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497|回复: 20

各家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复制链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发表于 2012-6-6 08: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医宗金鉴作,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加茯苓白术。
后世对于此条有2点争论:1、有无表证;2、方药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还是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亦或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一、有表证,方桂枝汤加白术茯苓汤。
成无己:“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二、有表证,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医宗金鉴》: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谓根据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必输水道始愈也。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苓桂术甘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所以方后曰根据服桂枝汤法也。
三、有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陈修园: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此表不解,所以去桂,无犯无汗之禁也。
四、无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唐容川、刘渡舟、陈亦人、顾武军:阳郁于外,水停于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非表证独有,阳郁亦可见;利小便而解阳郁。通阳而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学生学习体会:
1、  经典谓之经典,在于他的不完整,留有余地让后人发挥。后人借传抄、遗失等名,进行发挥发展。《温病条辨》依《伤寒》条文文法著书,然自注自解,不让后人错解作者本意。
2、  初读《伤寒》,赞成有表证,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又读,则既赞成《医宗金鉴》又赞成刘渡舟唐容川等。总之,凡是“理论说得通,临床有疗效”即可。




上一篇:栀子干姜汤
下一篇:伤寒论语法与证治之研究(转帖)

2

主题

0

积分

3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有梦想才有动力

积分
0
发表于 2012-6-6 1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独树一帜,但不偏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仙珠 的帖子

仙珠:学习了,谢谢楼主 (2012-06-06 10:41) 
[s:1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01

积分

1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12-6-6 15: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20

积分

219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不戴帽子

Rank: 4

积分
1020
发表于 2012-6-6 16: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桂枝证,而是汗后或下后导致心下虚,客邪趁虚欺心下,所以心下满微痛,交通枢纽堵塞,阳路不同,小便不利。当利水。阳路一通,表邪自解。
不戴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bennyzhang 的帖子

bennyzhang: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 (2012-06-06 15:40) 
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不戴帽子 的帖子

不戴帽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 .. (2012-06-06 16:13) 
刘渡舟、陈亦人、唐容川即如此认为。那你认为芍药功效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6-6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以内外而别。阴出外则为阳,阳入内则为阴。所以,阴气阳气统称为正气。正气一分为二,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为什么可以攻表呢?是因为正气足或正气尚足,人体的正气能够禁得住用药物攻击邪气而带来的自身的伤耗。若正气已显不足,就不能再攻邪,而要以扶正为法。正气是祛邪的根本能量。这就是《伤寒论》时时处处都注意正气的强弱,反复强调亡血虚家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的基本道理或原理所在。
翕翕发热,是一种发热的感觉,是热气上浮于头面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旁人也能看得见。如“翕翕如有热状”(《伤寒论》);“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金匮要略》);“其面翕热如醉状”(《金匮要略》)。热气已然上浮于头面了,若为正气强者,当有汗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就是表部津液不足的反应,没有出汗的能力,故翕翕发热反而无汗。这与第12条:“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鉴别点就在于翕翕发热而有没有汗出。翕翕发热有汗出者,是“阳浮而阴弱”、或“荣弱卫强”的状态,“荣弱卫强,故使汗出”。那么第28条翕翕发热而无汗,只能说明卫阳不强。卫阳不强者不可再与桂枝攻表伤阳,这就是去桂留芍的基本道理。
以上是个人浅见,与大家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01

积分

1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12-6-6 21: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读中医经典 的帖子

读中医经典: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 (2012-06-06 16:24) 
应该是把水拉回来代谢掉
典型的这样用芍药的手法在真武汤里面,当然真武汤也可以视作苓芍术甘去甘草加姜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 .. (2012-06-06 17:46)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存质疑。何以解释卫气与营阴?难道卫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营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这是中医概念的不清。
2、依作者言,麻黄证和桂枝证孰轻孰重?
3、赞成作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之说。
4、若津液不足,何以家白术茯苓利小便?
5、作者可以帮我分析一下我的第一篇日志,关于厚朴七物汤的不解。
6、为何无汗还用桂枝汤,我也不解。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提出有汗啊?为何也用桂枝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6-6 22: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啬啬恶寒者,都有头痛身痛者。麻黄汤证有体温不超过38℃的,有体温超过41℃的;桂枝证也有体温不超过38℃的,也有体温超过41℃的。临床上很难说孰轻孰重。理论上只能说麻黄汤证邪气强正气亦强,桂枝汤证邪气强正气相对不足。
4、正是因为表部津液不足,所以只能以渗利为法,不能攻表。
5、抱歉!我还没有看过您的日志,有机会一定拜读。
6、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此为表里同病。腹满、发热、脉数,为有里热;脉浮、饮食如故,为表邪未解而里热未深。若里热深入,津伤便燥,当不能食。以小承气加厚朴合桂枝去芍药汤,重用厚朴以燥湿去满,枳实、大黄清泻里热,也可以证明津液还存,若津伤血亏,必不能攻下,也不能攻表。
很高兴和您讨论,不对之处,还请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7: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lgdaz 的帖子

lgdaz: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 .. (2012-06-06 22:50)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此语意正气就是津液和血液。“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那您的意思是卫气是津液,营气是血液吗?
2、刘渡舟说桂枝汤是风伤卫,麻黄汤是卫营两伤,故麻黄汤较桂枝汤临床症状较重。看伤寒条文可知。麻黄八证是比较重的。又言:体质弱的人一般容易得中风,体质强的人一般容易得伤寒。也就是您说的营气的弱与强。
3、的确有表证,但为何用桂枝汤呢?如果以方测证,当有汗出等中风证?那为何去芍药呢?这是我那篇日志争论的焦点。
4、是否有麻黄证在临床上不现实呢?因为邪气传里,表邪已轻,不宜大发汗。也就是说太阳病与其他的合病并病,解表都不宜用麻黄汤。
学生初学伤寒,还请您多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6-7 0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名其妙,糊里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7: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tony 的帖子

tony:莫名其妙,糊里糊涂. (2012-06-07 07:17) 
何意?未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6-8 22: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98

积分

26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医道精微,思贵专一,

Rank: 4

积分
129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3: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梁月红 的帖子

梁月红: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 (2012-06-08 22:30) 
确实。熟读才会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3-13 0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芍药是不是和无汗与微痛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4-3-13 09: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原文见上)

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等,可知这些症状在误治前已存在。而且其证有类桂枝,但无汗。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言明此似桂枝而非桂枝证用桂枝为误治,则其脉当为浮紧,结合此处实际情况,发热类型为翕翕发热,所以虽无汗脉浮紧,不属麻黄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乃水饮结聚,不通则痛,以其既不得上冲,又因小便不利而不得下趋。此水饮结停于心下,满且微痛,说明尚不算最重,若再加重不可能不上冲于心。因不上冲而与心本脏无涉,无涉者,桂枝不用,芍药不禁。所以去桂。又如前述,病因汗或下后里阳虚而不治阳虚,治所致病理产物或结果。外证仍在,且无汗,翕翕发热为热不甚,抑或为阳虚发热,此与前述烦躁惊狂之热有类似。故不可肯定为表证发热。此亦当初误以为桂枝证之原因所在。所以保留生姜大枣甘草者,因无汗之热,又和中健脾,以为苓术之助。又芍药之用,留之为何?言明此类病症所治,关键在于驱邪去实,暂可不必理会阳虚。水饮所结为实,水饮来处亦因脾阳受损而损其健运化湿之能,此茯苓白术之用,解读如前。考芍药之性,其性虽阴,却有散结而利小便之能。并茯苓之利白术之助而解小便之不利。下注明小便利则愈,可知芍药之用散结而利小便当为关键。亦推知发汗无汗之症状不因表证而起。本乃阳虚水停,郁而发热,此用芍药,不为寒热治则之规矩。此处生姜尚有外散水气之用,但非一定为汗解无汗症状,恐与芍药一散一收,以使水液归于正化。真武汤附子汤用姜芍之配,或为同理。

此方功效主为健脾散结利水,以水去正自安,诸症得除。去桂去芍药之争论因以原文为妥。去桂留芍之理自当分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10-4 23: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芍药,本经中有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芍药腹诊主腹部拘孪疼痛,心下满微痛,故留芍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3

积分

8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3
发表于 2015-10-16 07: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这人病因是脾胃阳虚,食不化津。是津液少了。桂枝辛散耗损津液,当然要去之。加茯苓白术,合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强脾胃阳气化食化津,一切自解。
江祖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987

积分

373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7
发表于 2015-10-16 23: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同17楼槐杏的观点,第28条的核心秘密就是翕翕发热和小便不利。原文没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1:52 , Processed in 0.18830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