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053|回复: 20

[原创]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入门书

[复制链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29 0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篇跟通俗中医理论笔记是一样的内容,但是经过整理,以更清晰的逻辑方式讲述,看过那篇的就不用再看了,抛砖引玉,希望前辈师兄友指导!
为什么写这篇,一方面为外行者写,很多外行者看中医书看不懂,一来就什么阴阳五行卫气营血六经八纲之类,概念模糊,容易反感误会中医是玄学,加入反中医的行列,另一方面为中医专业学生写,很多学中医专业的如果只凭课本课堂所学,往往学了几年未学到中医诊疗技术,甚至连看医案看药方都看不懂,临病之际茫然无措,希望这讲义能起到一点帮助作用。



  这里讲的中医,一般指以中药治疗疾病的一套技术,也可以说是中医内科学,但是广义的中医内科学其实是包括除了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之外的全部科的。中医的精华是什么,就是辨证论治,一般上指的是从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开始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此前不成系统的偏方,只能说属于中医大范畴,但是不符合严格的辨证论治范畴。辨证论治大概上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体系,近代中医也有所谓伤寒派和温病派的两大派系划分,但其实古代中医还有好几大派系的,但时日久远影响较小。近年又冒出个火神派,传的很火,大家听过否?

  OK,前面这几句枯燥无味的话也够多的了,现在提出中医的核心公式: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体质+病机+症状,

  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

  这三个公式就概括了中医的精华了(当然不是全部)。


  体质是指什么?具体而言,体质可以细分为很多类,但是总而言之,病者的体质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即偏阳或偏阴,或者说偏实与偏虚,这阴阳虚实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指气血偏盛的状态!

  气偏盛而血较亏,为阳,为实。血偏盛而气较亏,为阴,为虚。你看阴阳虚实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吧^_^

  血指的是津液,包括汗水,血液,胃液等等水分。气,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医界目前而言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上指的是机体的活力,或者你可以暂且理解成津液中的热力。

  因此辨证首先需要得到个结论,气偏盛的体质,或者血偏盛的体质。

  这结论怎么来的呢?大家看过中医吧,中医一上来干什么?对了,看舌头,把脉。这脉与舌的功夫,首先就是判断体质,当然,功夫深的中医,看舌和把脉还能进一步进行辨证的其余部分,辨病机和症状。我们这里是初级中医学,只讲初步的。看舌,如果舌色偏淡白,舌体偏胖大,则是血偏盛,如果舌色偏赤,舌体偏瘦,则是气偏盛。

  气血不平衡怎么办?那就需要调节平衡,一般来说是用加法,气盛则补充血,血盛则补充气,所以说调补,就这么简单。一般来说,不会运用气盛消气血盛放血的减法。

  具体怎么样调补呢?从一个最基本的药方开始,暂时称为第一方。

  党参,当归,甘草。

  党参是补气药,当归是补血药,甘草是调和诸药性并且助于肠胃吸收的功能,几乎所有的药方都会配备甘草,中医里称之为国老(想想人际关系的和事老,你可以理解为药际关系的和事老)。

  为什么是党参,不是人参呢?人参比较贵嘛!这是一方面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人参大补元气,实际中大多数病者不需要这么强的药效!

  党参和当归,正是比较纯正平和适宜使用的补气补血药,其他补气或补血的药,大多数或偏强或偏弱,或副作用较大,不是那么容易使用。甘草作为和事老必不可少。

  第一方就是:党参15,当归10,甘草6。



  这个简单的第一方,就蕴涵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也就是药方中补气和补血的分量基本相等的,加了甘草是便于药效调和便于人体吸收的。

  大家从公式可以看到,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因此这个第一方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可说是用于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

  等等,这里还有个问题,这个第一方,是阴阳平衡的,但是病者往往是不平衡的呀!所以,第一方在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加减补气和补血的药量比例的。如何加减呢?可想而知,如果气偏盛,则加补血药的量,如果血偏盛,则加补气药的量。具体来说,就是一般气虚的病者,党参可以加到20g,一般血虚的病者,当归可以加到15g,甘草比例不变。当然,严重气虚或血虚还可以加量,以及增加补气和补血药的品种,比如需要大补元气的话增加人参。


  再讲讲症状。症状,其实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外部表现出来或自己感觉到的不正常或不舒服的现象,比如咳嗽,比如头痛,比如怕冷,比如便秘,比如失眠等等。中医以前叫证,证状和症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大部分交集的,所以暂且用较通行的症状。

  接着讲病机。


  病机是什么呢?中医的病机是指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了规律才谈的上治疗。如何把握疾病的规律呢?这里开始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代表(中医学意义上)机体的组成部分。中医专业名词叫藏象,一般称呼为五脏,这里注意中医的五脏与现代西医科学中的五脏概念不一样,中医的五脏包括西医的五脏,但还包括其他一些组织和机能,因为中医认为这些部分都是紧密联系随时联动的,共同完成某些功能的。

  金代表肺,包括肺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鼻。
  水代表肾,包括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耳。
  木代表肝,包括肝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目。
  火代表心,包括心脏和脑部,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心主血,小肠为腑,开窍于舌。
  土代表脾,包括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口。

  古代五行理论有一些这样的内容: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他同理。知道这点在初级中医学就够了。
  为什么这就够了呢?中医治病的重大法则是结合藏象学说来表述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这里举例来说吧。比如慢性鼻炎的病者来看中医,病者会说主要是鼻子不舒服,医院检查是慢性鼻炎,那中医师说OK,先把脉和看舌,然后对病者的体质有个初步了解(气血偏盛的状态)。然后呢,中医师运用五行藏象学说,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一般上)慢性鼻炎的病因在肺,肺功能较差,这就是把握到病机了。


  这么简单?你们看了是否觉得不懂中医也知道啊!鼻子和肺都属于呼吸系统嘛!我不学中医也能从鼻联想到肺。

  等等,中医这套理论的先进之处,从鼻子不舒服的症状,到肺功能差的病机,然后会产生一个思维的跃进,那就是借助五行学说,自动推理出治疗法则: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土属脾。所以自动推理出肺功能差需要补脾的治疗法则。

  你看,如果你(在不懂中医的前提下)即使能猜到肺功能差,你最多猜到需要补肺,多吃点猪肺!


  刚才举这个例子就已经把病机,症状,还有基本论治方法都说了。

  现在再补充完善一下论治的内容。

  调补五脏,就是刚才说的,如果某脏虚,则补其母,如果某脏实,则泻其子。
  调补气血,就是针对前面说的体质,如果气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血,如果血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气,以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注意了,这里的补血,不是用广告常见的某某补铁口服液之类的补。而是用到中药里的补血药,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当归。同样,最广为人知的补气药应该是人参。
  治疗症状,就是用到中药里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有效果的药材,比如,苍耳子和辛夷之类对于鼻炎比较有明显效果。综合配方里就会酌情添加这些中药材。


  以前面的例子总结一下,比如诊治气虚体质的慢性鼻炎病者(病仅在此,无其他疾病症状者),一般上开方可为:党参20当归10甘草6+黄芪10陈皮5+辛夷5苍耳子5。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知识,黄芪和陈皮是补脾药。当然实际开方的话,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已,药量药味加减,这也是辨证论治的一部分。

  你以此方对照一下公式,辨证=辨体质+辨病机+辨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是否都用上了?以党参当归甘草为药的第一方用以调补气血,也就是体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调节五脏的虚实平衡,例中以黄芪陈皮补脾,也就是解决内在的病机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治本,而辛夷苍耳子是治标的,解决外部的症状问题。


  这里稍为讲讲治本的问题,前面讲到针对症状是治标,从病机出发调补五脏是治本,认真的读者就会想到,那调补气血属于治标还是治本呢?治本+治标,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否治病?

  首先想想,气血的不平衡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五脏的协调作用出现问题才出现气血的不平衡,因此,这样看来调补五脏的确是治本,慢慢的调补五脏,加以治疗症状的药物,也能治病,但调补气血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病需要强化气血的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因为很多病是越快治疗越容易好的,慢慢治疗的话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机体康复的速度比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而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和免疫力的功能,必然要求气血的迅速运行,所以,这样看来调补气血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中医里药物配方有个君臣佐使的说法,认真说来很复杂,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资料看看,可以暂且这样简单的理解,前面讲的调补气血,就是君药,调补五脏,就是臣药,治疗症状,就是佐使之药。


  稍为回顾一下前面讲的,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都讲到了,很多开始学中医的,就是阴阳五行这关都无法过啊,太抽象,不知所云,太玄,不靠谱,种种感觉。其实,你看到这里,你也能简单明了的说出什么是阴阳五行了吧!

  其实,中医里有个八纲的说法,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讲的是一套辨证的方法。阴阳虚实你都了解了,表里呢,其实就是一套简单的层次划分法,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

  你会发现,八纲的辨证法其实有点简单,因为你刚才学过了五行理论。八纲辨证对于疾病和抗病力的描述是比较朴素直观的一种方法,貌似哪里不对,对了,很关键一点是缺少了整体观念!

  八纲辨证告诉了你哪里不舒服,哪类性质的不舒服,以及这个人的体质如何,但是不告诉你病机何在,如何扭转病机重新达到平衡,对于病机的治疗最多只告诉你冷了用热药,热了用凉药,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的科学和你的直觉都知道,人体是复杂的,人体的机能是整体的,比如肝炎病者往往眼睛现黄疸,这样的现象你是有察觉的!所以,在中医理论里五行理论的概念,比之最初的阴阳二分法这样的辨证水平,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正是引入五行概念,才建立了人体五大机能联动协调作用的观念模型。正是有了五行概念,中医才进入了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阶段。如果在五行之前的中医,单从寒热表里的水平来辨证论治,是不够准确到位的。

  举例来说,西医里,对于慢性鼻炎,能够怎么治疗呢?效果怎么样呢?西医无论如何都导向不出通过增强脾的作用而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案。而慢性鼻炎在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而中医通过适当的补脾论治,效果是比较不错的。

  因此五行概念在中医里,不是像某些说法说的中医导入五行就误入歧途,将朴素的辨证论治(从阴阳二分法到八纲)变成了玄学。

  五行将人体机能划分为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协调作用循环联动,其作用过程的不平衡将通过气血的偏盛表现出来,具体的哪部分功能较差也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这五大部分就像春秋五霸,此起彼伏,一有势力的不平衡立马出现战斗局面。

  以前火神派盛行的时候,很多学火神派方法但未学精通的,多数是掌握了火神派阳虚阴虚的辨证,但是只判断了这点就用补阳(滋阴)的大剂方药,大方向对路,效果却不见得都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辨证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在调补体质,虽然体质辨证无误,但是对于病机问题(五脏)不去扭转,还未到解决问题的程度的。


  阴阳五行讲了,八纲也讲了,再稍为讲点六经吧。

  所谓六经辨证,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引申出来的,当然,张仲景的原本书中并未提到疾病诊疗的六经辨证方法,他只是将伤寒(一种烈性传染病)按症状分为六类而已,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其实用前面的观点来看,气偏盛的话则易热,如热于表(腠理),是一类情形,伤寒论有种说法叫做太阳病,但是只能说是接近于,不能简单认为气盛热于表就是等于太阳病。气偏盛,如热于里(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阳明病。血偏盛则易寒,如寒于腠理,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阴病。血偏盛,如寒于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太阴病。而血偏胜向气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厥阴病。气偏胜向血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阳病。

  这样看,伤寒论也是挺容易理解的吧。等等,你这初学者这样认为对吗?其实伤寒论是中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本科生一般只学习经过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等,伤寒论是泛泛而学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正式研究攻读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噢,或者本科毕业从医以后自己慢慢研究的。前面也讲到了接近这个词,就是说这样气血偏盛的观点来理解伤寒论(的分类法),也是一种假说而已,实际中,一两千年来,伤寒论里面的道理迄今都未定论。所以说,伤寒论是研究生的专业,中医里的高级课程嘛。这也能看到,中医的发展其实起点是很高的,一两千年前就写出了伤寒论这样的(对于治病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古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你之前未了解过中医或者对中医的了解只限于李时珍最牛的话,伤寒论的地位你是不了解的,怎么说呢?伤寒论可说是中医的圣经吧,或者说是交响乐曲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吧,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医师,说他精通伤寒论或者医术可比张仲景,大多数情况下他会认为这是极高的赞誉。


  从感冒的症状说起。普通感冒初期一般来说,皮肤怕冷,鼻塞嚏涕,这些是典型症状,严重一点的会头痛脖子痛等等。想想前面说的五行概念,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怕冷鼻塞都说明了肺气受伤。症状,病机,都找到了,再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那么就很容易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感冒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15当归8甘草6+黄芪10+防风10紫苏6。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10+防风10荆芥6。

  这里给出的是参考方,实际情况中是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异,体重90斤和体重150斤的肯定药量不一样,刚刚感冒和感冒日久的肯定不一样,经中西医治疗而未愈的病情也不一样。给出点加减法的例子,感冒出汗多而体虚的,可加阿胶5,感冒引起头身痛严重的,可加川芎5。如此等等。

  对于常见病的举例,再讲讲腹泻和便秘吧。


  补充点基础知识,便秘一般是大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大肠过度吸收了粪便中的水分而造成大便干结,这是症状。现在大家想想,大肠属于什么?对了,大肠是肺之腑,所以问题在于肺,那便秘是大肠的功能欠还是过呢?大肠过度吸收水分,说明这是功能的过度。这是病机了。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辨证功夫就做足了。那论治呢?

  病机在于大肠的功能过度,即肺之实证,肺属金,金生水,水属于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肾脏,这类药物诸如核桃熟地首乌。治标的药物比如白扁豆火麻仁大黄等,视症状轻重程度而用。一般来说,便秘属于血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气虚的。

  一般上普通便秘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扁豆15火麻仁15。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扁豆15大黄5。


腹泻一般是小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小肠不能消化经胃腐化的食物就造成排泄而出,腹泻有经常性的便溏,也有偶然的泻痢,这是症状。跟便秘的思路一样,现在大家想想小肠属于什么?对了,小肠是心之腑,所以问题在于心,那如何判断心之有余还是亏欠呢?心之亏欠,则心火不宁,所谓虚火上炎,一般情况会导致便秘的,所以腹泻这是心功能的有余了,这是病机了。同样,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其实这一步通常是开始先做的,不过我们这里叙述的方便先讲主要症状了。

  病机在于小肠的功能有余,即心之实证,心属火,火生土,土属于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脾脏,这类药物诸如白术茯苓等。治标的药物比如厚朴木香车前子等,这里提示一下,可考虑与调补脾脏兼容者为佳。一般来说,腹泻属于气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血虚的。

  一般上普通腹泻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白术10木香8+厚朴8车前子10。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术10山药10+厚朴8车前子10。


再讲一下慢性咽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白领都有慢性咽炎的症状。从前面学过的理论来分析。咽为口之延伸,脾开窍于口,这就找到问题的病之源在于脾了,那么是脾之实证还是虚证呢?因为脾功能在于运化,当运化功能差的时候,就产生了痰粘液,口疮,咽炎,扁桃体发炎等等。那么辨证出脾虚之证。脾属于土,火生土,火属于心。调补心脏的药物大概上有诸如远志丹参太子参等。而对于咽炎的治标药物,大概上有罗汉果胖大海夏枯草等,这慢性咽炎的病者,气虚或血虚的体质都可能出现,不像慢性鼻炎一般上是气虚的体质,需要把脉看舌辨证清楚。症状,病机,体质都辨证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的慢性咽炎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远志10太子参15+罗汉果10夏枯草10。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远志10丹参15+罗汉果10胖大海10。


讲了一些最常见病症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也算入门了,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中医这套技术了,科普一下:中医这套技术有个名称叫理法方药。

  现在回来讲讲中医历史上第一套理法方药的体系伤寒论。形成这套体系并明确写出来的是张仲景(或许之前或同期也有其他人,但是年代久远兵荒马乱,现代还看得到的就他的著作了),中医里也称其为医圣,他写伤寒论大概在公元205年,你数一数,一千八百多年前。那时候他就发明了这套技术体系了,而这套技术体系至今还能广泛的可靠的应用于治病,后世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学他的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当时当地所面临的多发病的治疗特点,有所补充发挥而已。比如李东垣,从兵荒马乱环境中发展出了以主治脾胃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叶天士吴鞠通,从大规模时疫中发展出了以主治温病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如此等等。

  伤寒论技术体系为什么这么有用?首先看看写作背景。张仲景也是从时疫的诊疗中发展出来的伤寒论,伤寒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伤寒这种疫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当时称的伤寒,是一种大规模急性重症传染病,应该类似于非典或鼠疫,这样的传播性和杀伤力,有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应为病毒性出血热,你所知道的埃博拉就是其中一类。

  张仲景在面临大量的这种病者的时候,以他的学识经验,边治疗边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疾病发展进程和调节机体抵抗力的法则,对疾病见招拆招,用药调节抵抗力,减轻和反抗疾病的对机体的伤害,延长病者的生存周期,以至病者的抵抗力完全战胜疾病。这是他在治病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谓见招拆招,所以伤寒论的条文也是警句形式的,张仲景所应用到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未以演绎法来阐明,但是这不妨碍后世对伤寒论方法的应用,因为伤寒论虽然未作全面的演绎说明,但是警句式的条文对疾病的描述很精辟,而且当疾病出现论里提到的证的话,对应的药方非常有效。

  所以后世艰苦的解读着伤寒论,学习里面的辨证论治方法。每个时期都有医者去研究伤寒论,然后试图创造出一套清晰的解释。这些解释数量上已经千百家了,但是至今未有业界公认的定论。

  即使现在时代科学昌明西医发达,伤寒论以及整套中医技术仍然具备巨大价值,因为对于很多病,西医疗效却不见得那么可靠。现在西医治疗普通感冒,据说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治疗无效,如果侥幸治好感冒,又很大概率治了感冒得来咳嗽,什么慢性支气管炎之类的频发。另一方面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西医还是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顶多是保守疗法,而中医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可靠,另一方面是对于新型急性传染病,往往西医并不具备明确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可以依据疾病的证来论治,这时候就效果彰显。另外对中国国情来说,很多人居住乡野村间,不见得小山村都什么仪器设备什么药品都备齐,仪器贵重啊不可能每个乡下都购置几千万的仪器啊,西药一过保质期不能用那都得每年花钱更换啊,这样的情况西医经常无用武之地啊。而中医这时候最能派上用场了,中医望闻问切就可以开方啊,十年前的中药材也可以拿来就用啊,而且基本上五十种中药材就够中医用于全部疾病了。


正式讲张仲景伤寒论的方法前,需要补充一点基础知识,所谓的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调补体质用的要么补气要么补血,具体来看是补法,补法是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虚所以补。但是整体来看又是和法,因为参归草三者综合起来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所谓和法,就是调和阴阳,以及调和表里。而调补五脏用的就是典型的补法了。后面你会慢慢看到,其实中医开方本质上用的都是和法。
  汗吐下温清消,这几法,其实就是治标的方法。汗出来,吐出来,两便出来,这是中医里驱邪而出的方法,温法,指的是用姜附等热性药使机能亢奋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比较衰弱的情况下,用温法迅速亢奋机能恢复动力,所谓的回阳救逆,大概相当于西医里用激素的意义。清法,指的是用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使机能降低亢奋状态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过度亢奋的情况,亢龙有悔啊,用清法迅速降低该机能的亢奋度,减少元气和津液的消耗。消法,消痞化积,就是使用一些能够消散化解积聚和痞块的药物的方法,以前这方法在治病时用的不经常用,你看医案里大多数是汗法下法温法清法,但是现代社会,随着肿瘤等疾病的普及化,这方法慢慢常用起来。


如出现伤风症状,气血即不平衡,卫气营血,卫气就是抵抗力,营血就是后勤。卫气迎面出击,在肌肤表面抵抗风寒,这一动作消耗了很大能量,使身体的能量向气政策倾斜,此时刚患病,总能量还是充足的,气的能量多,相应血的能量减少,这说明需要补血,这样才能气血平衡,维持身体的功能运作。卫气的抗敌斗争,如果在肌肤之间捕获病菌,会通过发汗排出去,伤风症状出现必然是病菌入侵的,因为邪之所腠嘛,为减少卫气的工作量,可以用汗法助一臂之力。

  桂枝汤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卫气作前锋以驱邪,营血为卫气的后勤,脾胃消化饮食提供能量。所以姜枣草健脾胃,白芍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生姜也有帮助桂枝的作用。

  应用前面的知识,我们依据上述分析,也可以这样组方:
  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10

  这里以党参甘草健脾胃,当归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党参补气可助卫气之气,当归药性走动可助卫气之行。

  这样,你就理解了桂枝汤,这张仲景的第一个方法。


再来看看张仲景的第二个方法。

  原文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原方: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葛根

  你一路学来,已经一眼可以看出,桂枝汤+葛根的方义了,对了,就是针对项背强几几的症状,加葛根这味药。也就是说,葛根,就是论治公式中典型的治疗症状部分。你去翻翻药书或者百度一下,葛根的确起到解除颈背肌肉痉挛的作用。

  所以,你也可以在刚才的药方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成: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6葛根12。

  认真的读者会发现,看起来论治公式的确是这么用的,但是调补五脏的部分怎么未用上呢?对了,其实中药组方药量是比较微妙的,因病者当前的体质而已,如果甲病者脾之本钱雄厚,那么党参8当归15甘草6+桂枝10是合理的,如果乙病者脾之本钱亏损,那么党参15当归15甘草6+桂枝10是合理的,如果你还不理解,或者你将药方做一下公式变换,党参8当归15甘草6+党参7+桂枝10,明白了?党参这里起到补脾的作用,前面说了,皮肤怕冷病机在肺虚,肺金虚补脾土,补土生金。党参既有抽象的补气作用,也有具体的补脾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用黄芪,就更符合公式了:党参8当归15甘草6+黄芪12+桂枝10,组方喜欢精简的就用党参既补气也补脾了,组方喜欢繁杂的就加上黄芪。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用药风格的差异。


  仲景第三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炙 大枣 厚朴炙 杏仁
  这是桂枝汤加上厚朴和杏仁,适用于刚才讲的桂枝汤情形中,又加上病者有容易气喘或哮喘基础病的新情况。
  大家都知道,现在慢性病的患者很多很多,即使不到慢性病程度,属于亚健康的就更多了,这些病者有外感的时候,病情与治疗就更复杂了。(外感:轻至感冒,重至埃博拉,中医都称为外感。)厚朴和杏仁,就是治疗症状的。所以用这套简易中医方法,也可以这么组方:
  党参当归甘草+党参黄芪+桂枝厚朴杏仁


  仲景第四法: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炮)
  用于这样的情形: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桂枝汤加上附子,所以也可以(党参当归甘草)+(党参+黄芪)+(桂枝+附子)
  那附子是治疗什么症状的呢?你翻药书或百度就知道附子是温阳之药,温阳就是振奋气的作用,气强可以镇血,所以可以用附子来治疗过于发汗以至于汗出不止,甚至津液亏虚到影响小便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还用桂枝?这就是还属于太阳病的提纲内,就是说还有发热怕冷怕风的症状。


  仲景第五法: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甘草 (炙) 生姜 大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你可以看到,这方里不用芍药了,那就是不补血了,那相应的你的组方也跟着变:党参10当归6甘草6+党参黄芪+桂枝10,这里仍然用当归,一方面当归药性除了补血还可以推动血行的作用(其实这就是气的作用),这是治病所需要的,而芍药是偏于补血而不起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为防止治病过程发生的反复,即气虚血盛者(或气盛血虚者)如光偏重于补气(或补血)而过补,导致气血的反向不平衡。

  因此你也可以看到,当归的确是非常适宜使用的补血方面的药物,而芍药就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

  这个方是说当太阳病误下之后的治法,就是仍然发热怕冷,但是增加了脉急促,胸口胀满的症状。脉急促和胸口胀满说明气虚,你想想运动员的脉搏是非常平稳以及比普通人还要缓慢一点的,而普通人如果跑个200米那是怎么情形,脉搏咚咚跳,胸口喘不过气来。


  仲景第六法: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 甘草 生姜三 大枣 附子(炮)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很简单,比上所述,就是增加了一点怕冷的症状,所以加附子。
  因此,党参10当归6甘草6+党参黄芪+桂枝10附子3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传说 + 10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中医百问第二十一至二十二问试答
下一篇: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机理相同类案

52

主题

852

积分

7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52
发表于 2014-11-29 0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自己个人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11-29 03: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可以拋開陰陽五運六氣,必定經絡也放棄,而說中醫,那麼全世界都有草醫,是否學草醫就可以了,不必學中醫了呢? 中醫特色在哪? 我提問題僅供思考,無意挑起諍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91

积分

236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91
发表于 2014-11-29 0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丶大道至间.别人说了最简单.有必要加入运气学之类么.
asdqw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1: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特色应该就是辨证论治,草药医接近于偏方,中医有一套关于病理与药性的理论解释,配合应用形成辨证论治技术体系。针灸也是如此。但草药医和偏方就不讲辨证论治,偏方也是中医大范畴,只能说算中医比较外围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对于便秘症状的诊疗,草药医或偏方一般就会用一种验方去对应,但中医会通过脉舌等等证象去分析,判断出便秘是具体属于哪部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便秘,是该用寒性药还是热性药,是该用收敛药还是发散药,同一便秘症状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或者即使同一个人的便秘症状在不同时期会用不同的药物治疗。那些草药医就未达到这水平,所以偏方时验时不验,正是因为未加辨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4-11-29 12: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医学。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经六气、三焦五脏,12经络等,如果向前推,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中医是一个可以预测疾病发生、发展和痊愈时间的医学,也可以仅仅凭发病的时间、发病的部位就可以治疗诊断的医学。在一些人看来,中医没有阴阳学说不行,但五行却可以抛弃,但他们不知道,阴阳和五行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包括六经、六气等都是一个根,就是时间和空间。阴阳是总说,五行、六经、六气、五运六气是分说。都指向一个东西,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五行的本质是四季、六经的实质是六气,实际上也是四季,五运六气的本质是将其扩大到一个甲子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58

积分

209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58
发表于 2014-11-29 12: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王桂枝 的帖子

王桂枝:中医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医学。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经六气、三焦五脏,12经络等,如果向前推,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的时间和空间。中医是一个可以预测 .. (2014-11-29 12:23) 
深深赞同楼上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二楼说的挺高深,对错不敢妄评,但是讲的那么高深不适合于初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11-29 15: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MRTCM 的帖子

MRTCM:中医的特色应该就是辨证论治,草药医接近于偏方,中医有一套关于病理与药性的理论解释,配合应用形成辨证论治技术体系。针灸也是如此。但草药医和偏方就不讲辨证论治,偏方也是中医大范 .. (2014-11-29 11:33) 
沒有一個醫學不講辨證論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11-29 15: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penglong 的帖子

penglong:写的好丶大道至间.别人说了最简单.有必要加入运气学之类么. (2014-11-29 09:40) 
看似簡單,等方劑病證和體質數量堆積以後, 就越來越複雜。要我看,欲速則不達。我遵守傳統,入門似慢而反快。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能掌握二十個獨立的陰陽問題(陰/陽,Yes/No)的用藥技巧,那麼我可以把握2^20(2的20次方=一百多萬)多種病,只需知道這20個陰/陽、Yes/No,不需要記一百多萬種病。我們用藥往往是根據不同部位的陰陽來定的,不是按照病名去定藥的。要是疊加式記憶,我們常人能記熟幾百種病就了不得了,要是上百萬種病,連名字都不可能記憶。陰陽是二進制,20個陰陽問題間的變化是相乘關係,所以所需的變量少, 相當於我們所需要强記的東西少。

不過,各人自己走自己的路,不勉強,怎麼愉快怎麼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讲的“如果我能掌握二十個獨立的陰陽問題(陰/陽,Yes/No)的用藥技巧,那麼我可以把握2^20(2的20次方=一百多萬)多種病,只需知道這20個陰/陽、Yes/No,不需要記一百多萬種病。”,用大陆的讲法,那接近于形而上学了,从中医的病理出发不是这样的,论坛上的前辈师兄应该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某些症状功效明显的药物,连张仲景也只能靠记,例如葛根对应于颈背症状,杏仁对应平喘症状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4-11-29 2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欣赏红老师的说法,学问如果越做越繁,恐怕是走错了路,反之,如果越做越简,可能就是真正开悟了。只是自己刚刚开始自学中医,是难以达到红老师的境界了。但‘简’之前,应以‘繁’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11-29 23: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MRTCM 的帖子

MRTCM:楼上讲的“如果我能掌握二十個獨立的陰陽問題(陰/陽,Yes/No)的用藥技巧,那麼我可以把握2^20(2的20次方=一百多萬)多種病,只需知道這20個陰/陽、Yes/No,不需要記一百多萬種病。”,用大陆的讲法 .. (2014-11-29 21:23) 
嘿嘿,先生大概是不知所云。俺就多費口舌了。簡單問題如下: 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有燒無燒,有炎無炎,有痛無痛,在表在裡,在上在下,在左在右,是虚是實,渴或不渴,有便秘無便秘...。如此每多一個參數,覆蓋病症數量翻倍,呈指數上升,這樣學治病,不是越來越輕鬆嘛? 二進制有多厲害看看如今的計算機就知道了,可最早用二進制的是咱们祖宗,從陰陽開始。先生寫作可手下留情,别匆匆忙忙把祖宗文化給打到"形而上學"裡去嘿。

況且,不知道的事先不忙評論。什麼叫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能被輕易否定得掉嗎? 你把你的痛"唯物"地給我看看,或你心情不好,把形顯示出来看看,能嗎? 都是問題吧? 大陸的事情我恐怕比你了解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明白了,楼上用的是证药组合法,某证对应某药,临病则遍求诸证,然后组合诸药。理解起来是此意,浅层理解,或许还有奥秘在其中。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个化繁为简的方法,高见,不求病机,只求有是证用是药。但是张仲景的方法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有是证用是方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11-30 0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MRTCM 的帖子

MRTCM:听明白了,楼上用的是证药组合法,某证对应某药,临病则遍求诸证,然后组合诸药。理解起来是此意,浅层理解,或许还有奥秘在其中。必须承认这的确是个化繁为简的方法,高见,不求病机, .. (2014-11-29 23:38) 
愚意還是強調背後的機理,不拘藥證還是方證,不是一味機械套用。具體做法不妨礙,大家都認仲景作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5: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码字时间匆忙,……想将桂枝汤及其加减方证都用卫气营血分析出来,并用参归草的加减方表达一下仲景方义,一匆忙就写的条理潦草毫无章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0

积分

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第七法:桂枝麻黄各半汤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桂枝 麻黄 杏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麻黄是加强发汗的,桂枝麻黄一起用比单用桂枝发汗作用更强,因为无汗身痒的症状,身痒说明卫气与病邪在肌肤间斗争激烈。杏仁,是外感病中治疗咳喘症状的药物。面有热色,说明气盛,所以加芍药补血。

  所以你可以这样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8+桂枝5麻黄3,视乎情况是否咳喘而加杏仁。

  仲景第八法:桂枝二麻黄一汤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桂枝 麻黄 杏仁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脉洪大说明仍然气盛,所以用芍药补血。发汗了但仍然病邪未退,时不时一阵阵发热或怕冷症状,那仍然发汗,但减少发汗量。所以减少麻黄的用量。

  所以你可以这样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8+桂枝5麻黄2,视乎情况是否咳喘而加杏仁。

  桂枝二麻黄一,说明桂枝应该是麻黄的两倍量,上述桂枝麻黄各半汤说明桂枝和麻黄是等量,但参考方里麻黄是少于桂枝的,这里顾及到麻黄的药性猛,现在的一般人掌握不了,所以保守一点,实际情况中也是看病者体质虚实而定的,不一定说桂枝麻黄各半就是一定用等量,那也不符合辨证论治的法则。

  仲景第九法:桂枝二越婢一汤:
  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麻黄,石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仍然是气盛血虚的体质,所以芍药补血以平衡气血,姜枣草是和胃的,上述的桂枝,麻黄,石膏,你可以看到,这是在前面桂枝麻黄各半汤上面加上石膏组成的。石膏是清热的寒性药。加上石膏就是为了制约桂枝麻黄的发汗作用。前面知道,气盛是脉洪大有力,如果脉洪大有力是可以发汗的,脉微弱就不可以发汗了,但是病的外邪并未驱除,所以还是需要桂枝麻黄,但是加上石膏,使驱赶外邪的动作刚刚好又不至于汗出的程度,怎么说呢,相当于点到即止。

  应用前面的套路,很容易知道对于这样的证象怎么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2麻黄2石膏3。

  仲景第十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白术 茯苓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同理芍药用于气盛血虚的体质状态时补血,姜枣草也和胃。将由桂枝换成了白术和茯苓。白术和茯苓其实与桂枝不算等价交换。白术茯苓是健脾的药物,属于调补五脏的范畴,而桂枝是治疗症状的药物。健脾,这是什么病机呢?脾属土,土生金,金属肺。这就是说,从补脾这点看还是强化肺功能的方剂。肺是主持卫气宣发的,当用桂枝汤对付外感无效时候,就不再用桂枝治标,而是加强肺功能。为什么呢?理论上,桂枝汤是可以应付这种发热强痛无汗的太阳病的,但是用了无效,这说明病者原有基础病,或者属于亚健康,导致桂枝汤想鼓舞卫气驱邪而不效,所以需要加强肺功能,对于桂枝汤原来的方义做出调整,桂枝这味治标药物暂时不用了,转而加强本钱,即肺功能,补脾而强肺。看得出张仲景辨证论治是很牛逼的,看出桂枝汤无效的话,马上转而治本,攘外当先安内,以应付病者肺虚的基础病情况。这也是前面公式中的调补五脏了。你回顾一下一路看来,张仲景一开始是以调补气血+治疗症状为治疗方案的,到后来峰回路转,也加入了调补五脏的组成要素。所以,如果你对一开始就引入调补五脏的参考组方也不必不理解或者鄙视了(从桂枝汤开始是否就觉得,为什么要加入补脾啊,张仲景都只是补血以平衡体质以及治疗症状而已,到现在你才明白,如果病者元气足那是不用补脾,如果病者原就有基础病或亚健康,补脾是必须的,补脾才能强肺,所以,一开始就应用补脾,也是不错的,不一定需要等到发现肺虚才补,何况,古代都是整天日晒雨淋的体力劳动者,那多强壮啊,现代人的体质应该还是较差一点。)

与这原方对应的组方也简单,你应该不假思索就可以了: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10。

  再提一下,原文中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通常也是肺脾两虚的表现,以后你慢慢学多了中医知识就知道了。

  好了,从张仲景的开始十个方证,我们可以看到辨证论治公式的应用是符合张仲景的法则的。说明这样的公式化方法还算是靠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2-30 16: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的东西了,简明易懂。谢谢,希望贴出更好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2-30 16: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机在于大肠的功能过度,即肺之实证,肺属金,金生水,水属于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肾脏,这类药物诸如核桃熟地首乌。治标的药物比如白扁豆火麻仁大黄等,视症状轻重程度而用。一般来说,便秘属于血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气虚的。

请问楼主,为什么肺功能过度,不进行补心,火克金不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3:28 , Processed in 0.09001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