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热是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相: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⑴体温上升期,致热源释放入血液,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引发全身的系列反应,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这个时期属于太阳病,卫气被邪气郁闭。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周围血管收缩,会出现紧脉,又因为心脏兴奋性增高,心搏出量增加,所以体现为浮脉。皮肤血管收缩、汗腺抑制,表现为无汗。
⑵高热持续期,体温已经上升到与新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产热与散热在新的高度上达到平衡。物质消耗加速,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过多。
这一时期仍处于表证阶段,卫气与邪气争持。因卫气源于中焦水谷之气,由上焦宣散,挟津液散布周身。所以在争持过程中,卫气要不断的消耗津液和水谷之气。随着时间推移,机体消耗的增加,可能会进入阳明病或三阴病的阶段。中医治疗强调尽早发汗,促成体温下降。这种处理的积极意义在于避免机体的过多消耗。如果病性属于温病,则不宜勉强发汗,而应当清除里热,佐以透表的药物以解除郁热。
⑶体温下降期,发热激活物、致热源得到清除,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皮肤潮红、出汗、体温下降,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甚至失液性休克。
到了这一时期,一般是治疗有效的结果。出现脱水甚至失液性休克,在中医看来属于少阴病,应当力求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少阴病阶段,病人会“引水自救”,相信张仲景如果有静脉输液的手段,一定不吝惜使用。但是纵观《伤寒论》对少阴病的治疗重点不在于补充津液,而在于挽救受损的阳气。仲景对于少阴病的出现以及预后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例如出现脉微细、精神差提示病情转入少阴病,喘息气促者多危重(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对少阴病各种状态的纠正措施至今仍可使用,例如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方剂能有效的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热患者——我最近用了一次真武汤,因为患者发热、痰喘的同时有四肢浮肿,脉沉,用了3剂之后,体温正常了3天,但是由于我水平所限,患者病情也重,第4天体温再次升高,没有予以有效的治疗(用的射干麻黄汤合真武汤),一星期后患者还是去世了。回想起来,那三天的体温正常恐不能说是巧合。
再说说我对退热的一些看法吧。
病房里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退热,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此类药物退热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应用此类药物后,都会出现较多的汗出。可以推测这类药物有显著的发汗作用。所以,使用原则可以参考《伤寒论》关于麻黄汤的使用和禁忌:只能应用于发热无汗脉紧实者,用过一次后,如果患者再次发热,不可再用。咽喉干燥者,不可用;淋家,存在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不可用;疮家,身有疮疡,不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如果用了,不但退热效果不好,还会出现其他问题;亡血家,有失血的病人、贫血类血液病的病人发热,不可用;汗家,不可发汗;少阴病,不可发汗。少阴病者脉微细,提示血容量不足,手足冷提示阳气虚,发汗容易造成津液大亏,重者出现亡阳。
那么体温过高,必须要用呢?最好同时予以静脉补液,快速补充津液以资助卫气。这种处理类似于《伤寒论》中的服用桂枝汤后喝热稀粥。如果患者脉象偏软,即使皮肤干燥无汗也不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只可静脉补液以实卫气。
临床上还常用糖皮质激素退热。但是根据许多同道老师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这个药,表证初起不宜使用,而且糖皮质激素消耗中气,不可反复使用。这个药的药理难以用中医理论理解,似乎能暂时的温阳、强营,劫肾阴,还利尿。
还有物理降温。伤寒太阳病发热,绝不能用物理降温。从中医的角度看来,太阳病发热的核心病机是卫气的郁闭,物理降温显然不会解决,反而会加重卫气的郁闭。物理降温是人为造成的再次寒邪入侵,会加重病情。
在病房工作两年,一点浅薄之见,还请各位指教。 |
上一篇:中药"人中黄"的现代认识和应用(大便治病)下一篇:在确认“神奇”前,请先排除“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