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43.五行中南北东西的图式,南北东西代表的是上下左右吗?五行的内涵特性从哪里确定?
答:五行之东西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看似是个“二维”平面,实际在一个空间之中,以东西为水平面,必然还有一端,即“前后”面,所谓“面南朝北”或者“面北朝南”(而坐南朝北是圣人垂象,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正位”),在这个方向坐标中,上下因为代表着“天地”,故定为“上南下北”,刚好和前后的“南北”构成一个平面,垂直于水平面,在平面图式中,两条线是重合的,并且均命名为“南北”。如同我们熟知的“太极图”,阴阳岂就是一个二维的、静态的阴阳鱼摆放在一起?我们应该意识到那至少是一个“四维”的、动态的时空表达。回过头看这个“后天五行”的模型,一个人面对观察者站立,上为头、为天,为南;下为足、为地,为北;背为阳为南,前为阴为北,左东,右西这是基本空间方位。“左肝右肺”就是从此坐标而来,对医者而言就是如此,并不是什么气化、解剖的问题,因为这是基本的结构概念,不能改易的。对象处于整个环境之中,其坐标就得与环境相匹配,实际上东西南北从观察者而言与我们现在的方位并无差别(否则与山川地理就不契合),只是现在的方位坐标是独立于自然而存在的,所以就像之前所言,中国的观察者是“启示者”,存身于自然之内;西方的观察者是孤立的、对立的、单纯的“观察者”,是站在自然以外的。这又涉及一个坐标的设定问题,面对有限的、时空内的对象,以对象为坐标;面对无限的、自身时空以外的对象则以“我”为坐标,比如“天圆地方”的坐标,不是科学与否的问题,而是观察者以自身为坐标对对象的观测,就个体来说当然是“天圆地方”了(所以其观察结果是便于使用的),西方观察家是以超越于自然的、“神”的角度来构建世界模型的,当然要以超越于自然以外的“超越性”为坐标(同时,这个坐标本身就具有神性,所以自然具有中心的地位,也就无法明确自然物的自然位置并利用自然关系、自然力)。
其次,木火金水附着于东南西北就揭示了四季的存在,时间的存在,过去将来的存在(其中木火金水又是阴阳不同时段变化的象征符号),中土作为大地的代表居于中,代表着支撑此时空的存在和实存的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即代表中央空间,也代表了时间规则的具体存在环境,和空间的关联所在(所以说木火土金水是生成意义,木火金水加中土是时空意义)。这就为“三维”的空间又提供了一个“维度”,所以说它是个“四维”模型,并且至少是四个模型的复合重叠(空间、时间、阴阳、五行),古人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模型就是理解并运用这个理念的“工具”。每个方位上的生物均会具有一定的“方性”,比如昆明的北边就比南边要冷,钓鱼的东边就比西边鱼多……当然,其间还会有阴阳极性及反性等,但是,全国区域内的东南西北都可以以性质归类,所以说“方以类聚”。而生物的个性之异于共性处,在于时间洪流中体现的“衍化”和“互动”,经过相当时间的筛选,存留下来的物种能够形成“种群”并各具特性,各各相应于其环境,其物种分类的的依据其实质就是“时间”的力量,所以谓之“物以群分”。
故而,单一个“东”,所代表的意义就非常多,凡是在它所确定的坐标范围之内的时间空间、物候物种、源流衍变的各种可能、各种意义都可以推知,并以结果为新的中心进一步“修正”。风四季均有,何以当春、东之征?首先,风就不是单纯的指一个气象表现。气压高低不均匀形成风(中医称之为“气脉不匀”《本事方》),但这只是风之“标”,是一个结果,一种表象(征)。风(風)是交配繁衍(刘力红先生卓见),是能量聚集和启动,是信息传递,由春始至冬止。春风、东方是时空能量信息的启动、开始的表征“位相”;風、木是动物和植物能量集中、启动,信息传递的表现(实际上木和风也是两套系统的合并)。也就只有把风、木、春等放到自然界中,并用五行模型来考察才有可能看出其间的共性,否则风是风,木是木,春是春,哪里会有什么相干?更不用说风木还承载着自上一个周期的积累乃至下一个阶段的衍变的过程中蕴含的内容了。至于说“肝”,当然指的是身体中体现以上意义的功能以及实现这种功能的载体了,岂是“肝脏”之所谓也?
再看“火”。夏、暑、南,没的说,依然体现一个能量的发散、转化状态,各种基本物质激烈运动、碰撞,释放大量能量,所以南方物种丰富,转化繁衍之功,能量发散之力也。夏、暑其征,当不当时,至或未至皆以之判定,未必然也。“心”当然也是体现这一能量运动方式的抽象符号指代了。
再次是“金”,对应于“木”,其秋、燥、西体现的是能量的收敛,分流,定序(其时间性早已蕴含在地-日系统不可改变的运动关系之中。而月-地关系是另一种特殊的关系,仅体现在对液体以及其为载体的物质量变的影响中),基本物质运动呈均态,能量的供应“阀门”逐渐关闭,能量转化体形成(如果实、种子和精之类,甚至矿物质结晶的形成想必一样受影响)并脱离“母体”(人可以贮存其它自然物的精华,自然物包括人在内也可以贮存自身精华,向外向内各自“分流”),这个过程西方首先开始,秋季集中表现,而万物运动偏向于贮存,水液的运动一样减少,故而燥甚(喿本身即是树木上生出许多东西,意为出现许多东西,加火旁意为出现的东西会没有水分。水分已绝供应,不就所生,欲反于根,故干。在人则平燥润之应节气、寒燥蒸腾阳气、热燥除外热解郁结)。这种能量运动每天都在进行,就好像每天都有出入账,而一年再进行一次总结账目一样。一年下来,这种运动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不同层次、程度上累加、归流,总其内涵而成,和“牛顿力学”,“热力学定律”等发现实在难分轩轾,如果能在微观领域也可以得到验证,那么它就是最早的“统一场”模型了。
再说“水”,冬、寒、北乃藏蓄之象,藏非贮存之谓,而是“不用之用”,相对于“藏所”而言是“外虚内实”(火是“外实内虚”),能量相对运动很慢,震动、撞击等变化减少,能量释放减少,故以冬、寒象之(冬寒之闭,万物之凝,万物之生继之,我以为这种超过一般的冬季的“大冬”最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第四纪大冰期时段征象,冰川活动结束,物种活动恢复,四象方开始衍变,现代气候大概形成,当然这是生成意义了。1.65~2万年左右,伏羲?),而北方在时空中更多的体现这一特点,故亦归之。
而“土”实际上是能量在火之力转化形态的基础上,不断组合化生物质(可以借一些物理学认识加以发散思维或者想象:基础粒子震动,以不同的频率形成相对固定的粒子-火,这些基本粒子又组合成各种基础物质-土,物质衰败至原子分裂,释放出能量,产生废物-金,能量守恒?,转移到“暗物质”?、“虚粒子”?-水,通过物之间的不对称性产生力,由力的不均衡产生聚散,产生能量-木,能量的冲突产生波动,弹一曲弦歌以生出基本粒子-火。这也是循环的意义,至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现在的所知难以比附。而五行只是与之类似,实际上也并非尽是“实体论”),所以“土生万物”是对此特性的表述(五季对应于生成论,四季对应于后天时空论)。湿(濕)即太阳使水液蒸腾之象,湿是微生物繁衍的最好环境,它也代表着阴阳均具的条件,那就是“三生万物”。中,不但是地理的中央,极性不显,同时也是时间和变化的中间阶段,是中介,是桥梁,不是中的实体而是中的“所能”。
这五者在结构确定的环境中,在已经生成的条件下是同时进行的,互相之间此起彼伏,你进我出,你聚我散,但它当然的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不会有那么的协调,那么的连贯,所以就会出现当至而不至,至而太过,不当至而至,诸太过不及的出现,不单单是时间上的问题,也是功能问题(用功能、能量等词语实在是因为找不到现在的表达里面什么可以更加契合,只是做一个启导罢),其间有自身的太过不及,有中间过程的阻碍,有全体应激时的复合,有时空的错位,有来源的问题,有去路的障碍等等,形成决策时之诸种“用法”,又必须具体而论。 |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四十二问试答下一篇:中医百问第四十四问试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