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一、中医到底是辨病论证还是辨证论治?
众所周知,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其典范是《伤寒论》,中医也有专病论治,从《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那么中医治疗的核心到底是辨证论治还是辨病论治。从中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五十二病方》基本是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而中医学从简单的对症处理经验上升到形成形而上的理论之后,遵从的是辨证论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学习中医学的必由之路是学习辨证论治,其经典是《伤寒论》。
那么学习《伤寒论》里的辨证论治的原则,主要是“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治之”,“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其他医籍如《金匮要略》及其后《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世医得效方》等则专设专病论治篇章,你说他是不是就是辨病论治呢,当然算。但是原则上不得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这就是中医的辨病论治原则。
第二、辨病论治是如何产生的呢?
辨病论治是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晶,是中医临床家在临床上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原则,在给指定的疾病治疗过程中不断摸索,试错,纠错,最终留下来的经验(包括教训),专科的形成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积累到一定程度,条件成熟后必然会产生的历史必然趋势。正如干祖望老中医当年为中医耳鼻喉科的诞生所说所做的那样。
第三、中医专病专科论治是不是抛弃了辨证论治?
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干老说过“你的,变一变,就是我的”,许多纯中医眼里中西医结合是千古罪人,是对中西医结合现状的不满。中西医结合应当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方向是对的,但是事情都是人干的,所有客观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出在人身上,中西医结合中,应当以中医为根本,西医为参照,如果本末倒置,那还不如不要搞了。假中医、伪中医,其根本就是不会中医,不懂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用的中药脱离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只剩下一个中医的外壳。
中医的专病专科论治,是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为核心,而辨病论治只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通俗地讲,就是我用中医方法与经验,治疗某个特定的疾病,不是否定中医的方法,而是体现了中医的经验。
第四、为什么会出现辨病论治的情况和辨证论治的情况?
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的对象都是病人,对病人而言,某些疾病可能对其身体健康影响长远,某些疾病对其影响短暂。
比如外感性疾病,一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尿路感染,也许一个星期以后,疾病就已经消退,这种急性疾病,往往来的时候“一石击起千层浪”,走的时候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情况下,疾病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只是个“过客”,是平凡生活中的“小浪花”。影响疾病转归的主要矛盾在于患者的体质情况,有发于上中下内外之差,有寒化热化之异,有先天后天根基薄弱之形,有生老病死之势。如果这时候还揪着所谓“疾病”的小辫子不放,那医生真的愚昧到家了。那么按照《伤寒论》的序言所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伤寒论》在急性病处理方面给后世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意义就在于此。
但疾病中除了急性病外,还有大量的慢性病,其特点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许多疾病如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胶着顽固,这类疾病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个“常客”,是困扰折磨人们的“头号敌人”,这类疾病大多为慢性病,顽固性疾病,为影响人的病理生理转归的长期主要矛盾,起着主导作用,这个时候疾病在治疗中的权重已经很高了,中医治疗的时候已经不容忽视了。所以后世医家采取与《伤寒论》立论不同的态度——专病研究,比如癫痫与风、痰、瘀等的关系,哮喘与痰、肺脾肾虚等的关系,头风与风、痰、瘀、肝等的关系,郁证与肝、气、火、心、胆、肾、血虚、阴虚等的关系,痹症与风、寒、湿、热、痰、瘀等的关系……从专病论治中,不难看到,辨病论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同时,有些疾病确定后症状并未完全表现出来,甚至无明显症状,也让辨证论治遇到了麻烦——无证可辨。而建立在专病论治基础上的经验可以指导这些“隐匿的”慢性疾病的治疗——守法守方,如慢性肝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在表述上,专病论治更加突出“病因病机”的论述。
第五、黄煌教授的“方-证-人”经方医学体系
首先黄煌教授是我的师傅,中医启蒙老师,我从一开始抛弃学教科书,投入师门,我的骨子里是“黄煌经方”,对于黄老师的体质学说,我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从典型人物开始的,如林黛玉、李逵、鲁智深等人物形象,到了临床,人们各色各样,很难归结为“纯种人”,倒是有不少“多面手”。这就需要抓主要特点,紧扣主要矛盾,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
黄煌体质学说的提出,根据的是临床实践经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结合许多经典医学理论,建立起的体质论治学说。
如同辨病论治是因为许多慢性病在疾病病理生理转归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得到临床的认同,在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受到来自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而形成的体质之影响,这个现实的存在,为体质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煌体质学说,已经独辟蹊径,跳出了“病”的层面,而上升到“体”的层面,丰富和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内涵。给临床提供了“体质”—“疾病”—“方证”的临证模式。当然可以以三维形式提出,因为是“体质”—“方证”+“疾病”—“方证”+“体质”—“疾病谱”的综合。
体质学说的提出也因临床有时是患者的症状不明显,而体质反映的矛盾却很突出,《伤寒论》里倡导的在“方证相应”辨证论治模式遇到了麻烦——无证可辨。体质学说不但可解决好临床上的这个实际问题,还可以为“未病先治”、“已病防传”提供解决方案。许多疾病产生的基础是体质,这里的疾病不但包括了不少慢性病,也包括了许多急性病,调理好体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体质。传统的中医喜欢在冬季使用膏方来调理,而黄老师的体质学说指导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平时调理。
第六、“方-证-人”经方医学体系中的“人”是否什么时候都要用上?
体质学说已经是贯穿在黄煌经方医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什么时候使用,取决于疾病的长期主要矛盾与临时主要矛盾的关系。过敏性鼻炎,我常用柴胡桂枝汤加脱敏汤加味治疗,但是我从不使用一味针对鼻子的中药,照样可以一剂知,一周到两周已。我使用调理体质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主要矛盾不在鼻子那里,而在体质过敏,对体质上过敏、内风、内热而用药。也有病毒性感冒,直接方证相应那一套就可以了,虚人感冒可以辨体论治,如使用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丸,不用关心外感性疾病的存在。
王琦提出临床存在三种临证模式:
以辨体论治为主,兼辨病、辨证论治的模式
以辨病论治为主,兼辨体、辨证论治的模式
以辨证论治为主,兼辨体、辨病论治的模式
如何在临床上灵活选择运用哪种模式,需要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并且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灵活选择,提高疗效。这里就必须学习古人的一些理论,如先天之本,后天之本,元气、胃气、肾气等等,知常可以达变。并且不断学习一些现代的基础医学理论以及中药药理学知识,开拓临床思维,不断总结辨证论治的“新层面、新思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油炸冰激凌疗法下一篇: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验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