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先生(1893--1976)是二十世紀載入史冊的中國名人。他的功過毀譽自有定論。下面二事,可以看出作爲戰略家的毛澤東對疾病的豁達超然和大度情懷。
一 戰爭年代,毛澤東的一位高級部下因傷被迫留在後方休養。毛得知後,贈送對方八個字:“靜心養病 天塌不管”。
二 毛澤東給病中的友人寫信曰: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完全不著急,讓體內慢慢生長抵抗力和它作鬥爭,直至最後戰而勝之,這是對付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讓醫生處治,自己也無所用其著急,因爲急是急不好的。對于病,要有堅強的鬥爭意志,但不要著急。這是我對于病的態度。書之以供王觀瀾同志參考。
這封信不僅鼓舞了友人與疾病鬥爭的勇氣,後來也成了鼓勵人們戰勝病魔的座右銘,前些年各级醫院的顯著位置都能看到這封信。此信一言以蔽之,曰“靜心養病”。
養病:讓得病的身心得到調整和休養,恢複到正常的健康狀態。唯有靜心,方能達此目的。身靜則生陽,心靜則生慧,氣靜則生神,神靜則生精。靜心不僅能養病(治已病),靜心還能驅病(治未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剛易折,柔恒存,柔弱定能勝剛強。水性爲“柔”,卻可攻堅(滴水石穿)。故上善若水。靜性亦“柔”;心靜更是柔中之柔。靜心養病(以柔克剛),自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之事。
在這個世界上,要幹好任何一件事,都需多方籌劃、精心思考。種田如此、務工如此、寫字如此、繪畫如此、蓋房子如此、打仗更是如此 …… 若要籌劃精密、思考到位,心靜是首要必備條件,舍此則一事無成。伯牙的《高山》是心靜之音、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心靜之書、顧恺之的《洛神賦圖》是心靜之畫、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心靜之文,關雲長刮骨療傷更是靜心養病的千古美談。心靜方得傳世寶,靜心養病第一樁。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黑雲壓城。在武漢抗疫的方艙醫院衆聲嘈雜中,一位年輕患者安详地躺在病榻上,翻看著手中厚厚的大書,心無旁骛、神情專注。患者的悠然平靜和方艙醫院的特有喧鬧,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示了個人的修養和文明的力量。這就是靜心養病的典範。據說這位飽讀詩書“清流哥”是一位高學曆的留洋博士後!
倘若災難(疾病)降臨並成現實,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事實、承認事實,在特定時期內學會和災難(疾病)“和平共處”。此刻,唯有心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致亂了方寸、迷失方向。一個人的心靈靜淨無染,即使身處困厄的境界,也不會有過多的無謂煩憂;一個人的心靈若是不安、煩亂,即使身在山林深處,心也如同在繁雜鬧市,不得安甯。《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淨土,不在它方,更非遙遠,就是一顆幹幹淨淨的心,就是一顆平平靜靜的心。《心經》說得更明白: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什麽是靜心?慈悲心是靜心、菩提心是靜心、平等心是靜心、歡喜心是靜心、廣大心是靜心、寂靜心是靜心。 此心養氣,何氣不正;此心養身,何身不健;此心養病,何病不愈!
宋代文豪蘇轼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同理,腹有詩書心自靜。博士後的“清流哥”就是明證。
靜心養病,天人合一的體現;靜心養病,古老中醫的智慧;靜心養病,中醫療傷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