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65|回复: 2

芍药杂谈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8957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957
发表于 2015-9-26 08: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芍药杂谈
                 按:此文杂乱无章  无暇者不必细看

     白芍  补血柔肝
     赤芍  活血化瘀
     芍药(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
     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对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理分析,芍药含有芍药甙、安息香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除去外皮的根。性凉,功效与赤芍基本相同,传统上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主治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药甙。该成分具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血注,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痛、抗炎、抗溃疡等多种作用;特别是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白芍对肝巨噬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30%,所以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还证实炒白芍主养血,生白芍主平肝。

     中药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对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理分析,芍药含有芍药甙、安息香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除去外皮的根。性凉,功效与赤芍基本相同,传统上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主治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共同点:    ◇止痛
  ◆不同点:白补赤泻、白收赤散
  ◇白芍:柔肝止痛:挛急疼痛
         ●养血调经:阴血虚,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平抑肝阳:宏章|宏章搜集整理肝阳上亢
         ●敛阴止汗: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赤芍:活血止痛:瘀滞疼痛
        ●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血热妄行
        ●活血散瘀:血热瘀滞,经闭癥瘕、疮疡
        ●清泄肝火:肝火上炎,目赤翳障

实用方:
1、腹痛:白芍30克,甘草9克,水煎服。
2、头晕、头痛:白芍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3、痛经:白芍9克,干姜3克,红糖20克,水煎服。
4、鼻衄不止:赤芍20克,水煎服。
5、心绞痛:赤芍15克,丹参10克,槐花12克,没药3克,共研末,炼蜜为丸,每日服12~18克。
6、经期腹痛:芍药花6克,粳米适量,共煮粥食用,早晚各1次。
7、急性乳腺炎:赤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8、痢疾腹痛:赤芍30克,黄柏30克,水煎,去渣,加蜂蜜服。
9、便秘:生白芍20-40克,生甘草10-15克,水煎服。此法疗效迅速,一般2-4剂可排软便。

柴胡配白芍   疏肝理气养肝血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柴胡辛散,主入气分;白芍酸收,主入血分。柴胡疏泄肝气,和肝之用;白芍养肝血,补肝之体。
    二药为伍,一散一收。柴胡得白芍之收,疏肝气不致太过而耗肝阴;白芍得柴胡之散,补肝体不致郁阻气机,碍肝之用。凡血虚肝旺,肝失疏泄之心烦急躁,胸胁苦满,两胁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均可使用

柔肝解痉中医良方   芍药甘草汤治急痛症
   中医认,不少急性疼痛症(非器质性)、抽搐痉挛常与肝阴不足、津伤血虚有关芍药甘草汤为柔肝解痉、和营止痛之良方。此方仅由白芍、甘草两味药组成,白芍味酸,养阴柔肝,调和营卫;甘草味甘,缓急止痛,且能补虚。酸甘化阴以养肝,肝得柔养,气急则平,故能解痉止痛。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经临床证明,此方对急性痛症,尤其是平滑肌痉挛引起之疼痛,均有较佳疗效。现列举则如下:
   小腿抽筋:表现为小腿肌肉频繁抽搐,或伴有酸胀痛感。生白芍60克,甘草6克,水煎,将药汁浓缩至200毫升左右,每日分3次服完,连服5剂。
    偏头痛(血管性头痛):表现为抽掣疼痛,午后尤甚,常伴有心烦、多梦、面红、耳鸣等阴亏肝亢之症候。白芍45克,甘草12克,水煎,连服6剂痛减,12剂后则头痛可消失。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侧面颊阵发性剧痛,痛时闭目流泪,翘嘴咬牙,数秒钟可暂止,旋即再作。白芍(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5剂。
   呃逆:表现为喉间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常伴有胁痛难忍,饮食减少,夜不能寐。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煎汤频频服之。一般连用1~3剂,呃逆可止。
   胃脘痛(急性胃痉挛):表现为胃脘阵发性疼痛,夜间尤甚,喜按,饮食无碍。白芍30克,甘草9克。水煎取药汁150毫升,分两次服。第一次服后,3小时再服,一般1~2剂可止痛。
    吐血(消化性溃疡出血):消化性溃疡患者因郁怒或饮食过急后易发作,表现为胃脘痛、呃血。白芍15克,甘草9克,白及30克,浓煎,频频缓服。一般连续服1~3剂,对中轻度吐血有效,但不宜危重吐血者选用。
    急性肛裂:表现为便干燥,每次便后均感肛门剧痛及有少量鲜血。白芍50克,甘草12克,水煎服。也可加火麻仁24克以增强润便作用。
     原发性痛经:白芍50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将药液浓缩约50毫升,于行经当天分两次服,连服3~4天。
    胆绞痛:多为胆石症突发。白芍、甘草各等份,研为细末合匀,每次取15克用水调成稀糊状,文火煮数沸,晾温后服用。一般服后15分钟可止痛,且无副作用。


补血养肝治“转筋”
    转筋,即指小腿肚筋脉牵掣拘挛,痛如扭转,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男女老少皆多见,常于夜间睡眠时发生,四时皆有,临床以一侧或两侧小腿肚突然抽搐剧痛为特点。轻者数分钟,重者半小时以上,按摩后方能缓解。
    中医认为,该病发病原因,多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受风冷寒湿之邪侵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云:“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素问》又载:“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拂,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笔者治疗此症,常以补肝养血、舒通筋脉、温经祛寒的方法治之,药用当归15g,熟地20g,白芍20g,川芎10g,木瓜15g,怀牛膝10g,桑寄生15g,续断10g,独活10g,桂枝10g,炙甘草15g,每日水煎服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若见体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g,大枣12枚,以益气补虚;小腿发麻或抽搐甚者,加天麻10g,全蝎6g,炙蜈蚣2条,以熄风止痉;内热口干舌红者,加知母、麦冬各10g,以养阴清热。
    转筋俗称小腿肚抽筋,现代医学称为“腓肠肌痉挛”。其病机一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肝主筋,藏血以荣筋,夜卧则血归于肝而藏,荣筋之血,尤显不足,故于夜间发生筋脉抽搐疼痛;二为下肢受寒养凉,经气不利,使肢体(常见于小腿)肌肉挛急、剧痛、僵硬、屈伸不利等。其发生多于睡中,或伸欠而作。治疗以补血养肝为法,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物汤加味。本方善于补血养肝,对转筋有一定的疗效。方中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补血养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疏通血脉,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桑寄生、续断补肝益肾,养血补血;白芍、木瓜酸甘化阴入肝经,舒筋活络,长于治小腿转筋;独活、桂枝祛风胜湿,温经祛寒,治手足挛痛;甘草配白芍,名为芍药甘草汤,功能缓急止痛,主治腿脚挛急,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补血养肝,舒筋活络,镇痉止痛之效。使阴血充,筋脉健,则转筋自愈。

芍药功效
    芍药根药用有白芍、赤芍之分。一般认为,芍药野生品的根直接干燥就是赤芍,而栽培品的根去皮水煮后即为白芍。赤芍为清热凉血药,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热入营血,斑疹吐衄,跌打损伤,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目赤翳障等。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能,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症。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使用。

芍药传说
     良药种屋前,迟迟不入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
     情感华佗妻,血崩试服之。半日病竟除,终得另眼待。
     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相”、“花中皇后”。宋朝诗人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至于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说起。相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许这芍药,真的确实有它之用,不要委屈了它才好。”华佗说:“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了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自此,华佗才知道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用药传奇-------- 缓急止痛觅芍药
      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芍药。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多为人工栽培。主要于浙江、安徽、四川、湖南、山东、湖北、陕西、河南、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产于浙江者名杭白芍,产于四川者名川白芍,产于安徽毫州为毫白芍等。白芍含芍药甙苷、苯甲酸、鞣酸、挥发油、脂肪油等。有解痉镇痛、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真菌的作用。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肺三经。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是治疗妇科病良药。
    白芍不仅有上述作用,临床上大量使用还有利尿作用,这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有医案说明,还有大量使用止血验案,如中医老前辈岳美中等等。白芍的作用主要还是体现在解痉止痛上。
      对于这一点实际是滥觞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胫尚微拘急,重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后世几无出此范围,但是要用好此药,有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这就是大剂量。缓急止痛我一般是50-120g的用,低于此量效果不明显。其次,药征最好是平滑肌痉挛类,如气管咳嗽哮喘,胃脘疼痛,少腹痛经等等,其它神经性疼痛不明显。临床上常见有些同道运用此药很不得法,要么是十克八克蜻蜓点水,不起作用;要么乱用一气,说能止痛,什么痛都用,不分性质,结果时有效时不效,不明其理。关于剂量《伤寒论》上芍药甘草汤,写到各是四两,一两按15g折也要60g。再看《当归芍药散》中芍药直接就是一斤,可折合250g,可见绝对量是不能少的。今人张锡纯利水180g,万友生治下肢游火芍药用90g效如桴鼓,都说明了量的重要。下面举两例示之:
    案1·王某,女,37岁。四川在陕西一打工者。因右上腹部疼痛,吃不下饭,冷汗淋漓。刻诊:疼痛急症面容,捂着胃脘部,呻吟不止,舌淡苔白厚,脉弦紧,大便微溏,已一月有余。我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症(后经彩超证实为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大柴胡汤合理中汤证,处方:
    柴胡60g  黄芩15g  枳实15g  半夏30g  党参50g  白芍30g  大黄15g  干姜10g  苍术12g    生甘草30g  生姜6片  郁金12g  元胡30g  川梀子10g  5付  水煎服   每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疼痛稍缓,兼胀,大便微溏,纳差。舌苔稍薄,脉弦巳不紧。效果不大,病人急求解决胀痛问题,于是在上方中将白芍改为90g,干姜改为30g,又服五剂,三诊,病人说吃完二付药胃脘部就不痛了,但是还有点胀,纳差。换方:异功散合四逆散善后,痊愈。
    案2·秦某,女,27岁。痛经多年。刻诊:中等个人,面白胖,形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每次月经痛得死去活来,经色偏暗,量适中,期基本准时。饮食二便正常,因个人问题未如意解决,心情郁闷,脾气急燥。看过多次中医效果不佳,有点信心不足,经安抚处: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加减。
      当归15g  白芍60g  川芎12g  桂枝15g  丹皮12g  桃仁12g  茯苓30g  五灵脂15g(包)    生蒲黄15g(包)  鸡血藤30g白术10g  泽泻30g  甘草10g  七剂.水煎服。
    每次经行前一周左右开始服至月经中停,连服三个月。服药后第一次月经有轻微疼痛,比过去好多了,病人很高兴。第二次月经未疼,第三次也未再疼,痊愈。后以上药蜜丸服三个月彻底治愈。
     按:案1实际上辨证准确,但是药量不足,故病人又遭痛苦一周,我心中很是惭愧,用药不到家,医技不过硬,好在迷途知返,速更失误,终使病人渐入坦途,最后治愈。真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用药只要辨证不误,即大胆用药,收效颇速,案2即是明例。除了药量的问题外,再强调白芍治平滑肌疼挛导致的疼痛较好,诸位还可探讨,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妇科圣汤------桃红四物汤
    “四物汤”被中医界称为“妇科养血第一方”,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四味药组成。它最早记载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东汉名医张仲景又对此进行了改进,变成了《金匮要略》中的名胶艾四物汤,后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
     当归:可减轻经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胀、阴道干涩及忧郁情绪;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熟地: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
    川芎:妇科主药,川芎可治血祛风,调节子宫收缩,其中富含的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焦虑及沮丧等症状。纵观全方,不但可滋补血气,红润脸色,更可帮助治疗头晕目眩、月经不调或闭经。”
    白芍:《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对月经不调有着很好的疗效。
    桃红四物汤具有养血活血祛瘀之功,被医家推崇为调经要方,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及痛经。治疗宜舒肝健脾养血调经,药用:加味补脾调经汤:柴胡12克,香附12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内金15克,鸡血藤30克,益母草30克,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
     “四物汤”不但能帮助人体活血化瘀、排除血块,还可以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易冰冷。而且还是美容圣品,因为它有助于气血顺畅,所以常喝四物汤能让你脸色红润、肌肤更光滑,看起来年轻好几岁!¬此外,“四物汤”中的四味药经过后世的“加减法”,还演化成一系列方剂,桃红四物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桃仁、红花。根据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记载,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养血、祛淤调经功能。


芍药甘草汤——小方治顽症
    芍药甘草汤不仅能治脚孪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本汤治之同效。余亲验者屡,盖其属于静脉瘀滞一也。缘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于外,其力属原动而强,故少阻塞。静脉之血由外内归于心脏,其力近反动而较弱,故多迟滞。迟滞甚者,名曰血痺,亦曰恶血。故《本经》谓芍药治血痺,《别录》谓芍药散恶血。可知千百年前之古语,悉合千百年后之新说,谁谓古人之言陈腐平?
    曹颖甫曰:辛未之秋,予家筱云四弟妇来诊,无他病,惟两足酸疼,拘急三年矣。其子荫衢问可治与否,予告以效否不可必,药甚平稳,不妨姑试之,乃为用赤、白芍各一两,生草八钱。至第三日,荫衢来告曰,服经两剂,今已行步如常矣。而佐景所用,效如桴鼓者乃又如此,此可为用经方者劝矣。
    芍药一味,李时珍《本草》所引诸家之说率以为酸寒。历来医家以讹传讹,甚有疑桂枝汤方中不应用芍药。予昔教授于石皮弄中医专校,与马嘉生等向药房取赤白芍亲尝之。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则甚苦。可见本经苦平之解甚为的当。予谓苦者善泄,能通血络之瘀,桂枝汤为解肌药,肌腠为孙络所聚,风袭肌理则血液凝闭而不宣,故必用芍药以通之。然予说但凭理想,今吴生凝轩乃有芍药活静脉之血一解,足证予言之不谬。读《伤寒论》者可以释然无疑矣。
     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腹泻名方——白术芍药散
   白术芍药散是中医治疗慢性腹痛泄泻的常用方剂之一,因其治疗腹痛泄泻效果较好而又得名“痛泻要方”。
 出处:《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丹溪心法》。
   方药: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
   用法:可作散剂,或丸剂。
   功能:健脾止泻,柔肝止痛。
   主治:脾虚肝旺而致的慢性腹痛泄泻。
   本方由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4味中药组成,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仍腹痛,痛泻不止,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右手脉象盛于左手。
    疏肝健脾,痛泻可止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泻;肝主筋,主调畅气机,筋脉拘急,气滞不通则痛。故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脾属土,肝属木,土虚,木克土即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就是说腹泻的原因在于脾虚,腹痛的原因在于肝实。治疗这种类型的腹痛泄泻,宜采用补脾抑肝、祛湿止泻的方法。
 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剂量6:4:4:3),方中以炒白术为主药,其味苦、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陈皮理气疏肝醒脾;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四药相配,能起到很好的疏肝健脾、调气止痛之功效,可使脾健肝平、气行湿去、肝脾和调,则痛泻可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痛泻要方主要具有:
  ● 松弛平滑肌作用,能解除肠管痉孪和抑制肠管蠕动。
  ● 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抗溃疡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应用要点
  腹痛泄泻、泻后痛不止为应用本方的主要依据。
  腹泻、急慢性肠炎、结肠炎、神经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见以上临床特点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亦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咳嗽等病症取得较好疗效者。
  目前本方多作汤剂应用,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白术30克,白芍20克,陈皮15克,防风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腹泻日久者,会导致脾气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注意事项】 由于伤食而致之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者,不宜用。
                   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白芍专治肌痉挛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其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收缩等作用,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效果。
  1.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克~60克,炙甘草10克~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胁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

养血柔肝话白芍
  白芍,又称白芍药,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芍药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植物,药用其根,观赏其花,各有所长。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无赤、白芍之分,通称芍药。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700余年中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唐代以后虽明确了赤、白芍二药名称不同,但实际运用上二者多混用,直至宋代二者才有明确区分。后世医家更是把白芍定为养血补血药,而将赤芍定为清热凉血药,二者的药性、炮制、功效主治、配伍运用等均不相同。
      功效主治
   白芍昧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补血养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血亏虚、妇科疾病、血虚肝旺所致的胁肋或脘腹、四肢疼痛及肝阳上亢等。
    白芍长于补血养阴。主治肝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苍白无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等证以及血虚有热者。著名方剂四物汤。将白芍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为补血要方。治疗血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可以加减应用。白芍还适用于妇女肝血不足,冲任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及胎产诸病。所以有“调经要药”之称。
   白芍有养阴止汗的功效。配伍桂枝、生姜、大枣能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配伍牡蛎、龙骨、五昧子等能治疗阴虚盗汗。
   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配伍当归、柴胡能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两侧胁肋疼痛;配伍甘草可治疗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急痛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等;配伍防风、白术等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的腹痛泄泻等。本品还有平抑肝阳的功效。配伍生地、牛膝等药有滋阴潜阳,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等。
    应用及服用方法
    白芍的治疗用量为每日10—3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克。介绍几款验方如下:
    中老年人贫血症用白芍l0克。龙眼肉20克。大枣10枚。红糖少许。将诸药水煎后加入红糖少许调味,代茶饮。有养血健脾的功效。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胃痛隐隐连及胁肋。或胃脘胀痛。有嗳气泛酸等症者,用白芍2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有健脾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
 慢性肝炎或乙型肝炎白芍10克。金银花10克。柴胡5克,甘草5克。将诸药水煎服。30天为2个疗程。有养血保肝的功效。
      传统上,对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5制酒精,控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包}一些富含嘌呤的蔬菜),控制肉、鱼、禽豆类等富含核蛋白食物的摄入。但是这样的饮食结构很难长期坚持。疗效也得怀疑。最近,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一尿酸水平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不同于传统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重新制定痛风患者的饮食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据。也给他们带来了口福。

白芍炮制不同功用各异
  白芍,又称白芍药、杭芍、川芍、毫白芍,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主产于我国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秋末冬初采挖,洗净灰尘,用水浸2~4小时,捞起滤干水分,放缸内,加盖湿布,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片或刨一厘厚横片晒干或阴干即成备用。其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柔肝,敛阴收汗,缓急止痛,健脾和胃。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赤白带下等病症。常用量9~15克。其常用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生白芍:即为原药材。本品长于养血柔肝,敛阴收汗,多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赤白带下等病症。
  醋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醋2两,洒入药内拌匀,稍润片刻,将锅烧热,洒入麦麸,冒烟时投下药片,拌炒至黄色为度。本品长于入肝,有良好的理气止痛,疏肝解郁作用,多用于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行经腹痛等病症。
  土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黄土2斤,洒入药内拌匀,将锅烧热,投下药片,拌炒至黄色为度。本品长于健脾和胃,缓急止痛,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胃脘冷痛等病症。
  酒炒白芍:每斤药片用酒2两洒入药片内,稍润片刻,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冒烟时投入药片,拌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麦麸即成。本品长于行气解郁,舒肝止痛,多用于治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行经腹痛等病症。


常用中药  芍药
芍药——《神农本草》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芍药这个名字呢是古人对白芍跟赤芍统称,古代芍药花分两种,开白花的和开红花的,有一种分法呢,这个芍药开白花的叫白芍,开红花的叫赤芍,统称为芍药。可是近代呢,白芍跟赤芍是两种东西,是两种药物,他们科属也不一样,本经的芍药主要讲白芍。
大家一般对每个药物的作用功用建议是原文熟读,这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条文会慢慢的反馈出来,进行逐渐的深入理解。芍药味苦平,其实我们今天品尝芍药呢微苦是有的,但主要是酸,芍药在口里嚼的时候慢慢体会到酸味还是很重的。首先呢酸收,苦泻,酸收是收什么呢?白芍的颜色呢大家可以拨开看看是淡红色,取类比象入营分,营血,白芍的质地硬壮类金石,这是它的形质跟质地跟石头一样,没有树木之感觉,所以呢白芍比太阴肺气,金气肃杀敛降。
苦泄,所以说呢今天芍药主要作用在伤寒论中,走营分,酸先入肝,入肝经的话芍药凭其酸味就可以收敛肝气。肝体阴而用阳,一但厥阴肝经雍滞以后,体阴不足,津血不足的话,肝气容易倒逆,这个时候呢,白芍凭其酸味和金石之性可以平敛肝气。收郁滞精血不足的话,容易泄肝气,芍药是泻肝平肝一味好药;
主邪气腹痛,什么邪气呢?正邪非得要从根底上好好研究,有人说邪气就是不正之气,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中腑地带是足太阴脾经所主范围,大腹痛按照内经讲,五脏之性,甚则克其所胜,辱其所不胜,虚则受制于其所不胜,而这个邪气,肝脾调和木能疏土,这个时候呢肝脾之气和升,足厥阴肝气郁滞,邪气所犯,其气必虚,这时候脾气如果有虚损的话,肝经之气就会克伐脾土。最著名的方子是小建中汤,戊己汤,芍药甘草汤,这个都是讲的中焦腹痛,还有就是理中汤加减法若腹痛加白芍,这都是讲白芍的酸敛苦平,帮助精气,肝气敛则脾自和;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止痛呢,主要讲的是白芍入营分,凡是草木之品皆属于木气,白芍也不例外,虽然是酸苦平,但它也属草木类,所以它药气都以升达发散为主。
入血分疏达血气郁滞,酸可入血分,苦可开泄,止痛也是讲它的活血化淤的作用,以前讲的邪气腹痛
和这个不一样的。有关的方子像是张锡纯的方子,在止痛里面当归芍药都要用的。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什么是血痹呢?内经分五痹,皮毛筋脉髓五痹,这五个层次。血痹主要讲的是营血的郁滞。金匮治疗血痹的方子是当归黄芪五物汤,主药是白芍,加上黄芪当归的佐助,这两个是通经药,当然了生地啊也是,如果没有白芍的话黄芪当归桂枝温行的作用达不到血脉之中,大家知道炙甘草汤生地是半斤,要有这个足够的入阴分的药引经,辛热的药才能够有一定层次一定道路的选择。
所以在药物的归经方面归经学术它是有一点道理的,要不然徒然用温药一般发散肌表肌腠之中了,很难入血脉;
破坚积,白芍是酸味药,酸敛为什么可以破坚积呢?是不是。它破什么坚积呢,白芍破的是营血血脉中的坚积,破的是肿瘤啊郁滞,白芍坚若金石,本身药气是锐利的,凡是药物吧跟它的品性都是相关的,白芍是缓消的,不是说一下子就破开的,类似药物的有莪术也是破的,非常坚硬的,白芍还有点木材的样子,莪术就纯粹是硬的。
这个寒热呢,就是伤寒病的外感,白芍是什么?芍药甘草汤可以作为外感,桂枝汤用芍药是什么意思呢?外感伤风时候,风气开泻,卫气不敛,营气不开,导致卫气不敛,肝脾营血郁滞,肝脾营血郁滞首先导致的是厥阴的不升,少阳相火上逆,营气愈不能出,卫气愈不能敛,导致汗出啊这些症状,兮兮发热,所以白芍第一个敛厥阴肝木盗泄,苦平降少阳相火上逆,白芍这味药主要是入厥阴少阳两经,可以借助太阴肺经平降;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个益气呢,白芍这个破坚聚和大黄芒硝不同,白芍是缓消,靠营血流动慢慢去消磨。淤血去新血生,营血之气开达了,元气自然生长,方剂中的复原活血汤,很多久病虚损的患者,泄药不受,补药不受,为何?脏腑之元气衰败,痰湿淤血又凝滞于脉络中,补雍泄虚,一般
这时选用这种入于血脉之中破营血郁滞的,佐用补气的,喻通于补,这个方法是常用的,这种病人临床很容易见到的,更有些就是先泄后补,当然这个时候不能用大黄之类的,如果他不是腑气的郁滞,而是脉气的雍滞,就用走脉络营血的,用这些药泻,药已中病的话,会泻下秽物,或多或少吧,然后再温补调补,才会好转,当然配合病人脉象观察;疝气是什么呢?足厥阴肝经的脉络郁而不升导致腹疝之类的,芍药呢可敛养肝体,抑制肝气风木盗泄,盗泄一止元气自复。
暇也是一种假性包块,类似囊肿,类似营分受病,这是古人用药经验。现在有些人将囊肿归为痰饮,这个不确切,你得看长在什么地方,肝肾子宫卵巢中?如果是长在营血为主的地方,按营血淤滞处理,如果是长在右路金水敛降这一路,就可以类比为痰饮,有人讲是用峻逐痰饮的方法治疗的囊肿,这类囊肿应该是讲的后者。

白芍在伤寒论诸方中的应用,其实白芍的应用该是非常广泛的,对白芍的应用,火神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这里做一下解答。
◆可遇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一点是什么?
■太阳总统营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太阳出于至阴,至阴是太阴,太阳之气由胸中开发,胸中是阳明。营卫二气化生于中焦,中土气虚,营卫二气第一无源化生,第二马上就要郁陷.太阳病下之后,下的是什么?用的是苦寒的药。伤的是什么?伤肝脾升达的阳气,肝脾阳气伤了之后中焦不能开化营卫二气,营卫二气郁陷于内,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陷于胸中,还没有出现痞满,先是胸闷。促是什么?数而偶停,这个时候是脉气勃发而不能续接,这是营卫郁滞。营气郁滞产生的胸闷,为何不用白芍了呢?这营气没有出现盗泻,是营气本身不足,本身的中土阳气不足以升达。这个时候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姜枣草,姜枣草顾及中焦,桂枝升达肝脾阳气,你说换个方子行不行?加点药行不?当然行了,如果中土湿则加理中可,下焦阳虚加附子是完全可以的。
仲景是在示法,向我们开示治病的方法,领会之后方子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小石头说“西医里的恶性肿瘤跟良性肿瘤怎么看?”
■这个问题不小,西医讲的这个囊肿吧,西医对这个囊肿的认识是十分不明确的,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不断地长,为什么会长得快,他们判断良性恶性有个细胞分类的方法,这个细胞分类跟中医的怎么类比还需要研究仔细一下,西医除了看细胞的分类还有一个就是看生长的速度。而们中医来看呢,不是脉学得很精的话是很难觉察到的,对于体内的徵暇(肿块)的善恶是根据两点来分的,中土气机败现的话是指恶证,元气亏败的话也是恶证,首先察神,比如长在体表的囊肿的话,样子怎么样啊,是阴证还是阳证,是善证还是恶证,这在过去的外科书里经常有描述。
下面讲讲芍药在三阴病中的用法,芍药作为阴药苦平酸敛,酸苦涌泄为阴,如欲开发中上之阳气必去芍药,芍药有这个收敛的功效就跟本不能用,不光是它有苦寒的性质。芍药偏寒,脉促胸满,这是个眼目,也是仲景提出来得,用上一丝芍药则会失效。当然脉也可以不促,种种情况显示出来在上阳气欲升而不得升达,困于胸上这时候就可以选用桂枝去芍药。
首先讲桂枝加芍药汤,是太阴病的一个主方,但不是正方,理中汤才是正治之方,伤寒论讲的是六气外感为主线讲述疾病发展的道理。“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原文)本太阳病,因三阳之气不得开发,由于医者用了泻法以后,营卫之气郁在中焦,传经之气雍在太阴,一者太阴之气不升,二来三阳之气逆阻导致腑气不通,加芍药是用来干什么?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在脾中的三阳杂经之气产生郁阻,肝经郁阻肯定会盗泄中焦脾土,这时侯腹满时痛,肝气阻格之象,用芍药敛泻,扩散中焦之气则通,厥阴肝经之气与郁滞之阳气,这个方子只适用于外感传经之邪下陷而内伤杂病时很少用的。
与其讲这个还不如讲讲理中汤腹痛加芍药,腹痛了以后就是肝气克脾土,肝脾郁滞。在火神诸多论述中,火神派的跟本缺陷就在于跟本不理会肝经风燥,导致很多病人开始见效逐渐产生风火燥热,病人形体消烁。当然火神派的大家呢,他们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后世学火神的学者呢,这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他们用方太过单一,首先太阴病克犯中焦时要加芍药,理中汤加芍药这是一法,大家必须要记住。
第二点,少阴病呢,第一个方是附子汤,下焦小便清长属少阴,这是讲的少阴相火虚衰,小便清长这用附子汤,为什么?小便清元火不足,夜尿多,这夜尿多是怎么回事呢?夜半后阳气升动,本来下焦虚寒,升达不足,都郁陷在下面。所以仅存的阳火之气都通过夜尿泻下了,附子汤,附子人参白术芍药,这里头呢,白术的量很大,最大的量是附子,附子用到制附子三枚,就是现在的五六十克,有人说更多,我在临床上用到三十克,这得跟据病人的体质啊,患者瘦弱则附子量斟酌,小便多就是肝气郁陷于下厥阴肝木盗泻之象了,这时候徒用温阳的话,必须特别精准,用药不到的话,温中焦脾下元,它有个关键,用附子理中也许很多症状会见效,但是呢有些病人用温养下元的药如附子理中四逆汤等后夜尿会更多,肾经盗泻更严重,为何?下元寒气不是一朝能打开的,寒邪不能驱散的话厥阴肝经就不能和升,有一部分阳气就必然郁陷在下面,肾精本来就亏乏了,肾气不得闭藏阳气肯定走泻于下,所以附子汤中附子用炮的,炮是什么?就是消减其辛散之性,然后存其温和之性,然后芍药收敛,这个方子的整个力量还是在于参术伏苓还有附子,整个方子采用流动之象,以去下元寒湿,所以没有用甘草。
真武汤,下元寒水甚,为何用白芍呢?这是火神派很多书中都没讲清楚的一点。真武见证振振欲辟地,寒水上临胸中,会亦悸动之象,这种悸动之象本来就是厥阴风木之气失于和敛,为什么这样?下元水寒啊,水寒了以后,水不荣木,中医里有两个词:水燥木枯,下元阴精不足,水不荣木,第二是水寒木枯,水中没有阳和之气啊,木气也没办法生长,木气也是燥急的。加大量白芍于附子生姜之中,来治疗下元肾水不收。
那么提个问题,真武汤水气凌心,阳虚水泛,这个水为什么会泛?四逆汤证,白通汤证为什么水不泛,光这真武汤证水会泛?怎么泛的?
给大家讲讲真武汤,什么是真武?真武是水啊,北方水受,水气不收,水气不得镇,真武镇于北方,
方名代表用意。
有人说是不是土不能制水啊?土不能制水的话可以用附子汤,还有理中汤啊,附子汤是在真武汤中去姜加参,有理中之意,附子汤温补脾肾之阳气啊,凡是脾肾阳亏的病人可以仿附子汤之意。
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白术量不同,真武茯苓量大一些,生姜是真武汤的眼目,脾肾阳虚。真武和附子汤都用芍药,证明阳气郁滞陷下,水寒木郁厥阴不得和升肝木陷于下,而有盗泄之象,第一点附子50
汤肾精不足,白术本身就是滋润的偏于养脾精的,真武汤这个方子是厥阴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子病及母,肾水不封藏,肾为水脏,肾水之气不能闭藏,肝木厥阴之气就会激荡肾水泛于上,生姜三两,临床可以用50—200 克,生姜可以去臭气,生姜治疗水气上临,靠的是什么?生姜辛味为主,能开达上焦,使太阳寒水开达,它走的是少阴与太阳表里的路。生姜量不大的话恐怕这个真武汤速利小便,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加减法,若咳者加细辛五味,小便利则说明膀胱气化尚且可以,去茯苓,若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二两,下利是厥阴之气下陷并不重而以中土脾虚下陷为主,而不是厥阴下陷为主,导致的肾水失藏,是肾之水气尚不亏,如果下元肾气匮乏的话,肝木一克就化燥,从阳化而不从阴化,这是两者的区别。
生姜这味药,辛散的作用比较狠,凡物极必反,辛散太过的话就有封固的作用。所以生姜又可以封固下元阳气,与生附子的作用相等,有点类似,所以有的病人下元风木盗泻,上焦盗汗,下焦二便失禁亡津失血,这病人不一定出现水肿,这是风木肆虐,主要看它的水气足与不足,水气也是津,能有这
么多水跟他肾脏所藏精气息息相关的。如果这个病人肾中精气本来不足的话,得病能够拖延的时间也
很短。
厥阴病,厥阴病错宗复杂,寒热错杂,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现少阳,厥阴病从乎中现,这是什么意思?厥阴病下寒上热,上焦少阳相火化现占据主流,就象我们讲的伤寒六经厥阴从中现,风火燥热,下寒就容易忽略,自从火神派的治疗措施广泛实施了以后,大家就是说只温下元,不管上焦风火燥热,厥阴风木下元温后相火之气自收,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肝经藏血足的话从阳化就少,从阳化少的话用温阳药就不容易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我们看为什么三阴病有时候现的是一派热象呢,风火燥热之象,它到底有没有寒呢?有寒,这个寒要不要去管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一点要考虑清楚。
伤寒论六经三阳三阴都是讲的是足经,为何不讲手经?少阴从乎表里,以太阴为例,足太阴脾经湿气,手太阴肺经燥气,一个阴土,一个阴金,这两个脏器禀气不同,为何从乎足经?就象两个人合伙作生意一样,谁的钱多谁就做董事长,谁就说了算,这点好理解吧。
足经占的面大,气盛,手经从现,当足经出现郁阻大不足大虚损的时候,手经就会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化现,胆经郁阻住了三焦就会化现出来。所以说三阴病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管不管下寒呢?仲景有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已经反本当从标治,厥阴相火盛大先平相火,否则盗泄不止,下元寒气更不得收啊,厥阴病在仲景之后黄元御之前大家都搞不清厥阴病是怎么化现的,这手经足经是怎么转化的,只有黄元御把这一点讲得非常透彻,没有一点疑意,大家可以把四圣心源好好看看。
厥阴主方是乌梅丸,这是立法,黄氏给了桂苓阿胶汤:桂枝芍药当归阿胶茯苓甘草下寒加姜附上热加黄芩黄连,就是少阳火逆,也可把加大白芍,中土脾气虚的话不可太加大白芍,白芍这药有破散的作用中土虚的话可能受不了。黄芩就不一样了,还有厚脾胃的作用。
所以现在的一些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大多属于厥阴病的范畴。
弦脉厥阴风木之象为六残贼脉之首,张顽石讲百分之七十多的病人都是弦脉,肝木盗泄之象。所以说厥阴病囊括大部分杂病,尤其是慢性病皆在于桂苓阿胶汤的加减化裁变化之中。
桂枝汤是典型厥阴病的方子,隶属于太阳中风,风气从何而来?厥阴风木之气。厥阴走表的话就可以用桂枝汤。看六经传递,厥阴为最里一层枢转,太阳为最表一层,这个两经表里之间连贯,这两经之气是有传化的,所以太阳神方用的是偏厥阴病的方子桂枝汤。
其实仲景六经给的是法,少阳病小柴胡汤典型病症少见,为什么我喜欢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呢?因为六经病你分无可分,你那边是少阳病,一遇寒了你这边就是厥阴,你这边是厥阴病上面就是化现少阳,表里之间是相连贯的。网诊的时候又不可能把脉,把病情搞得那么清楚,所以先以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斡旋中洲立于不败之地。半夏泻心也是少阳方,黄芩黄连泻的就是少阳火,三泻心汤都是这个原理。
今天遇见一病例,阳明病,通过这病例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治法。这个病人是手足汗出不止,天气热点还好点,天寒加重,天气更冷时就出冷汗,典型阳明中寒,问诊的话肯定大便干。伤寒阳明篇有这样的病例,这种病人不少啊,一般没得到很好的治疗,欲作固暇,阳明胃腑寒凝,这种病人要分一下,有的患者几天不大便,先干后溏,这是辩证法,但是有的病人他大便初硬后不溏。
唯一能辩证是否是中寒可以看脉象舌苔。一般是理中汤加减,理中汤要破散中焦淤结,可以加入破结的药物,一般在腹中主要加气分的药。治疗肿瘤要搞清楚气分血分,在血分和在气分用药是不一样的,这个欲作固暇我们就解释为在气分,气分结聚需要药的气雄烈,不是走味的是走气的,吴茱萸走气,莪术走气分的血分,还有附子生姜的用法得分清,中焦固暇破开了手足汗自止,有可能中年过了不出汗了,这可能是大问题,这是阳气不足了,出也出不来了,大家如果遇见这种病的话可以按我说的方法来治疗。
当然了还有素体化寒化热的倾向,考虑有没有风木盗泻的问题,中焦固暇长期在这里精血不能濡养经脉的话,经脉还有个燥急之象,这两天皮肤出汗,过几天又不出汗皮肤干燥,这个时候有可能又得用点归芍,温中的考虑着用,还有因寒而燥的,有因热而潮热的,这是阴阳同化不同的现象。




上一篇:黄连用于止泻?西医化中医药的悲哀
下一篇:转载:虚劳补药篇提纲、桂枝龙牡汤

35

主题

2920

积分

236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5Rank: 5

积分
2920
QQ
发表于 2015-9-27 0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24

积分

59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Rank: 3Rank: 3

积分
724
发表于 2015-9-28 09: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9:14 , Processed in 0.19247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