。气滞于表使交通内外之气机受阻,愈发影响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第141条“肉上栗起”,亦为汗出后司水液代谢之阳与水液一起郁于表而内气机失调,均应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补内之虚,和解表里以通外之滞,故服药后曰“汗出愈”。
内有阻滞  则上下不通
《灵枢·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通行之主要途径,同时又涉及肺、脾胃、肾、膀胱等多个脏器,其囊括了人体上下各处。其中任一处气机郁滞都可能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可使水停于体内,水停又可加重气机郁滞。
《伤寒论》第156条曰:“……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即为气机郁于心下,使水液失于正常输布,津不上承而口渴,水不下输而小便不利。此时可用五苓散通调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二》中,“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为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于脐下,水停又进一步阻滞气机而致吐涎等,亦为三焦水道不通,予五苓散通调之。
《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更是五苓散通调上下、和解表里之有力说明。霍乱为邪阻中焦,使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严重失调而致上吐下泻。现又有“头痛发热,身疼痛”之症,据前所述,则说明表之气机亦有郁滞紊乱。水液代谢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应内外畅达、上下通调,现水液代谢严重失调,表里上下均有气机紊乱,故用五苓散调和之。
五苓散证中多为水液代谢之气机阻滞或紊乱。如《伤寒论》第156条,为气机郁滞于心下,很难说有明显的水液停聚;又如第71~73条,也并无明显的水液停聚症状,甚至汗出后还致总体水液缺乏;第74条多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调后水停胃中。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二》中一条明确指出为有水,且亦为水液代谢失常后所引起的局部水停。所以,五苓散证为水液代谢之气机阻滞或紊乱的一组临床表现,可伴或还未伴水液停聚;五苓散方为调节气机运行,非为利小便所设。
五苓散方解
首先,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均与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其中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茯苓、猪苓渗湿利水,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且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有直接利水作用。五药中泽泻、猪苓通利下焦,茯苓属中焦而向下行,白术、茯苓共奏益气健脾之效,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脾气健运则气机易于复常;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益气,桂枝与白术相配则阳气升腾,属向上向外之运动。五药相配,下焦通利,郁滞尽除,中焦健运,得以正常转枢,上焦得阳气蒸腾而通畅,此可荡涤上下各部位的水道郁滞,使水液代谢之气机正常,此谓通调上下。另外,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以通里,白术、桂枝益气通阳,由内而走表,桂枝可解肌疏表、振奋中焦,再以多饮温水,借温热水汽助其外达,使汗出则阳气宣通,内外调畅而“愈”,此谓和解表里。此外,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白术、桂枝通阳化气,三药相配可补气之虚,助气之运,以纠正其因虚而不行或滞而不通所造成的水液代谢失常。五味药利尿作用均较和缓,更可说明此方是用于调节而非利尿。
笔者以为,人体水液代谢自成体系,司水液代谢之气应为专司水液代谢之气,为元气所化,但与卫气、宗气、营气有所不同。因“汗”为水液代谢产物之一,异常汗出则可使该气由里而走表,郁滞于外,进而可能造成内之水液代谢失常。从方药来看,五苓散五药均有利水作用,与水液有直接关系,可调节水液代谢之气机,故选之补气或温阳化气才可作用于水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五苓散则为和解表里,调节升降,通畅内外上下各处之气机,为专司水液代谢的和剂。
五苓散类方初探
作者:徐长化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430061)
五苓散为医圣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由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五味药组成。是公认的利水基础方,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多年来,众医家非常喜用五苓散,一般多谨遵原方不变,但也有以它药代原药,或加减变通者。如宋《三因方》卷5用赤茯苓代茯苓,亦名五苓散,治疗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寒热表里未解,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疸湿疫。清·《温病条辨》卷2用赤术代白术,亦名五苓散,治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此外,也有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衍生出五苓散类方者。现初步探讨如下。
1 加清热药
五苓散原治太阳经表邪不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而致太阳经腑同病,或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若湿邪久居而化热,或湿与热结者,则以其加茵陈、木通、黄芩等清热药,使湿去热清。如《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见小便不利者。元《卫生宝鉴》卷19加琥珀、滑石、炙甘草,名茯苓琥珀汤,治湿热内蕴,小便频数,脐腹胀痛,腰脚沉重。元《医方大成》卷6加茵陈、去桂枝(赤茯苓代茯苓),名加减五苓散治饮酒伏暑,郁发黄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此方比《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少桂枝,并用赤茯苓代茯苓,故其病势较前重。元代《伤寒金镜录》卷1加木通、滑石、甘草,亦名五苓散,治伤寒小便涩。明·《古今医统》卷18加茵陈、栀子、黄连,去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湿热郁滞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此方与《医方大成》加减五苓散功用相似,但多栀子、黄连、甘草,其清热作用较强。明·《仁术便览》卷4加车前子,去桂枝(赤茯苓代茯茯),亦名五苓散,治疮痘已

  未

  之间,大热经日不除等。
2 加祛暑药
暑多挟湿,湿邪内停兼有暑热者,用五苓散加滑石等以祛除暑热之邪。如金《宣明论方》卷6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炙甘草(肉桂代桂枝),名桂苓甘露饮(又名桂苓甘露散,桂苓白术散),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宋《济生方》卷5加车前子(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气,胃湿泄泻注下。明·《普济方》卷367加木通、茵陈、花粉、瞿麦(赤茯苓代茯苓,官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等。
3 加温里药
五苓散乃水湿内停之方。若湿邪寒化或与寒相合者,用本方加附子、干姜等温热药以驱除寒邪。如宋《朱氏集验医方》卷4加附子,名附子五苓散,治寒湿中阻,胃气上逆之翻胃吐食。清·《医方集解·利湿之剂》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证。清·《医略六书》卷20加干姜、厚朴、茵陈(肉桂代桂枝),名加减五苓散,治寒湿发黄。清·《医宗金鉴》卷38加附子、苍术,名苍附五苓散,治水停内寒。清·《医宗金鉴》卷54加小茴香,亦名五苓散,治寒淋。清·《幼幼集成》卷2加木瓜、砂仁、藿香梗,名加味五苓散,治寒冷湿邪伤脏,吐泻腹痛等。
4 加解表药
五苓散原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表邪较轻,或单纯水湿内停而无表邪者。若表邪较重,常在方中加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等解表药以增强解表作用。如明·《景岳全书》卷54加羌活,名加味五苓散,治表里俱湿,湿盛身痛,小便不利,体痛发渴。清·《嵩崖尊生》卷11加防风、升麻、陈皮(苍术代白术,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伤湿小便赤,大便泻。清·《瘟疫明辨》卷末加柴胡、葛根,名柴葛五苓散,治时疫兼痢而见少阳、阳明证者。清·《杂病源流犀烛》卷15以之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阳明疟等。
5 加理气药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最易阻滞气机。若湿阻气滞者,以五苓散加厚朴、槟榔、青陈皮、川楝子等理气药以畅气机,治气滞。同时,气行则湿行,加理气药还有助于湿邪的祛除。如明·《普济方》卷386加木香、砂仁、沉香、槟榔,去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肿满,因积而得,即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清·《医宗金鉴》卷42加小茴香、川楝子,名茴楝五苓散,治膀胱疝,小便不利等。
6 加活血化瘀药
湿邪内停兼血瘀不行,常在五苓散中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血活瘀化。如明·《万氏女科》卷3加桃仁、红花,名加味五苓散,治妇人产后恶露不下,败血停滞,闭塞水道,小便不通。现代《杂病证治新义》加桃仁、黑白丑,名加味五苓散,治膨胀,腹大如鼓,腹筋起,二便不利等。
7 加攻下药
水湿之邪与时气相结而致结胸,或子死腹中,胞衣不出等,常用五苓散加朴硝等降泻药,以软坚散结,攻下实邪。如宋《圣惠方》卷15加厚朴、芒硝,去白术(赤茯苓代茯苓)名猪苓散,治时气结胸,心下满实,烦闷。清·《罗氏会约医镜》卷15加朴硝(肉桂代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8 加补虚药
对于素体虚弱而湿邪内停,或湿邪久居耗伤正气者,常用五苓散加人参、阿胶、麦冬等补虚药,使邪去正不伤。如明·《证治要诀要方》卷1加人参,名春泽汤,治伤暑泄泻,气津受损,泻定仍渴。明·《奇效良方》卷5加人参、麦冬、柴胡,亦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明·《济阴纲目》卷9加阿胶、车前子、茅根、去桂枝,名加减五苓散,治妊娠尿血。清·《宋氏女科》加阿胶(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治妊娠转胞。清·《医宗金鉴》卷46加阿胶,治转胞。清·《履霜集》卷2加阿胶,去桂枝,治妊娠转胞,小便频数出少不疼。此四方虽均为五苓散加阿胶,均有养血作用。但同中有异。
9 加安神药
湿聚则为痰,痰火搏结,上蒙心窍而神志失常者,以五苓散加辰砂等安神药以安定神志。如宋《和剂局方》卷2加辰砂(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疗疹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神志昏沉,狂言谵语,如见神鬼。明·《仁术便览》卷1加辰砂,去猪苓(官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心神恍惚不宁。此二方组成相似,只是前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后方用猪苓。故前方祛湿化气行水之功较强。清·《种痘新书》卷11加辰砂、黄芩、黄连(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麻退之后,余热未尽,热乘于心,日夜烦躁,狂言妄语,人事不清。清·《种痘新书》卷12加辰砂、滑石、木通,名辰砂五苓散,治热泻烦谵。上述三首辰砂五苓散,虽方名相同,但组成有异。《和剂局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种痘新书》卷11有黄芩、黄连,《种痘新书》卷12有滑石、木通。故前者温阳化气力强,中者清热泻火功大,后者清利湿热效好。
10 重加祛湿药
五苓散本有很好祛湿之功。若湿邪更盛,或兼湿阻中焦者,可重加祛湿药车前子、苍术、木通等以增强祛湿之力。如元《丹溪心法》卷4以之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食,脘腹胀闷,小便短少。清·《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车前子(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膈,心下痞满,气喘,小便不利。清·《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半夏(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脾湿生痰,肢节疼痛,背心作疼,心下有悸等。
是方一出,众医广为加减运用,又衍生出许多五苓散类方,恕不赘述。
每日一方:五苓散临床、新用与验案集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温阳化气之功。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来源】《伤寒论)。
【异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组成】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方论】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临床新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茵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三仙各10克,板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
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
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
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大便检查,白细胞少许,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明显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减少,长期服抗生素无效。用五苓散(汤)去猪苓加薏苡仁、陈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
膀胱区胀痛,触痛明显,表情痛苦,小腹胀满,小便涓滴不出,舌红,苔薄润,脉沉紧。用五苓散(汤)加乌药、酒制大黄、地龙各10克,水煎服。重用泽泻、猪苓、茯苓各20克。
水肿
浮肿,小便不利,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尿常规有肾炎改变。用五苓散(汤)加苍术10克、厚朴5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
眩晕
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苔白腻,脉弦。用五苓散(汤)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断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顽固性头痛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阳虚水饮内停之症,热盛者不宜使用。
前列腺炎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服至症状消失时止。
小儿遗尿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手脚多汗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同时用五苓散水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用药3-5天内治愈。
荨麻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佳。
湿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五苓散”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以下疾病:
(1)减肥降脂。人们通常所说的肥胖,多指单纯性肥胖,无明显的内分泌异常,与遗传基因、饮食结构、运动过少等因素有关。单纯性肥胖常与高脂血症为伴,因此,减肥必须与降脂并举。“五苓散”不同于常用的食欲抑制剂、干扰食物吸收剂、泻药等减肥药,不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五苓散”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减肥降脂效果很好。用法:“五苓散”每次10克,空腹温开水调服,服后饮温开水300毫升,1天3次,1月为1个疗程。
(2)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耳源性眩晕是由前庭感觉器官、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疾患所引起,少数可由外耳及中耳病变引起。耳源性眩晕中以梅尼埃综合征发病率最高,约占耳源性眩晕的64%,以中、青年女性为多。用法:“五苓散”每次6~9克,饭前1小时温开水调服,1天3次,1月为1个疗程。
(3)妊娠剧吐。中医将妊娠剧吐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痰滞型和气阴两虚型。“五苓散”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证见恶心、呕吐清涎、不食、口淡、神疲思寐、舌淡苔白。用法:“五苓散”9克,每次用粳米汤半杯调服,空腹,1天3次,连服7—10天。
(4)盗汗与自汗。睡熟时汗出、湿衣被,醒时则汗自止,多为伏热内扰伤阴、阳虚不能内守,汗从寐中出,称为盗汗,其常规治法当滋阴清热、收敛固涩。白天汗出,入睡后则汗自止,多为病后虚弱、阳虚或表虚不能卫外而自汗出,常规治法当扶阳益气固表。“五苓散”主要是调节脏腑,提高膀胱气化功能,使体内代谢排出水液为溲而不为汗,引导水液循常道自溲而出不外益肌表,达到止汗之功。服法:“五苓散”每次10克,用浮小麦30克煎汤为引调服,每天早晚各1次”10天为1个疗程。有原发病者当标本同治,如结核病需同时抗结核治疗,方能相得益彰。
五苓散新效用
五苓散为《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效。为治疗外有表证,内有水湿的良方。适用于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症。随着近年应用进展,本方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青光眼   是因眼内压升高而导致视神经乳头的萎缩凹陷与视野的相应缩小,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和视力可以全部丧失。五苓散可通阳化气,行水化浊,可有效改善眼部的渗透压,从而促使眼部血液循环加速,减缓和改善眼内压,使眼压降低。据报道,有人用本方治疗慢性青光眼55例102只眼。服.药l周后,可明显降低眼压。
中心视网膜病   本病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病人自觉在注视点中央有一团暗影呈灰色或暗红色,偶尔为紫色或绿色。患病早期眼底出现黄斑水肿。五苓散对改善和消除黄斑水肿,促进眼部循环,恢复视力有很好效果。据报道,有人以本方为主,辅以维生素B、c治疗本病52例53只眼.结果痊愈4()只眼,显效7只眼.好转3只眼..无效3只眼。。
肾炎水肿   水肿是肾炎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症状,而五苓散有良好的通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据报道,用加味五苓片治小儿肾炎22例,结果浮肿全消l9例,2例减轻,l例无效。五苓散对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皆有效果。脑积水本病为疑难重症之一。有人采用五苓散通过其宣畅气机的作用,促进全身体液循环以改善脑部渗透压,达到减轻脑压、消除积水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本方治疗脑积水2例,例服用27剂,另1例服.用27剂后停药3个月又服l()余剂,2例均获治愈。
血管性水肿本病主要发生在皮下疏松组织.亦可伴黏膜水肿。其常呈较大面积界线不清的浮肿斑块,消退迟缓。并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痉挛,重时可致呼吸困难及窒息,亦可引起肠道黏膜水肿和肠道反应,引起腹痛,五苓散通阳化气,宣畅腠理,能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使血管渗透压改变,水肿消除。无论是因外感引起,或过敏引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用本方加减治疗皆可取效。
荨麻疹该病表现为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病变主要发生在真皮浅层,有时也发生于黏膜,可引起呼吸困难或腹痛。五苓散可利水消肿,通阳透邪,祛风止痒,从而使机体代谢得以调节,有效改善真皮黏膜、呼吸道肠道的血管渗透压。使风团得以清除。临床可根据急性与慢性症状的不同随证加减。
五苓散验案集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新中医19895<5):47)
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
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
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脉沉弦,苔白腻。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
钱光明医案: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中医药学报1986;(5>,43)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9;46>:19)
按语: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
姜晓医案: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刻诊: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滑数。诊断;疗腮、水逆证。病机:瘟毒上结,水饮内停。治法:通阳化气,行水解肌。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四川中医1988;(4>;27)
按语: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经方临证指南》1993:41—42)
陈国权运用五苓散验案
作者:孟立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国权教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金匮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诊陈师三年,陈师善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在经方的运用上遣方精当,独具匠心,今将其运用五苓散验案列举数则,以飨读者。
咳嗽
刘某,女,50岁。咳嗽5天,5天前突觉咽中不适,继发咳嗽、喘气、吐稠痰,色黄,1日前始觉鼻塞。平素不喜食凉物。脉数,舌红苔白稍厚。证属痰湿蕴肺,肺失宣肃。治宜健脾化痰,宣肺止咳。方用五苓散合麻杏石甘汤及三子养亲汤加味:泽泻20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15g,炙草8g,苏子6g,炒莱菔子10g,白芥子6g,五味子6g,牛蒡子6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依然痰多,喘气有减。脉舌同上。守上方去五味子,加射干10g,桔梗10g,黄芩10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述咳嗽已愈,但偶尔胸闷,咽略痒,尿微黄。脉微数,舌红苔白。守上方加全瓜蒌15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随访病愈。
咳嗽以宣肺化痰法治,人人皆知,而推求有无,合数法以治,非人人尽能也。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又受外感,初不自觉,后邪闭肺气,宣降失司,脾气上散之精,尽化为痰涎,阻滞气道而咳嗽发作。辨体质而用五苓散健脾化湿,以治生痰之源,此治本之策,化痰以利气为先,故用三子养亲汤,化痰中兼寓利气之功,法外法也。患者咯痰色黄质稠,已有化热之象,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中寓清热之功。二诊去五味子之敛,加射干、桔梗、黄芩以增清热利咽化痰之力,药随症变;三诊邪已大去,加全瓜蒌,宽胸化痰,以收全功。
肢体麻木
吴某,男,53岁。双手手指、两手背、两大腿阴陵泉穴周围发木发胀约半年。半年前突发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俱麻木,其后半月两足背、两外踝上方、两阴陵泉穴附近也出现麻木、发胀,经拍X片检查诊断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经某院治疗20余天后,疼痛缓解,但麻木依然,脉微数、略滑,舌红苔中根白厚、微黄。证属浊邪瘀阻,经脉不利。治宜利湿泻浊,养血活络。方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泽泻24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厚朴10g,葛根15g,薏苡仁20g,细辛6g,威灵仙15g,独活10g。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腿部麻木范围有所缩小,左小腿外侧麻木感消失,但大腿局部有麻木感,两足背麻木部位由固定变为游动,脉舌同上。守上方加杏仁10g。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后诸症悉除。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症情似虚,舌脉属实。观患者舌红苔中根白厚、微黄,知湿浊壅阻经络,日久肢体失养失用,而见疼痛、麻木、行走困难。治用五苓散加厚朴以运化壅浊,合桃红四物汤以活血通经,加葛根、薏苡仁舒筋祛湿,加细辛、独活等辛味之药,引入肝经,且其性辛窜,以舒筋脉、通关节。二诊加杏仁,以宣利肺气,通运全身气机。
头昏
徐某,男,23岁。高血压伴头昏3个月。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觉头目终日昏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经某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为高血压。脉弦,舌质红边瘀斑,苔白中微黄而厚。证属痰瘀交阻,肝阳上扰。治宜化痰祛瘀,兼平肝阳。方用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泽泻24g,桂枝3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10g,厚朴10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法半夏10g,天麻10g,炒枳实15g,夏枯草15g,黄芩10g。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嘱头痛随诊。
药后,头昏基本消失,大便质溏,每日1行。BP:134/90mmHg,脉弦,舌质红边瘀斑,苔白中微黄,边有齿印。守上方加干姜3g、黄连6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偶头昏,大便质干,每日1行。手足心盗汗,BP:120/90mmHg,脉弦,舌质红边已无瘀斑,苔白中微黄。守上方加浮小麦30g。1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药后,自觉已无明显不适,守上方继续服用。
患者除诉头昏外,余未诉其他不适,然而察脉观舌,可知头昏乃痰瘀交阻,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浊阴不降,元神之府不清,阻滞即久,扰动肝阳,上亢无制而致血压升高。诚如仲师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用五苓散加法半夏、天麻、炒枳实以化痰湿,合桃红四物汤以化瘀通脉,加夏枯草、黄芩以清热。二诊因便溏加干姜、黄连辛开苦降,以清利肠中湿热;三诊加浮小麦以敛汗,至此邪气乃服。
五苓散昔是为阳虚、三焦气化不利而设的利水专剂,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化水,五味合用,共奏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之功,为通里达表之剂,方中茯苓、白术为健脾利湿之经典配伍,合诸药以复脾健运转输之功。陈师深刻领悟五苓散配伍之奥义,并据金匮脏腑相关理论提出“立足中州用五苓”的灼见,发前人之所未发。
新说“五苓散”证
《伤寒论》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此条文所言问题当是有二,一者: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一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人身之汗者,此胆经相火外泄之路。胆经相火循行于人身腠理之位,此由卫气行其开阖。桂枝汤证之汗出,便是卫气虚而行于腠理之胆经相火外泄之病。人身之卫气者,秉气于金水,此肺金与膀胱阳水所主。荣卫者,乃是人身之外围,此根于里气,乃是阴阳合和之体,此荣中有卫,卫中有荣,此不可分割。荣气者,其性属阳属热;卫气者,其性属阴属凉寒。荣气者,此内者心君之直属;卫气者,此外者肺金、膀胱阳水之直属。卫气者,凉寒之水气也,此能行正常之生理功能者,荣气阳热之性以合之。人身病心之邪热动,此君热欲从表散者,此荣气逆动而成邪热,荣气者,潜藏于卫气之中,此阴阳不可分割,故荣热之外泄在于胆经相火之外泄也。相火者,虽是滋润在于土液,凉降在于燥金,却是不和土金之气合二为一的,故相火可由土液而外泄。人身相火有三,一心包,此顺降凉泻心君之热;一三焦,此顺升凉泻小肠之君火;一胆经相火,此顺降凉泻表之荣热也。西医言:人身汗液之组成,几多为水汽,而极少为氯、钾、钠与尿素。此水者,土液也;而钾、钠、氯等离子,此当是阳水之气,此从西医角度也可大致阐述人身卫气乃是肺液与膀胱阳水所主。
桂枝汤之汗出、发热,此心热之邪动,此欲从虚之表之荣卫而泻,此动及荣气之上逆,此荣热不能外泄,故胆经相火由土液从虚之表气而外泄。
此病者,太阳病,病在荣卫,经发汗而致大汗出,此土液受伤。土液者,此源于阴土之液,阴土津液即少,此不能内和阳明燥金之土液,故胃中干;人身心包相火乃是滋润在于阴土之液,而顺降在于阳明燥金之阳土,此阴土液伤,阳明液干,相火降之不利,故心包降之不畅,此心之邪热不得凉泻,故成烦躁而不得眠之症;自然界之水者,此脾液也,水入于胃,则燥金液足,故心包相火得润,心火之邪动得凉泻,此“令胃气和则愈”。
此条文之论述,到于此乃到了关键之处。言:“胃气和则愈”,本病即然能愈之,又为何出现后者之“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之病?此病情之发展在于何处?此全是在于身右之金气病与不病。人身之相火者,滋润在于土液,而凉降之性却是在于燥金。此病源于病在太阳,发汗过多,此伤及人身之土液。土者生金之用,金者又是生水,土液伤的太甚,而不能培养金气,甚者致金不能生水,此致金敛水虚,此成如上之病。言相火不得滋润,此只是言降之不畅;而金气燥结,此乃可言相火逆而不降。
肺金为伤,燥金收敛不降,此胆经相火即是不降而停于上,此即现浮脉;金不能生水,此阳水为伤,此即现小便不利;相火不降,此最是伤及人身之土液,此为消渴;微热,此不言大热,大热者,此相火燔灼于上,此不能由卫气闭束而藏于腠理之位。人身卫气者秉气于金水,此病土不生金,金不生水,金水皆虚,此病虚则自动,此金现敛水现藏,故卫气闭束,此相火不得外泄,故只是微热。
五苓散,药以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味甘之品,以益其土液而滋润相火。而桂枝味辛入肺金,此开金气之燥结而降肺,性温而助膀胱寒水,而克其潜藏之力,此皆是在开卫气之闭束,肺降水温,卫气得开,此胆经相火得降。胆经相火即降,则脉不显浮;阳水得温,则小便通利;相火得以滋润,肺金得以凉降,阳水不过于收藏,此相火得降,此不病消渴。人身之肺金者,人身金气之主,此即凉降,则阳土燥金即降,此亦是胆经相火得降,则心包相火亦降之理。桂枝,本草言:主吐吸。此即是肺金得降,呼吸顺畅,则胃金亦降,则吐止。
前贤成戊己之注“五苓散”言:“五苓散,生津液而和表里”,此当是正确之解释。后人多以利湿消肿而释之用之,此浅陋!五苓散不独治疗水湿内停之患。凡人身水湿内停,即是津伤之病,利湿而首先要顾及五行之液,此为治疗水湿之法,愚此后当有论述。此篇文章之药性,皆采用本草,此经典不欺人!
论坛开展“病例分析”,欢迎交流讨论。
引文来源  原创:新说“五苓散”证 - 经典研习 - 中医药论坛 - 中华中医药论坛 - 振兴中医药事业 弘扬中医药文化 - ZHONGYIYAO.NET - Powered by Discuz!
五苓散——悬壶先生
五苓散自陈潮祖公根据内经"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理论,扩大其临床运用,用于治疗水津不布之便秘以来,临床运用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如死守伤寒条文,其运用就很有限,如用于治疗水逆,我也就见过几例,记得一例是跟老师临床时碰见的,其人呕吐,吃饭亦吐,饮水亦吐,明显中下焦都有问题,老师沉思片刻,处以五苓散原方,3剂后来诊,饮、食呕吐有所减轻,但仍有,后结合理中汤调理慢慢而愈.另一例是我治疗的,女性患者,饮水多则有水上冒的感觉,下午加重,以五苓合理中,有缓解,后加入附片,疗效始著,感冒时五苓合理中加苏叶,藿香;曾长智牙,从外伤考虑,加刘寄奴而疼痛止,牙痛疗效还算稳定,至今未拔牙,也算奇遇.
五苓散之治疗水饮停聚,大致需要舌淡胖苔水滑,脉沉弦,因沉弦主饮.如遇如此典型之舌脉而便秘,用该方治疗有确切之疗效.至于用真武汤是否有效,没有试过,可能应该有效,如今后能遇此类病人,倒可以用真武汤治疗看看.凡见如此舌脉,患者畏惧附子者,我均用五苓散.其实温阳利水化饮的处方甚多,除五苓散,真武汤,其他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都是,现在习惯用五苓散,可能是受老师的影响,另外自己也用习惯了.比如见苓桂术甘汤的心悸,见泽泻汤的眩晕,我皆用五苓散加味,疗效皆可.家母高血压,舌体胖大,质淡,一直以五苓散加味化裁,血压一直维持得很好,断断续续吃此方半年余,而舌体基本正常,可见齿痕舌.年前治疗一老年腹胀患者,高血压,舌体也淡胖,我以五苓散合理中加小茴,乌药,3剂而腹胀全消,因其一家人在我这看病疗效都较好,被逼又服3剂,想不到舌体即变正常,而边见齿痕.舌体变小如此之快,确实是没想到的.后嘱其常吃附子理中丸,其后其妻来就诊时说,附子理中丸也停了,因为他研究药理后发现附子要升高血压,我说中医不是这样理解的.老太太说让他能吃中药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家的小儿子,心悸,心动过速,最快170多次每分钟,以五苓散加附子加味,经治疗两月,症状全部消除.
用五苓散,大致脉沉细者,应合理中,或遵仲景少阴病提纲脉,可加附子,肉桂.高血压舌淡胖,脉弦者,先也可用五苓散,甚至加附子,肉桂.我所这样用的,均是左关弦者,余脉微或沉细,舌体正常后大致要吃肾气丸加五苓,再加养肝之品,如怀牛膝,白芍之类的.两关皆弦的还没有遇到,也没什么经验可谈.请有阅历者志之.
肝硬化腹水见舌淡胖者,可用此方利水,此方虽慢,配伍适当可不伤正气,疗效尚可,也无使电解质紊乱之弊,用十枣汤之类峻剂或速尿,旋消旋起,实害人之治法.更有体质已大虚者,按现代药理研究加用苦参注射液,越输面色越青黄晦暗,终要导致不救.
慢性前列腺增生则可以春泽汤(五苓散加参)加味治疗,大致需要加补肾,活血之品.以前师从男科名家王久源老师时,老师屡用春泽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补肾之品如加淫羊藿,补骨脂等,活血之品如加生蒲黄,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有时需加虫类药如土鳖虫等.有时需合滋肾丸或封髓丹,全在临床灵活化裁.但确需手术的,中药治疗需要很长时间,患者能坚持下来的不多.另外加用泌尿外科常用的α受体阻滞剂可提高疗效,为迅速缓解患者痛苦,也应使用.
五苓散还是治疗寒湿之妙剂,大致治湿,前人还是比较强调利小便.如寒湿腹泻,舌苔白腻者,可合平胃散化裁,即胃苓汤.叶天士"劫胃水法"大致也以胃苓化裁.寒湿甚者,舌苔白腻不乏津液,舌体倒不要求一定要胖大,这是与水饮不一样的地方.如寒湿在中焦,脾胃病的很多症状都可见,除舌苔白腻而润外,脉有力者用胃苓汤,无力的用砂半理中合五苓散.有口苦的,可加茵陈;口臭的大致湿气闭郁于肺胃,需宣散.寒湿在下焦,大致需要五苓加肉桂,砂仁,化热可稍佐黄柏.也有寒湿引起咳嗽的,年前在九眼桥治疗一此型之咳嗽,医案见"九眼桥医案",此案属于寒湿逼阳外出,寒湿去咳嗽潮热均解.确实始料未及,非临床所见,难以臆测.
因常用五苓散,诊所的猪苓基本为我开出去(另外还爱用猪苓,茵陈去肝经湿热,这个结构比较平和.),现在猪苓价钱也贵,大概因为属于菌类植物,栽培不易,越采越少,所以越来越贵.另外看到一个中成药,好象叫香砂胃苓丸,可惜是东北那边一个药厂生产的,四川没见有卖的,觉得很多患者巩固可以服用此药,可惜也搞不到.
突然想起关于五苓散及其他的一些注意事项,本以为写完了后才想起的.补在此处作为五苓散的结尾.
对女性患者,不可以五苓渗利到底,大概衰其七八,还是要结合舌脉症状,考虑是否需要补阴养血.其中道理原也简单,因血即水也.过利难免伤血,而女性以血为用.过利可使其月经减少,不可不慎.大致水饮衰其七八,可酌加养血之品,恢复其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进一步改善水饮症状.也不影响其生理规律.
芳香化湿之品也有此问题,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有些患者病程长,才发现有此问题,但稍从养血方向治疗,就能改善,也算没有铸成大错,可见阅历不丰实在不行.有时也需芳化淡渗与养血治法间隔而施.
至于男性长期需用芳化淡渗的,是否有伤精之弊,还在临床观察中,估计也有这些问题,不知道那位朋友有此经验提供,让大家都可以广下见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024

积分

12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24
发表于 2017-11-7 09: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反应呢?枉费了袁先生的一番心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024

积分

124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24
发表于 2017-11-7 09: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微信号18538604120,希望交流,向您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39 , Processed in 0.17226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