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当时集所用诸方以治伤寒,而其所用诸方则在仲景应用之前即已存在,这些方剂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锤炼,配伍固定而疗效确切,是古人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仲景示予后人的是他当时的应用,而方剂本身所原有的治疗范围并未在书中全部出现,所以某证的条文汇集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仲景当时行医记录的总结,它暗示了仲景当时应用该方时的出发点,但并不是该方的治疗全貌.
打个比方,比如大家有的读过温疫论,其所选诸方有承气汤,有柴胡汤,有犀角地黄汤,有柴胡养营汤,有人参养营汤等等.但是并不是吴氏自已全部独创.(如果我们把吴氏之前的书全部丢失,那么我们会感叹吴氏是多么的富于创见,)我们会看到这之中有其自创之方,亦有其引用前人之方,而且我们也会看到著出一部书来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仲景在序中写的“博采众方”,治疗当时的伤寒是非常实在的,显然,如同吴氏写出《温疫论》,仲景也可以在二千年前写出《伤寒杂病论》。
所以,这就为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正确的看待《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要求。
第一,《伤寒杂病论》诸方有仲景随当时病情加减的,有引用原方的,如大承气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真武汤等等可以看作是引用前人的,而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甘草汤等等则可以看作是随当时之见证而化裁的,(当然举例未必确当)。但是,对于后者,仍是仲景当时依临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治疗方案,这些人体遇到外感病时的种种变化情形无论是在当时还是隋唐,还是在现代仍然会出现,这是这部著作之所以有永恒魅力的地方,也是我们提到的所说的方证,这些固定的治疗方案显示的某种普遍存在和经常在临床中出现的客观病理变化。
第二,对于第一部分,我们应当感谢中国的先民,由于他们的智慧使得我们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完善的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当然后世或者现在仍然有人不会用那是另外的问题,我们都在一直而且以后也一直要学习这部著作,正如人们不懂周易一样)。可以肯定的说,到现在为止,现代医学在这方面还是没有做到,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样一种成熟的经验至少在仲景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仲景所作的应用指征的细化,我们只有在细读原著时才会深深的体会到,书中条文辨别的细致程度后人是无法企及的,如如何应用大小承气汤,如何应用小柴胡汤,如他讲的使用柴胡汤的指征是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临床上验之,确实如此。
第三,仲景当时展现出了灵活的最高的辨证论治的水平。即仲景当时依临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治疗方案,这些是我们学习仲景医术的最实用的方面。如果第一方面是继承为主兼有创新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则是融会贯通后推陈出新的地方。
第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正确的看待仲景及其著作,我们既不会错误的认为,这些方剂全部是仲景横空出世创造出来的,(大概目前有一种认识,即是这种看法),也不会认为仲景医术一般般,把他和后世医家等同,而不去深研其中高超而精细的辨治。
第五,仲景及其著作留给我们后人,不仅仅是一部书,一部技术性操作性规范化的东西,(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有人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有人更是连整个中医学术都要抛弃掉,转投到现代医学的怀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在医学理念上的治坏病思想对于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更具有永恒的方法论意义,任你作何千般治疗,我则岿然不动,因为六经及方证药证所体现的是客观而正确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规律,而不是毫无定见的乱治一通,更不是妄想造出个新的体系来(吸收可以)。第三点,在治学态度上在继承中创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更是中医学颠扑不破的治学门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指导,而不是其他什么方式(结果导致目前中医的这种困境,舍古人数千年之治学经验,而欲创一另外的治学方法,舍本逐末,不知道是大脑出了问题,还是胆出了问题)。正是以上三方面,使得《伤寒杂病论》成为永恒性的辉煌著作,而张仲景也被尊称为“医圣”。 |
上一篇:看胡希恕的书,说中风用风药没见一个好的,真的?下一篇:六经与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