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千古名方小柴胡汤,因其运用广泛,疗效卓著而为古今广大医家所青睐。
身处基层,治疗时疾以外感为多,而外感病人又以小儿为多,小儿病人又以热咳喘泻四证为巨,此四证初期又大多表现为风寒表证,常见鼻塞不畅,时流清涕,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状。又因现代小儿奉养太过,温饱超度,导致外不耐风寒因其肺表虚也,内不耐温热因其脾胃食积郁热也,所以一经风寒不待时日速急入里化热,就又表现为外寒内热证,常见鼻涕黄稠,咽喉红肿,恶寒减轻或消失,身发高热(因其在几个小时内就可身发高热所以有的老大夫有称之为‘一脚热’的说法),咳嗽加重痰色由白变黄,质由稀变稠,且常常伴喘息等症状。在这个阶段如治疗不当,继而又会转化表现为乳蛾化脓,或肺热挟痰之咳喘肺闭的肺炎喘嗽重症。
小儿的用药原则素来讲求先证而治,意思是一经觉察出病势不良发展趋向,先期用药以企截断扭转之使之朝痊愈方向发展。因为病儿看病到服药有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里,病情就有可能发展,如从不发热变为发热,从发低热变为高热,从咳嗽又添加了喘息哮鸣等。凡是大夫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患者群,对于看过几次的病人,对其全身的情况就会熟悉,每次外感的演变过程就会相对明了。是故以初期风寒表证来就诊的患儿,凡见其乳核微发红,舌尖亦微红,这就是欲化热的明证,治疗就要顾及其风寒速急入里转化为外寒内热证而身发高热咳喘有痰等情况。这时候要用荆防败毒散失之温,用银翘散就过于凉,用九味羌活汤偏于燥,麻杏石甘汤又太寒。
那到底在这个节骨眼上要选哪个方剂为好呢 ?这个还要从我读《傅青主男科·伤寒门》说起,因其里面伤风:凡人初伤风,必然头痛,身痛,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脉必浮,方用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各等分水煎服···又外感:凡人外感必然发热,方用柴胡,黄芩,荆芥,半夏,甘草各等分水煎服。四时不正之气,来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营卫。故用柴胡荆芥先散皮毛之邪,邪即先散,安得入内;又以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以作祟;黄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挟火以作殃;甘草调药以和中,是以邪散而无伤于正气也,若内伤之发热,则不可用此方。
至此我苦思冥想的难题终于有了解决梗概,又参考福建儿科名家李学耕氏用黄芩的经验:黄芩为清肺化痰热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及痰热咳嗽均必用之且疗效卓著。加之阅览四川儿科名家萧正安氏《小儿高热证治规律初探》:···由于小儿肌肤疏薄,体属纯阳,感邪以后,容易传里化热,往往表证未罢,里热已见,故表里同病者较为多见,因而治疗小儿发热,时刻注意这一病理过程,故在风寒发热时加入黄芩一味,立出表寒里热与表寒血热证,其意就在于此。···
待请教业师后,说为什么他的许多病案都有柴胡黄芩药对,原因正在于此。也翻看了实习时所记的笔记果然,但实习那会儿脑子里就一张白纸,哪能发现出问题,更谈不上想办法解决了。即使那时看出问题来,其实师也说过,还是记不住,因为不理解。到这时也就更理解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话是有道理的。
所以后来凡是临床上遇到风寒表证的外感患儿,一查咽喉与舌尖红的情况,不管就诊时是否高热咳喘,一概用小柴胡汤加减应付:荆芥或穗10生麻黄10柴胡10~30黄芩10~15清半夏10甘草6生姜3~10水煎服,经过笔者临床实践有年,证实退热止咳喘,预防病情继续发展,效果很好。
加减:无汗发热甚用荆芥穗(后入)再加柴胡量;咽喉红肿减生姜,加黄芩量,甚加射干豆根,化脓重用双花,再加白芷皂角刺;咳喘酌情加地龙;较小儿易惊厥者,减麻黄量加重楼以治之,又可止喘清热;咳痰欲黄稠者减清半夏加桔梗知母以祛痰,金荞麦鱼腥草以清热;鼻塞加辛夷(后入)···随症加减,便宜处置。
附 病例:窦女,一岁半,发热(38.5℃)一天半,鼻塞流滴清水涕,恶寒,微咳,查咽喉红,舌尖红,络纹红直而浮直在风关。平素先如此症状后继发高热,继而咳喘,都要输液打抗生素激素平喘药等招呼方可,至今因支气管感染已住院六次之多。先是前次因支气管感染住院热退后依然咳不止,为之处以麻桂方药浴而痊。这次先服西药热不退咳亦甚,所以到我处求中药治疗,处以:荆芥穗10生麻黄10柴胡10黄芩10清半夏10生甘草6生姜6水煎服一剂,嘱其发汗为务。因为小儿服药浪费颇多,所以药量大些,而实际摄入量极少,小儿服中药困难还是个实际情况。中午服药后热下午未退,晚饭后服第二次药后喝小米粥助汗,出汗后于二十点三十分热退,至第二日亦不烧起,上方改荆芥穗为荆芥,继服两剂。复诊,热未再烧,咳亦无,鼻涕变厚,不塞。要求止鼻涕,遂处以苍耳子散加减而安。医患皆大欢喜。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万望斧正为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猪苓汤治愈前列腺术后尿路感染一例下一篇:但欲寐——一例典型少阴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