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48|回复: 9

甲午年习医体会——(三)脉学摸索

[复制链接]

27

主题

0

积分

3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6 15: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没有老师指导,自学中医之路是曲折、艰难的,尤其脉学一道,没有老师的口传心授,要想学精学深,谈何容易。20098月自学中医,至20109月,一年间,对于脉象所花精力不多,也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只能根据书本描述,结合自己和熟人的脉象来感受,毫无准确可言。201010月至20137月,三年间跟随过两位老师抄方,有机会摸到几千例患者的脉象,对脉体的宏观把握比之前明晰一点,但究竟是否准确,自己也没有把握。老师没有时间说明,仅能偶尔听到只言片语——“他的脉涩涩的”、“脉有滑象”……
     这时似乎跨过了王叔和所说的“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门槛,但之后在临证时发现脉的难题是“指下可了,心中难明”,能大致摸出是何脉,但这些脉象提示了怎样的病机,当选用什么方药才对证?比如弦脉,可能为肝郁、可能为水饮、可能为痛症……评定的结果会从根本上影响处方的疗效,如果本为水饮却误判为肝郁,而使用疏肝之剂,则必然无效,其余类同。如果再加上右弦左不弦,或仅左关弦等微观区别,就会让脉象与病机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以致在开始行医的半年时间里,号脉与记录脉象仅成了一种意义不大的程序和摆设。自身浅陋的医学知识,加上相对短暂的诊病时间,怎能正确分析如同奥数般复杂的脉理,治疗则只能回到以症状对应条文的机械的辨‘症’论治,如
   例三
    张某,女,50岁(农历1963.2.12   
    初诊   2013.11.28
       夜不能寐,至天亮方能入睡,白天困倦,三年;双腿酸疼、掣痛,左手麻木,大腹、咽喉、手脚心发烫,肩凉,头晕凉;喜酸冷、嗜咸、恶甜食;大小便急迫,小便一昼夜十四五次。
    双目略红,舌淡红,表略干,有泡沫。
    右寸弦小,关细弱,尺沉细弱;
    左寸细弱,关沉小弱,尺伏细弱。
   
       根据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使用原方,一两10克计,2剂,无效。如今反思:除右寸外,其余五部为阴血亏虚之征;右寸弦小,可能与夜不能寐对应,病机则是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所致。处方用药应当滋肝补肾为主。
       20144月至今,在简陋诊所里,每隔五天一次的集市,赶集天开门,门可罗雀,精益求精的同仁们是‘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我是‘半日临证,四个半日读书’。有较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以及试方自治,不断失败,不断调整方向,对脉学的理解有少许进步,凭之用药,即使无效,也减少了如以往因辨证失误、不仅无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下是据脉用药而有效的两个案例:
   
    例四
    马某,女,7   
    初诊    2014.5.24
    家长代诉,近半年反应迟钝,学习下降,常现倦怠貌,在家老是不自觉往地上瘫坐;食纳可,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
    右脉急,寸小,关常,尺沉细
    左寸沉小急稍弦,关沉微,尺沉细弱迟。

    思路:尺脉侯阴血、肾精,双尺相对较弱,为阴不足,左关沉微,为肝血不足;右脉和双寸主阳气,右脉和左寸有急象,为肝肾不足,虚火浮越,气机不降所致(如果左尺无迟象,则急为常态,小孩脉象偏快)。选方肾气丸,100克,每次3克,每天两次,米汤和服。

    二诊    2014.6.4
    比之前精力变佳,很少往地上坐。
    右寸尺沉小,关常;左寸沉小,关沉小弱,尺伏细弱迟;除左尺外,余急。
    守方100
   
       10月下旬随访,精力变佳,反应灵敏,学习成绩上升,获老师表扬。

   例五
    付某,男,44岁(1970     
    初诊    2014.10.25
    半月前感冒,现咳嗽频繁,痰和浓涕多,色黄或白,服西药、打针、输液无效,晨起咽干。既往史:右头部曾受外伤;蹲久起立易头晕目眩,两年;有时抑郁不舒;半夜易醒,之后难入睡,每晚仅能入睡2~3小时,多年。
    舌红略暗,舌体略大,有浅裂纹。
    右寸沉小软,关小滑稍弦,尺热滑稍弦;
    左寸短小稍弦软,关中取凸,质韧,沉取有力,略涩,尺中取小弦软,沉取有力。(脉有寒热,有质韧的凸起,在齐向华先生的《辨证脉学》一书中学来;中取与沉取可以感受到不同脉象,取法《文魁脉学》)
   
      思路:右关尺滑,右尺热,提示下焦湿热,目前症状以咳嗽为主,治疗湿热引起的咳嗽,当选猪苓汤;左关脉中取凸、质韧,沉取有力,略涩,结合患者有时抑郁不舒,考虑肝郁,选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去甘草。
    处方:
        猪苓10    泽泻10    滑石10    阿胶10(烊化)  茯苓10  
              柴胡10   白芍10  炒枳实10               1
    半月后随访,其从未服用过中药,此方汤药难以入口,只服过两次,每次约100ml,剩余药液未服,咳嗽减轻80%,偶尔轻咳,渐愈。
    然而,不是每一次凭脉用药都有效,可能是因为对脉象的感受有误差(如紧脉、硬脉、弦脉、涩脉,现在的水平,尚不能彻底分清),则后续治疗必然无功;也可能是因为对脉象的分析错误,导致用药无效(如紧脉主寒证,或痛证,或食积,分析错误,用药必定无效),如:
   
    例六
    男,60
    初诊     2014.6.7
    患高血压8年,现160/110。头晕,腿乏力,少气,走快则喘,项部紧滞感。
    舌淡红略胖,边齿痕。
    右脉来急去迟,寸弦有力,关弦,尺滑略弦;
    左寸弦硬,关弦略紧,尺沉弦小略紧。
   
       当时思路:高血压伴项部紧滞,记得一些书中使用的是葛根汤,再加上左关尺有紧象,加强了使用葛根汤的依据。
     处方:
     葛根30(先煎)    麻黄10(先煎)   桂枝25    白芍15   
         生姜20     大枣30     炙甘草15      杏仁10            2

    二诊     6.11
    无效。补充:不能仰卧,否则气塞气急;小便7~8/天。
    舌淡红略胖,中部裂纹。
    右脉结促,寸略弦,关沉弦小软,尺沉小软;
    左脉急,寸关弦略硬,尺沉弦微。
   
       思路:初诊无效,缺乏对脉象深入分析的能力,二诊时乱了方寸,只能根据双腿乏力,小便次数偏多,及双尺相对不足,使用肾气丸作汤,3剂。未再诊,必是无效。
现在反思:初诊时左关弦略紧,二诊时左关弦略硬,为何用药以后紧脉反变成了硬脉?于理不通,可能初诊时的紧脉是硬脉之误判,记录脉象时模棱两可,导致后续失误。之后在《王光宇脉诊带教录》一书第25页中了解到:……脉如按在硬变的塑料管上,隐隐挺指……浊脉与硬脉同时出现……多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目前个人对此二脉的感受是:紧脉状如转索,有左右弹之象;硬脉如塑料硬管,张力较大,而无左右弹之象。分清此二脉,便于更准确分析病情,如该例硬脉在左寸关(也许还兼有涩脉,只是当时没感受到),可能提示血管硬化、(心脏、项部)血脉痹阻——不能仰卧,否则气塞气急;项部紧滞。如果当时选用活血化瘀之品,可能会有效;而误将硬脉认作紧脉,使用辛温散寒之品,则无效,甚至产生副作用——虽然患者没有明显感受,但是从二诊脉象(双尺变弱,左脉变急,右脉变结促)和舌象(中有裂纹)的变化看得出,已有伤阴之虞。
    此案说明:对脉象的感受有误差,则后续治疗必然无功。

    例七
    马某,男,25岁(公历1989.10   
    初诊   2014.9.21
    咳嗽、咽痛,一周,咳甚时伴心慌,输液四次无效。
    舌淡红,苔微黄,表水滑。
    右寸弦略大,关弦大,尺弦略沉;
    左寸小弦,关弦,尺略弦沉。
    (‘锐’为个人对一种脉象的感受,其状为由末端向顶端逐渐变小,如铅笔尖。)
    当时思路:右寸关大,阳气偏盛;六脉皆弦,可能为肝胆气机不畅,结合前者,判断为肝胆气盛而壅滞;舌表水滑,内有水饮;双尺偏沉,为机体抵抗外邪不让其深入。治法当去邪为主,扶正为次,方选小柴胡加减:
    柴胡40    黄芩15     半夏12     大枣15     干姜10      五味子10     茯苓15          1

    二诊    2014.9.29
    无效。后易他医诊治,用百合、贝母等药,西药、输液亦无效。咳嗽在晨起和晚上加重,咳甚时有少量黄痰,细问得知以往常饮冷水。
    中后部苔黄略暗,下眼睑略乌
    右脉略急,时代,寸弦濡,关弦濡略大,尺沉弦略紧;
    左寸弦锐,关尺同右脉。
     (我对‘濡’脉的感受跟古人不同,不是浮细而软,是如棉在水中,脉位可浮可沉,脉体可大可小。)
    思路:常饮冷水,可能导致体内潴留水饮,下眼睑乌,也可能是水饮的征象,推测为外寒内饮;双尺见紧象,寒入下焦,但是中后部苔黄,似乎矛盾。犹豫再三,舍症从脉,选用小青龙去麻黄加炮附子:
    桂枝15    白芍15    细辛15   干姜15   五味子15   
       半夏12    炙甘草15    炮附子5               1剂
    药后咳减一半,未继续治疗。
    现在分析:初诊无效,是将弦脉误断为肝胆气郁之脉,根据二诊结果,此案中弦脉当为水饮之脉。初诊、二诊对左右脉进行比较,整体右脉强于左脉,说明此人阳气偏盛;左寸侯心,为阴中之阳,左寸相对不足,咳甚时伴心慌,可能是心之阳气为寒饮所困,所以选用小青龙加减有一定效果,但未治愈,可能是因为寒气已有化热倾向,中后部苔黄略暗已有提示,(寒气伤人后,是否能化热,要看患者体质,体质偏热者有化热倾向,体质偏寒者则不大可能化热——个人推测,未必正确),所以如果二诊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效果是否会更好?待各位同仁指导。

   例八
    曾某,男,60岁(农历1954.3
    初诊     2014.12.12
    左肩胛不明原因疼痛半月,后半夜加重,打针、服药酒无效;睡觉时有掀被子的习惯;每日饮酒3~4两。
    舌红,苔细密
    右寸弦略短,关弦略软,尺弦滑长;
    左寸弦涩,关弦濡有力略浮,尺弦略浮紧长。
    双寸偏朝桡侧(尺侧、桡侧分侯人体前侧、后侧病变,学自许跃远先生《大医脉神》一书)。

    当时思路:每天饮酒,右尺弦滑长,下焦湿热蕴结;左寸弦涩,双寸偏朝桡侧,对应左肩胛,为瘀血;左关尺略浮,左尺略紧,为风寒在表。故内清湿热、活血化瘀,外散风寒,拟方如下:
      泽泻12    茯苓12    生大黄3    桃仁3    桔梗3     丹皮12    白芍15  
      北沙参15    葛根10     桂枝3    细辛3    炙甘草6                2
      12.29随访,无效,也无不良反应,未复诊。
    如今反思:提示病机的脉象关键点应该在双寸,双寸偏朝桡侧,对应背部,右寸弦略短,当为上焦气机痹阻;左寸弦涩,气机闭郁,血流不畅,故弦涩。左关尺略浮,左尺略紧,为风寒;双尺长,上焦不通畅,气机下沉;右尺滑,为每日饮酒致素体湿热。结合睡觉时有掀被子的习惯,应考虑《金匮要略》中的血痹一证而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生姜、桂枝温散风寒,大枣、白芍和血通痹,黄芪助在表的阳气以驱邪),诊病时此方在脑海里转了一圈,但由于原文脉象为“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与此案不符,故未选用。
    这两个案例说明:对脉象的分析错误,会导致用药无效
    目前凭脉用药的有效率还达不到30%,对脉象的认识,仍有很多未知待余深入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李小荣 + 10 坦诚交流,赞一!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体会伤寒论思想----先解表后顾里的先后
下一篇:【童话《伤寒论》】
悟道中医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5-3-6 1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病案男60岁:边有齿印,关弦略紧,舌微胖。肝木乘脾之像。小便多,尺沉弦小略紧多半(腰背酸胀而板硬)右脉来急去迟,寸弦有力(有无气管炎等毛病)这个案例虚像以显,脉不浮别用葛根汤,葛根30克,麻黄10克太散了,而且无扶脾之剂。这个病人如果是我会用木瓜30克,焦山楂30克,吐丝子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葛根10克,熟地3克,萸肉3克,山药10克,米仁40克。用方大至药量如上。此例不可过散,抑肝扶脾(但白芍量要小,我一般对脾虚者改白芍为木瓜)补肾必用但量要小(脾虚之故)如果支气管等呼吸系毛病,祛痰很有必要(气管和颈椎相临)。例一女50岁:恶甜食明显不是血虚,而是脾虚湿困。此脉细为血瘀之脉,此例当以健脾化湿安神,少佐活血之剂(量大伤脾)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术大量(如果是厚腻之苔,用苍术最妙)桂枝,赤芍少量可加石菖蒲,首乌藤。如果胃好加远志,合欢更好。先分析两例供参考。有时间再慢慢一一分析。看到这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麻黄10克,发散很猛了,这样要遇到体太虚的可能会出事的,而且药量对于脾虚者不可过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22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6 20: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生姜干姜 的帖子

生姜干姜:第三个病案男60岁:边有齿印,关弦略紧,舌微胖。肝木乘脾之像。小便多,尺沉弦小略紧多半(腰背酸胀而板硬)右脉来急去迟,寸弦有力(有无气管炎等毛病)这个案例虚像以显,脉不浮别用葛 .. (2015-03-06 18:20) 
精彩!期待老师有时间再评评别的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5-3-6 22: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楼主这样才是学者应有的态度!比起有些专写成功案例的医者要强许多,相信楼主的验案也不少,如果摆出来恐怕也能写成一本书,验案要写,败案更要写,写出来才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共同提高,不过我认为写败案时脉像必须写仔细。此外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书本中的验案往往忽略了很多细节,所以看书中的验案要多打个问号的,其实要把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例的诊疗思路全写出来很累的,所以好的病例不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89

积分

216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9
QQ
发表于 2015-3-7 09: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主经历相似  我也在乡镇行医
经方治大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0

积分

3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生姜干姜 的帖子

生姜干姜:第三个病案男60岁:边有齿印,关弦略紧,舌微胖。肝木乘脾之像。小便多,尺沉弦小略紧多半(腰背酸胀而板硬)右脉来急去迟,寸弦有力(有无气管炎等毛病)这个案例虚像以显,脉不浮别用葛 .. (2015-03-06 18:20) 
       十分感谢干姜老师详细指导!
    例六,左寸关弦硬,是否考虑血管硬化,使用活血通络之剂?
    统计过自己使用药物的总量,目前为止,用量最多的是白芍,治疗妇科疾患,如胶姜汤、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都有大量使用,其它如桂枝汤、真武汤也常用。但是我也有同样的疑惑——“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另,《本经》云:白芍,味苦平。多数苦味药都有伤脾的副作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对于脾虚而又需要使用白芍的患者,可以使用何种药物代替?感谢老师提供的木瓜,以后学着使用。
    例三,患者双目略红,是否为肝阴血不足、肝阳上越所致?喜酸冷可证。两个疑问:(1)脾虚湿困是否会引起目红?  (2)脉细一般提示阴血亏虚或阳气太弱,不伴涩象,不像血瘀?
    以后对麻黄的使用一定会小心谨慎,感谢提醒。
悟道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0

积分

37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生姜干姜 的帖子

生姜干姜:像楼主这样才是学者应有的态度!比起有些专写成功案例的医者要强许多,相信楼主的验案也不少,如果摆出来恐怕也能写成一本书,验案要写,败案更要写,写出来才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共同提高 .. (2015-03-06 22:25) 
多谢老师鼓励,还望以后多多指导。在论坛里看过很多篇您发表的文章,学到不少宝贵的知识,向您看齐!
悟道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0

积分

22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7 14: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六恐怕受不了活血之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5-3-7 18: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的贴子:血管硬化使用活血之剂此为西医思维,用在中医上对于体实而脾胃健者,这么用也可以,但第三个病例60岁男这例拟乎用活血药要伤脾还要耗气。所以我认为不合适,西医思路用于体实者可以套用比如:一个体健又胃好的骨关节痛者(排除痛风等)属伤科毛病的,不用辨证直接用活血化瘀止痛的药效果也很好,但对于体弱者就不能这么办严格按辦证论治进行,虽然有头晕者西医用活血的办法能有效,但中医不能一见头晕,血管硬化等就用活血,因为活血药实际证明有伤胃,耗气之弊。而且中医贵在能调体有远期疗效,这点也比西医优势。第一个病案:双目略红脾虚会不会引起?一般不会。但我看这例以脾虚湿困为主要病机。脉细有时也是血瘀的,如果血虚当喜食甜。到底信脉还是信问诊?还得察颜观色!以我看本例第一感觉是颈椎毛病引起的不寐。虚烦不得眠未必酸枣仁汤主之,金匮里面省略了很多东西。脾虚如有热的半夏泻心汤等即可用,脾虚无热的那么六君子汤,参茯白术散等方子多了去了。这例如我看多半还会加上蒺藜等平肝阳之品。我行医之初风格,经历和楼主相似。中医之路很曲折,现在自觉还算步入正道了。用药后不敢保证个个药到病除,但各种反应大多在意料之中,看病时己经能估计到有多少疗效了。比如来一个脾虚湿困又有热的,用半夏泻心汤可能有黄芩在会引起下利,有干姜半夏在可能会引起口干,咽痛。有时先用参芩白术散等加蒲公英,先健脾再说,如要上火下次再议,至少比半夏泻心汤好把握。加蒲公英也是预防上火的,不过力量不大。如果说半夏泻心汤加生地呵呵那完全是一堆费药。加了生地,半夏泻心汤就运转不了湿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积分

4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7 19: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生姜干姜 的帖子

生姜干姜:回楼主的贴子:血管硬化使用活血之剂此为西医思维,用在中医上对于体实而脾胃健者,这么用也可以,但第三个病例60岁男这例拟乎用活血药要伤脾还要耗气。所以我认为不合适,西医思路用于体 .. (2015-03-07 18:11) 
高手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5:49 , Processed in 0.08097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