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柴胡汤中有独加桂枝之加减法,桂枝人参汤中亦有独用桂枝解表而不用余四味者,所以可知,桂枝汤中桂枝与其他四味是可以分离的。又桂枝汤可以去芍药,所以又可知,桂枝汤证是可以细分为去桂枝和去芍药的。更由此可以推知,一方证内会出现药证的缺失,或者说方证未必是全部组成的药物所含治疗内容的全部具备。这一点从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等加减法中亦可证知。
在不同的人身上,方证所含内容不会全部显示,所以有些方证才有那么多的加减法。而诸如五苓散,大承气汤也会出现诸多不同情况的汇集,则显示的是方证不变而症状的千变万化。
所以可以看出,有时方证所含药物要有加减,而有时方证很固定,症状却是千变万化。(两种情况究竟以何者做为方证的正统定义,尚待讨论)
所以辨识方证,在《伤寒论》的写法上即已含有此种意思,这是方证辨证的一种思维过程。并且仲景也是在暗示,辨方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过程,因为最终要落实到方证的选择与治疗上。将398条所遇到的情况,浓缩到113方的治疗方法上,这本身就体现出了方证执简驭繁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反映的是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的稳定性,也即是机体反应方式的稳定性。(经方的魅力,P62)
……
个人约略觉得,仲景书中冠以“伤寒”者,或许是当时之治疗伤寒之内容。但以《伤寒杂病论》命名,则显示了他的高明的宣传手段,试想如果现在有一部书,叫《SARS杂病论》,肯定可以风行一时,因为当局治疗SARS是如此的蹩脚,而竟不如1800年前一地方官员的个人爱好(仲景是南阳太守)。想一想当年,对于伤寒的治疗怕也是如此,诸多人亦如现在一样也是不知《汤液经法》所载之方的精妙之处,以为商代传下来的,大约这么久了,该是古董了,便寻求别的方法,看看治疗SARS时的处方,不觉得好笑吗。就象现代人觉得《伤寒杂病论》一样。世人多附和新兴之西医,以为多么先进,或许和当时想象中的汉代对于商代医学的态度一样。世事变迁,究竟有几分变了?于是仲景便开个玩笑,改个名字吧,这样或许人们会有兴趣,反正把这著作保存下来才是目的。并且他给有缘读这部书的人一个忠告,“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大概也是告诉后学,不要听那么多的所谓新兴之学(大概汉代也有别的流派医学,所以仲景在序中有所批评,也比较乱),他们是不会理解大道的,如果你真正学习我集的这些内容,于医学也就差不多了。我想这是谦虚之中的自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上有谁还说过类似的话呢。
再极端一点,举个例子,譬如2003年遇到SARS,当时若有医家将治此病之案例附于六病条文下,亦曰“SARS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后世之人却须明白,这是当时的治疗,而不必又造出个温病来。如按以上之推想,怕是仲景当年也是反对胡乱寻求治法而不遵六经,所以将之隶属于六病条下。若此,则温病(其补仲景之功难抵其惑乱中医之过)之哗众取宠可以休矣。(个人感觉温病之作,当时有为立派而立派之嫌,就象现行之中医教材,大约只是民国末年江南一时一隅的中医学分支罢了,话有些重了。) |
上一篇:小儿额头汗出如珠如淋下一篇: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用药疑问?柴胡汤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