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69|回复: 13

祛邪气必损正气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3-9-16 19: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提出桂枝损阳,在论坛争论了3年多。有网友从质疑较快转变为认可,有网友从质疑慢慢转变为认可,有网友一直在质疑或者说“不买帐”。“不买帐”的原因,可能是认为阳气不能损,或者是认为自己屡用桂枝而没有见到阳虚者。
    一、阳气不能损的认识是不对的。对于阳气过强者,就要损其阳。如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阳气重”,不损其阳气,怎么解决阳气重的问题呢?张仲景说“麻黄发其阳”,是说麻黄的作用是发散其阳。发,是发散的意思。发散就是损。麻黄汤中桂枝的作用,是助麻黄发其阳。麻黄有发其阳的作用,桂枝也有发其阳的作用,不然的话,麻黄汤中就不会用桂枝。麻黄汤就是针对阳气重的,所以麻黄、桂枝都能损阳。因此,用麻黄的条件要有“阳气重”,用桂枝的条件要有“阳(卫)气强”。
    血虚者为什么不能用麻黄?因为血虚者必然阳气不重。误用麻黄会出现厥逆,如原文说“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误用桂枝也会出现厥逆,如原文说“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误用麻黄出现厥逆和误用桂枝出现厥逆,都是损阳导致的阳虚而厥。所以,血虚者不可用麻黄,阴阳俱虚者不可用桂枝,这是基本原则。
    二、屡用桂枝没有见到阳虚者,那病人一定是阳有余者,这也证明了朱丹溪的一个说法“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如果说桂枝不损阳,那就是说《伤寒论》第29条对阴阳俱虚者误用桂枝出现的厥逆是不成立的。第29条之“脚挛急”是阴气虚,“小便数”是阳气虚。小便数为什么不是里阳盛呢?因为有“微恶寒”,里阳盛者应该恶热,而不会恶寒。
    祛邪必损正。正气虚竭者不能祛邪。明白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下利清谷,不可攻表”?为什么“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当先温里?




上一篇:介绍一下李零先生关于《论语》的文本研究思路
下一篇:浅解伤寒论第23、25、27条

0

主题

0

积分

31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17 0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是看驱邪与损正的代价比吧,正如急下存阴,无论怎么样,都是为了正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0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对。所谓“急下存阴”,是急下热邪,以存津液。急下存阴是针对阳明热盛腹满不大便者,这个状态不是阴阳俱虚竭。如果发展到阴阳俱虚竭,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的状态,就难治了。再发展到“若不尿,腹满加哕”的程度,仲景曰“不治”。所以医圣说“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但发热谵语”是只有发热谵语之证,没有别的证。但发热谵语是津液虚竭,血液不虚竭,血液虚竭就小便难了。如果错过攻的时机,发展到小便难的程度就难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9-17 07: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苦口婆心,桂枝不是补药,有功于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积分

16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blog.sina.com.cn/xingli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17 07: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题目太忽悠了,你想说的其实是“正气虚竭者不能祛邪”。这个是符合临床的。
你的题目本身就让人误解,况且有病则当之,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无病则补药也是毒药,驱邪扶正都一样的道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88

积分

179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88
发表于 2013-9-17 09: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说的对。所谓“急下存阴”,是急下热邪,以存津液。急下存阴是针对阳明热盛腹满不大便者,这个状态不是阴阳俱虚竭。如果发展到阴阳俱虚竭,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的状态,就难治了。再发展 .. (2013-09-17 06:44) 
发热谵语是津液虚竭。津液是阳气,那不是意味着此是阳虚?

血虚不能用麻黄,不能用桂枝,这是不是可以推论出,麻黄桂枝损的是阴血?

所以,我建议李师是否可以先对阴阳做出清晰的说明,不然理解起来有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9-17 09: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用桂枝,不依据是补剂亦或是泄药,主要是依据桂枝证,这也正符合仲景本意。至于桂枝损阳,其实,附子用错亦会伤津损阳,伤寒论有曰,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但现在的确有人把桂枝做补剂应用,尤其补心阳,这不免会出医疗错误。李先生之说,的确意义深远。临床上阳微也不是桂枝证,辨得桂枝证,但用无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4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17 11: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常长有余,阳常不足是真理。如果阳常有余,感冒只要用麻黄汤就行了。阳足所以了卫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09

积分

32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9
发表于 2013-9-17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温经通阳化水气,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我糊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2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肯定是有的,如果没有,就不可能有屡用桂枝而不伤阳气的。如果说桂枝不伤阳气,那《伤寒论》第29条就是搞笑,就是无聊了。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也只能是某一类人的表现,还会有一类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这就是所谓的体质。人的体质若都是一样的话,那就是感冒都用一种药就行了。
邪气能侵袭人体,说明邪气已经伤害了正气。正气奋起抗邪,也必然会在抗争中受损,就像两军对垒,交战双方都会有伤亡。敌军来犯,如果守军实力明显虚弱,交战的结果就是虚弱一方全军覆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是一说到桂枝,为什么会这么难懂呢?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人体的身体状态。身体状态强者,经得起消耗,所以能战胜邪气。身体状态弱者,经不起消耗,如果硬要祛邪,就会先把正气耗尽。无论体强或体弱,祛邪必损正。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正气虚弱者当先扶正的道理。
阳气在《伤寒论》里就是行在脉外的津液,阴气就是行在脉中的血液。这一点,从《伤寒论》有关“亡阳”、“阳绝”以及“荣气”、“卫气”的论述中清晰可见。津液虚者,可以因为体质状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寒证或热证。体质状态偏寒者,感邪后,会出现寒伤阳气的寒证或阴证。体质状态偏热者,感邪后会出现热伤阳气的热证或阳证。汗出过多必然伤血,造成血容量减少,所以血虚者禁用麻黄。发热谵语是因为热伤津液,其状态就是阳气虚而阳邪盛的状态。这和《金匮要略》说的“阳气衰者为狂”和《黄帝内经》说的“阳气虚则狂”是同一类的状态。只要把阳气和阳邪分开,把阴气和阴邪分开,就能对阳气和阴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有一个清晰认识,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以普及中医,还是方证对应比较简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9-18 0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之论,包含许多可贵的思考,亦不乏精辟之处。但其论述有时也不能直指要领,故令他人不服;而概念之混乱,也常令人最终失望,连那精辟之处亦受怀疑。

说脉外之津液是阳气,脉内之津液为阴气,充其量,是一种权宜之论,虽然内在含义不错,但在语言逻辑上是不许可的。古有云脉外津液以载卫,脉内津液以载营,这才是允当之论。

说阳气虚者可以同时出现阳邪盛,便是对邪与正的本质认识不清。不知所谓阳邪,正是阳气所化,而虚者无从所化。邪之与正,其物本无差别,只是其状态不同而已,二者是可分而又不可分的。

说《内经》、《金匮》有“阳气虚则狂”,希望你引出原文来表述。我只看到说,阳盛者狂,阳虚者躁。难不成先生认为狂与躁是一样的含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06: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李先生之论,包含许多可贵的思考,亦不乏精辟之处。但其论述有时也不能直指要领,故令他人不服;而概念之混乱,也常令人最终失望,连那精辟之处亦受怀疑。

说脉外之津液是阳气,脉内之津液为阴气.. (2013-09-18 00:17) 
感谢先生关注和评议,您的意见是对我的鞭策。
对不起先,我需要纠正一下您引用错的文字。您可能没有注意看,我说的是行在脉中的血液是阴气,不是说“脉内之津液为阴气”。津液无论在脉外还是在脉内都为阳气。脉内的津液应为阴中之阳。津液为阳的概念不能混乱。概念混乱了,理论就混乱了。比如表部津液损失,张仲景说是“亡阳”,里部津液损失,张仲景说是“阳绝”,这个津液为阳的概念清晰而不混乱。
您说的“邪之与正,……只是其状态不同而已”,这是揭露邪气与正气的本质的深刻见解。但是您所说的“(邪之与正)其物本无差别”,愚见与您不同。愚以为,人体内的邪气虽然是由正气变化而来,但是变化后的邪气之物与正气之物已经不同,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邪气必须祛除,人体才能康复。正气变为邪气就失去了正气的本质,变为邪气的“正气”很难再变回正气,除非是少量的微不足道的邪气可能会被正气吸收,而引起病痛的邪气则必须祛除体外。您说的“二者(邪与正)是可分而又不可分的”,这个说法意思不明。
阳气虚者,可以同时出现阳邪盛,这正是对邪与正的本质的认识。认识不清这个本质,就有认识不清死证的危险。比如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所导致的谵语、腹满而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就是阳气(津液)虚,阳邪(阳热)盛。这种正虚邪实的状态,如果小便利者,是津液未绝,故曰“可治”。如果不尿,是津液已绝,故曰“不治”。
阳盛者狂,是阳邪盛。阳虚者躁,是阳气虚。狂与躁的含义当然不一样,狂是邪盛,躁是正虚。邪气与正气的概念必须清楚。下面我应您的要求引出原文:
《金匮要略》曰:“阳气衰者为狂”。这个狂是不是邪热引起的呢?“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是有名的论述,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先生真的不知?还要我引出原文?不是考我的记忆力吧?
《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愚解:躁与狂同出于一样的病因,皆为火热之邪所导致。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愚解:狂言及惊是出于热病。
《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曰:“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愚解:狂癫为实,是邪气实。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愚解:阳气重上,有余于上,是阳邪于上。阳邪为邪热,灸之,则邪热伤阴,邪热伤阴则喑哑。石之则阳气虚,阳气虚则邪热甚,邪热甚则狂。

附:《黄帝内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论所曰“壮火之气衰”就是阳邪盛,阳气虚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31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1
发表于 2013-9-18 1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感谢先生关注和评议,您的意见是对我的鞭策。
对不起先,我需要纠正一下您引用错的文字。您可能没有注意看,我说的是行在脉中的血液是阴气,不是说“脉内之津液为阴气”。津液无论在脉 .. (2013-09-18 06:22)
先生论述详细而严谨,赞叹。

据古而论证,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只是我们都应该注意,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常常成为我们各取所需的证据,也常导致我们误解古文的缘由。词不能害义,厘清概念,是我们教学的责任。当您说津液是阳气时,固然有根据,但是有否考虑“阳气”一词的全部含义?此阳气与彼阳气的关系如何处置?

阳气虚与阳邪盛,似乎可以于同一病人身上出现。但此处尚有因果顺序、还有时间先后。如果不说情这些,便有胡子眉毛之慨!

狂之与躁,先生言之凿凿,很好,反显得在下坐井了。但如果躁与狂有别,则我们还有深入思考的余地。

先生言语幽默,哪能考先生的记忆力?恰恰说明在下记忆力差。其实平时我们不可能记忆那么多东西,需要时都要去查的。查到了,好似知识渊博,实际上是现买现卖。先生记忆力如此好,不容易;我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9: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凤凰台主人 的帖子

凤凰台主人:先生论述详细而严谨,赞叹。

据古而论证,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只是我们都应该注意,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 .. (2013-09-18 10:55) 
与先生讨论、交流,心情愉快!佩服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求实态度。先生所言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常常成为我们各取所需的证据,也常导致我们误解古文的缘由。词不能害义,厘清概念,是我们教学的责任。”
关于阳气,可以派生系列猜想。比如热能、光能、电能等等。人体、生命、疾病等和宇宙一样,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开,有待人们去研究、发现。但是在没有确证的发现之前,还是以现有的发现为依据比较妥当,比较实际,比较有利于指导临床。比如津液为阳气,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依据。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不接受、不学习。人体内阳气的表现,可以津液的表现为依据。表部津液是表部阳气,里部津液是里部阳气,六腑津液是六腑阳气,五脏津液是五脏阳气。总之,脉外之津液行在哪里,就是哪里的阳气。津液就是阳气的化身。
关于阳气虚和阳邪盛,这是比较深刻的问题,尤其是邪盛正亏成为“不治”的状态,补正则助邪,祛邪则伤正,攻补两难,而无治法时,一般就是死证。这不是普及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需要综合能力。一个实实在在的桂枝问题在论坛就不容易讨论,还怎能讨论阳邪盛、阳气虚的问题呢?《伤寒论》所论“病、脉、证、治”是从时间先后,空间内外纵横联系的经典,其境界的高度和深度,一般医籍难以企及。这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伤寒论的原因之一。
躁与狂确实有别,如果讨论的话,也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记性没有忘性好,只不过“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是我思考过较长时间的问题,有卖弄之嫌了,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07 , Processed in 0.21911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