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
134
1602 小时
初中生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0
963
2759 小时
高中生
柴桂方应 发表于 2024-4-22 18:46 恶寒是皮表的问题,发热是分肉的问题,两者离得近,但是道理不同
246
2026
3259 小时
硕士生
灯火可亲 发表于 2024-4-23 09:49 什么道理呢?两者离得那么近,分肉都发热了,皮表却能独自恶寒?
180
1万
2万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运动锻炼能增强人的免疫力,因为运动后体温升高,体内产生内源性致热质EP,EP使体内的T淋巴细胞增加,而T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杀灭细菌和病毒。当体温从37度升高到39度时,T淋巴细胞的数目增加20倍,体内抗病毒干扰素的活性增加3倍,K淋巴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加。而EP、干扰素、K淋巴细胞起着重要的抗病作用,所以经常运动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4
846
1578 小时
704
11万
管理员
传承经方靠大家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4-4-25 20:02 人体的感觉是用来反馈信息,从而指挥行为的:
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如阳明经热证,阳明腑实证,太阴湿热证,三焦湿热证,热郁胸膈证,痰热阻肺证等等。温病发展至气分证,热势方盛,正气未衰,故当清之。用“清气”一词概括气分证治法,可谓高度概括了。叶氏在论述气分证治原则时提出了“到气才可清气”,可谓寓意深远,值得后学认真思考其言外之意。赵氏认为,“到气才可清气”一语提出了温病气分证治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邪未到气时不可早用清气药,邪未完全入于气分时,不可纯用清气。这里的“清气”特指寒凉直折之品,如生石膏、黄连、黄芩等。气分证中以热盛于经最为常见,清气法中以寒凉之剂最为常用。所以人们常常把“清气”单纯地理解成寒凉直折。临床上一见高热不退,便谓气分实热,起手便投大剂寒凉以冀退热,因而常常导致早投或过用寒凉。温病中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邪气自卫入气有一个转化过程,常常出现气分证已起而卫分证尚在,或出现卫气同病的情况。即使邪已完全入于气分,在其初入之时也仍有从卫分宣解的可能。此时若早用或过用寒凉,就会冰伏其邪,所谓“寒则涩而不流”,寒则凝,气机涩滞,三焦不通,腠理闭塞,邪无由出。 在温热病导致变生火郁,在湿热病,导致冰伏,徒以增加治疗的困难。在临床治疗温热病实践中,由于早投或过用寒凉而导致误治的情况很常见。赵氏经常应邀到各大医院会诊疑难病例,所遇温热病高热持续不退,甚至昏迷不醒,大多数都是由于过早地使用了大量的寒凉剂所致。 至于救治这类被寒凉所误的病例,赵氏每令即刻撤去寒凉之剂,改投宣阳解郁,宣展气机,常可收效于数剂之间,赵氏总结其一生治温病经验,悟出了治温病不得滥用寒凉的道理。体会到叶天士所说“到气才可清气”一语的精妙寓意,在于不可早用和过用寒凉。所以赵氏常常告诫,切不可一见高热,便用寒凉,只以为寒凉可以折热,殊不知寒凉闭涩气机,使邪热无外泄之机。热在于卫,疏卫便可退热,热初入气,仍可从卫分透解。总之要使邪热有外泄之路,就须避免早投或过用寒凉。这是赵氏一生治疗温病的重要经验,也是对叶氏温热论治的一个发展。至于时下有学者提出温病截断疗法,谓邪未入气先清气邪未入营先清营,以断绝邪热传变之路。此一观点,确有超越前人之见,只是与临床实际未合。尚需经大量的临床检验,方可论其价值。
34
1932
2839 小时
23
218
502 小时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为论坛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7 08:22 , Processed in 0.18912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