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疟状“热多寒少”,是如疟状一阵恶热一阵恶寒,恶热多,恶寒少。不呕,清便欲自可,是里部不病,病在表部。一日二三度发作,是表部邪气郁滞较轻,表部邪气郁滞重者,表现是整日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热恶寒,也就是一日有二三度不发热恶寒的时候。不发热恶寒的时候,是邪不胜正的时候。所以一日二三度发,是病情较轻。脉微缓,是说脉稍微缓和,脉微缓者为欲愈,那么脉不缓者为未愈,这样来看,此条如疟状发热恶寒,其脉象原为脉紧,所以说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是阴阳俱虚,自然不可攻邪,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其脉象也应是微缓,脉微缓者为欲愈,不应当面有热色,脉微缓而面色反有热色者,是阳气怫郁在表,这是由于其人不能得小汗出,表邪不能得解,所以身必痒,故脉微缓而面色反有热色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脉洪大而无烦渴者,是邪气仍然在表部,仍应与桂枝汤,如前法啜热稀粥覆被令微汗出。若形似疟发热恶寒,一日再发者,是邪气减弱,如果邪气未减弱,就应是整日发热恶寒,而不应是形似疟一日发作二次。所以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应是邪气减弱,故曰“汗出必解”。如果邪气未减弱,就未必汗出必解,所以“与桂枝汤,如前法”这句话,没有说汗出必解。而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说明一日再发者,其脉象是洪大而按之弱的脉象,而不是第23条稍微缓的脉象。第23条脉微缓者,是营阴有点弱,故脉有点缓,但是比不上第25条营阴弱,所以第25条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其芍药的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多,而麻黄杏仁的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用量为少,这也说明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营阴为虚,所以第25条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脉象应该是脉洪大按之弱。脉洪大而无烦渴者,是与桂枝汤还是与桂枝二麻黄一汤?鉴别点是有没有形似疟,一日再发。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个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是形似疟,是恶热多恶寒少。脉微弱者,是脉稍微弱。此条脉微弱与第23条脉微缓的区别是,第23条脉微缓者应是比脉紧者缓,此条脉微弱者应是比脉缓者弱。也就是说,脉微弱者比脉微缓者明显脉弱。脉弱者为表邪入内,所以张仲景说“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无阳是说此无表部结热。无表部结热,当然不可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小发其汗,是因为其人不得小汗出,表邪未解。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汗出必解,也是小发其汗,以解未解之表邪。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邪入内了,所以不可发汗。不可发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呢?这就像麻杏甘石汤证一样,麻杏甘石汤证是邪热入内了,但是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是热势外趋,用麻黄是顺其病势解邪出外。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发热恶寒”也是热势外趋,用桂枝麻黄也是顺其病势解邪出外。解邪出外不一定要有汗出。表证发汗是因为表郁重,不发汗则表郁不得解。邪气外趋不是表郁重,只要酌情使用发散药疏通表部脉络,使邪气不能在表部产生郁滞而影响气血循环,邪气就能被正气代谢出去。发汗解表的原则是微似汗,微似汗就能把表邪全部发散出去吗?肯定不能。微似汗的目的是疏通表部,使气血得以在表部正常运行,邪气就会被正气代谢从小便而出。如第28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是有外证,这个外证不能发汗,那么这个外证怎么解决呢?张仲景曰:“小便利则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祛邪气必损正气下一篇:宋本《伤寒论》12条与13条对比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