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84|回复: 12

[药证] 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2669

积分

63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胡必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9
QQ
发表于 2015-5-8 1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扑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
中医
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
不得已改延一
老中医
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
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例左小腿剧痛,时届冬令,《内经》又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明训,显系阳虚寒凝、不通则痛之证。
而首诊中医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
养阴
,缓急止痛,服2剂剧痛略减,说明辨证尚无大误。若能及时调整处方,专事温阳散寒,必能很快治愈。
遗憾的是更医后却改弦易辙,而按“伤筋”论治。虽则诸法兼施,综合治疗,终因药证不合,奏效甚微,致令迁延缠绵,值得引为鉴戒。
[老师]综合分析病史与治疗经过,我认为老中医诊断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是颇有见地的。然则挛痛如此剧烈,显然已经转化为痹证——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学生乙]老师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诊断颇有见地,可能是考虑到:①患者本有左足外踝数次扭伤史;②左小腿剧烈挛痛,乃陈旧性伤筋,卒感风寒所致;③服温阳养阴、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后无显效。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此外还考虑到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夏天大汗出之时亦用冷水冲淋,平时又极少生病,可能存在陈寒痼冷凝滞肢体络脉之隐患。
此与左腿足陈旧性伤筋皆为本病之潜在性病因,而风寒侵袭则为诱因;合而形成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人续貂云“留而不去,其气则实”,值得玩味。
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处方:
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1OOg,北细辛30g,熟附片1OOg,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②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惟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
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思辨解惑

[学生甲]既为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芍药甘草附子汤便非对证之方,为什么患者服后剧痛有所缓解呢?
[老师]全赖方中附片温阳散寒之力,而收暂时之微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证乃汗后阴阳两虚,故用本方扶阳益阴。
而用于阳虚阴盛之证,已非“毫厘之差”——因方中辛热之附子受酸寒之芍药的牵制,若继续用之,便很难进一步发挥温阳散寒的功效。
[学生乙]老师有鉴前医之失,转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消阴、祛寒通络,甚为对证。但名曰“取阳和汤之意”,其实只用了方中的麻黄、熟地2味药;且麻黄用量达50g之多,不虑其大汗亡阳吗?
[老师]《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药用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功擅温阳补肾、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赞曰“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
我早年治疗阴疽、痛痹、寒喘、阳虚腰腿痛等阴寒之证,便喜用本方。
因嫌使用原方剂量见效较慢,便逐渐加重方中麻黄至30g(原方仅用1.5g),疗效乃显著。后来阅历渐多,遂借鉴近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用本方时喜加附子之经验,而加熟附片,更加北细辛,即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奏效果然快捷。
近年来留心验证、筛选实用效方,而著意于精方简药,功专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黄与熟地2味(实为本方之主药)。
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证,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我临床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g,亦不会发汗,何来大汗亡阳之虑?值得重视者,大剂量麻黄经久煮之后,其发汗解表之功几乎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却分毫无损。
今人使用麻黄,多取其发汗解表之功,而忽视其通络活血之力。其实麻黄通络活血之卓效,《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该书谓麻黄“破症坚积聚”。
[学生丙]麻黄“破症坚积聚”一语,因很不好理解,所以五版《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惟独删除了这一句。
[老师]岂只今人不好理解,就连清代注释《本经》的3位名医(陈修园、张隐庵、叶天士)对这一句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如陈修园说,“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痖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既然如此,其他辛温发汗药何以不能像麻黄一样“破症坚积聚”呢?张隐庵说,“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土中,而痖坚积聚自破矣”。此释不着边际,玄之又玄,不足为训。
叶天士说,“痖坚积聚者,寒气凝结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散矣”(以上引文均见《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此说从麻黄苦温之性味而推论其活血散寒之功效,看似言之成理。然而苦入心,温散寒之药物甚多,是否均能破症坚积聚呢?
由此可见,麻黄是否真能破症坚积聚的问题,在理论上是难以回答的。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避免在理论上纠缠不清,而要发挥临床的优势,反复验证之,而判断其真伪。
[学生丙]细辛之用量,古代就有“细辛不过钱”之谚;五版《中药学》规定细辛常用量为1—3g。而本例竟用30g,万一偾事怎么办?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正义》谓细辛“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其功伟哉!
但该药为草本植物,又无毒性,若不论病情之轻重,一律仅用3g以下,何能发挥此等卓效?我用细辛入煎,少则3g,多则60g,从未出现过毒副作用。
而“细辛不过钱”之谚,自古迄今,不知糊弄了多少人,甚至一些名医亦未能识破迷团,如张锡纯便从之曰“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我想,此谚可能来源于《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此说才真正不可废,因为这是指将细辛轧细为末吞服,而不是水煎服。
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含有挥发油与非挥发油两种成分;经动物实验证实,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粉和黄樟脑油可使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呼吸、随意运动逐渐减弱,反抗消失
而死于呼吸麻痹。
但细辛经久煎之后,其挥发油几乎挥发殆尽,而非挥发油这一有效成分依然存在。故用大剂量细辛久煎,实际上是取其非挥发油的通络镇痛作用,何来偾事之忧呢?
[学生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治疗痛证,应当疏通气血,而大忌收涩之药。但老师治本例腿痛,其善后之方,竟是重用酸敛收涩的山萸肉泡酒饮服,真是闻所未闻!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逐寒湿痹”,《中药学》在附录该书山茱萸条文时,却删除了这一句。张锡纯最擅重用本品治疗心腹肢体疼痛。




上一篇:请教:关于筠姜
下一篇:胡柚与枳壳——医生不地道还是药不地道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5-5-8 1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当出自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我曾经去他的诊室,结果是:我遮到了他的光线,并且影响诊室空气不好,去诊室外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0

积分

20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0
发表于 2015-5-8 13: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介宾擅长用熟地,乃是他的可取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74

积分

350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74
发表于 2015-5-8 15: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六成 的帖子

六成:此文当出自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我曾经去他的诊室,结果是:我遮到了他的光线,诊室空气不好,去诊室外面。 (2015-05-08 12:25) 
未解何意,能否详细说说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5-5-8 15: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關鍵是地黄配麻黄,這一組合,很有味道。另外我想,地黄配細辛和地黄配附子,一樣也有味道。只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生地泡酒煮,活血化瘀力量比熟地似更强些。

我用麻黄的體會是,它是一個需要騎馬的將軍,并且由馬帶它去目的地發揮作用。麻黄湯中,桂枝是它的座騎,桂枝帶它走"營"路,再由血管壁垂直向外透發寒氣,此為治"寒傷營"之定法。而此案的座騎是地黄,地黄質重故走血分,一樣也是由血管壁垂直向外透發寒凝之氣。不同的是,桂枝走表、走上,比較側重表層,所以配麻黄能出汗。而麻黄配地黄則走下,走深層血路,能散瘀血、破堅聚,而不發汗,其用在裡而不在表故。此案,料病人身體深層有瘀血或堅聚。總之,麻黄是個非常神秘、令人傾心的藥。

另外一個教訓是: <神農本草經>的原文是不能隨便忽略放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22: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感谢楼主分享![s: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019

积分

999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19
发表于 2015-5-9 04: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案!深受启发!麻熟配,绝配!弃发表而留通络,即不入熟套思路,方能挽狂澜于即倒。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

积分

3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15-5-9 05: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楼主,此片段出自何书?还是您自家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7

积分

80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7
发表于 2015-5-9 0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前医的肩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786

积分

3318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国医馆主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6
QQ
发表于 2015-5-10 14: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  不发表,通络的功能何以实现?!
敬天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57

积分

95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万事德为先

Rank: 3Rank: 3

积分
557
发表于 2015-5-10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我当然相信,只是实际上有谁敢?!
自强不息,矢志不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0

积分

20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0
发表于 2015-5-10 16: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紫草根 的帖子

紫草根:“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我当然相信,只是实际上有谁敢?! (2015-05-10 15:59) 
这就是胡说八道,关键在于比例
动不动就大剂量,本身就不懂人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5-11 05: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熟地=1:15才会有楼主说的效果。我临床常用此比例治妇女子宫肌瘤获效。各位别只顾拍砖,建议最好都去临症使用验证一下!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22:53 , Processed in 0.0843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