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336|回复: 10

[养身] 话说疾病的七分养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2-3-9 13: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得病“三分治七分养”,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俗话。但是,七分养,养的是什么?可能就有不少人不是很清楚了。或有人说,养,就是养身体。是啊,养肯定是养身体,而不是养疾病。但是养身体的什么东西呢?就有很多人不太知道了。
    不少病人说,中医治本。这个本,是什么呢?这个本,就是人体内的阴阳气。
    疾病的发生,不论是新病还是久病、是外感疾病还是内伤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是身体的疾病还是精神的疾病,都是人体内的阴阳气失调了,或者说是人体内的阴阳气不谐和了。那么,人体内的阴阳气是什么呢?要明白中医所谓的阴气阳气,首先要明白中医学“阴阳”在疾病上的概念。
    中医在疾病上的阴、阳所指,是对于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证候性质的概括。虚寒病证怕冷、口不渴、大便稀,属于阴病。实热病证怕热、口渴、大便干,属于阳病。那么,虚寒病证,是什么虚了、什么寒了?实热病证,又是什么实了、什么热了呢?这个问题,就回到了阴阳气的话题。也就是说,虚、寒病证,就是阴阳气或虚或寒了;实、热病证,就是阴阳气或实或热了。那么,阴阳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不说不知道,一说您会笑。阴阳气,就是人体内的血液和津液。简单吧?就是这么简单。拿津液和血液来说,阴气是血液,阳气是津液。不过,中医学对阴阳气的认识,还有不简单的,中医学认为,阴阳气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阳气入于里则变为阴气,阴气出于外,则变为阳气。津液入于脉中,则变为血液,血液出于脉外,则变为津液。中医学还认为,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故唾液为阳,胃液为阴,汗液为阳,尿液为阴。阴阳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话说到这里,就知道“七分养”,养的是血液和津液;也知道“中医治本”,治的也是血液和津液。中医治病,就是调理血液、津液的或弱或强而出现的阴阳气不谐和。阴气弱则补阴,阳气强则损阳;反之阳气弱则补阳,阴气强则损阴。治病的法则就是补虚泻实,使阴阳气达到不弱不强的谐和状态,疾病就会痊愈。如《伤寒论》所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亡血、亡津液之“亡”,是亡失、损失的意思。凡病,若经过或发汗、或催吐、或泻下的方法,损耗病人多余的血液或津液,达到阴阳谐和者,病必自愈。
    人体有很强的自愈能力,也就是说,人体与生俱来就有着自身调节阴阳失调的能力。比如说表部阳气强了,就是人体表部有阳邪,人体就有表热,这时人体就会以出汗的方式发散表热,出汗就是损阳,通过出汗排热,表阳不强了,也就没有表部阳邪了,人也就没有表热了,出汗也就停止了。再比如里部阴气强了,就是人体里部有阴邪,人体就有里寒,这时人体就会以腹泻的方式排泻里寒,通过腹泻排寒,里阴不强了,也就没有里部阴邪了,人也就没有里寒了,腹泻也就停止了。出汗和腹泻,就是人体自身调节阴阳的基本方式。
    中医治病,就是辅助人体调节阴阳。若邪气在表而不出汗者,其治疗原则就是帮助人体出汗。若邪气在里而不腹泻者,其治疗原则就是帮助人体腹泻。所以,出汗、腹泻、呕吐、怕冷、怕热等病理现象,实际上也是人体排邪或者给人以警示的生理现象,是自身调节阴阳的自愈能力。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是人体的免疫能力。这个自愈能力,是靠血液和津液能够正常运行来完成的。所以说,七分养,养的就是血液和津液。那么血液和津液是怎么生成的呢?简要的说,是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来完成的。脾胃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好,那么就能够正常消化饮食物。饮食物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就变成了血液和津液。所以,七分养,就要养胃。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胃气平和,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那么养胃,从那些方面入手呢?主要还是从饮食上入手。不要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影响脾胃消化的食物。以脾胃的基本需要为原则。脾胃的基本需要,就是饿了要进食,渴了要喝水。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理解喝水排毒的意义,于是不管人体缺不缺水,都要经常喝水,这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喝水过多,与进食过多一样,都会加重脾胃负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需要提示的是,水也是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使水变成津液,才能营养人体。若喝水过多,超过了人体对水的需要程度,就像进食过多会发生食积一样,喝水过多也会发生水积,中医叫作蓄水。水积的表现,轻者会大便不成形,重者会腹泻,或者会出现四肢酸沉,甚至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这是饮水过多或者脾胃功能较弱,不能正常吸收和排泄身体内多余的水分,而出现的水邪作怪的表现。所以,养胃,正常的做法,也是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根据需要进食或喝水。有的人胃热,常口渴,小便多,大便干,消化水的能力强,就要适当多喝水,以保障身体对水的需求量。有的人胃寒,口不渴,小便少,大便稀,消化水的能力弱,就不能多喝水,甚至不需要专门喝水,靠正常吃饭摄入的水分就够用了。这就是养胃的最基本的内容。养胃的目标,是保证胃口好,有食欲。有食欲,才能正常消化吸收摄入的饮食物,使其转变为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若不注意适量喝水,喝水量超过自身的需要量,体内多余的水分得不到消化,就会影响食欲。若一个人的食欲不好,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摄入胃内的饮食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食用何种补养品,都是无助于人的,因为不能消化吸收,所以食用补品也是白搭。
    综上所说,七分养,首先要养好胃。胃和才能寝安,胃和才能二遍通畅。胃和,寝安,二便通畅,食纳和排泄正常,就反映了人体内的阴阳气谐和,反映了津液和血液运行正常,这就没有不健康的道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8 收起 理由
雍乾 + 8 又见李老师好问,此中医根本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王逸达:中国传统的健康人生管理思想(转帖)
下一篇:慢性胃炎如何抗复发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3-9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就是生活!中医的基本原理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医的工作就是把基础知识往下落实,而不是往上抽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6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积分
0
发表于 2012-3-9 15: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2-3-9 17: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李老师好问,此中医根本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2: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调的发生,治疗疾病,就是调和阴阳。有相当多的病痛,不是医生治好的,而是在病人自身调节能力的作用下,在抵抗力或免疫力的支持下,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谐和,从而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故《伤寒论》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调养身体和治疗疾病,是一样的道理。我在临床遇到的一些因过量喝水而引起的身体不适,如腿沉重、大便溏、不饥、心悸等,告诉病家控制喝水。通过减少喝水量,这些不适都得到了解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3-10 15: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所言甚是!
西医有“水中毒”一病。
我们在学校实验室给猪灌水,造成注水猪肉;给猪高温,造成脱水猪肉。没想到当今社会拿来用于牟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2-3-16 12: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
1、勿犯风寒: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2、调饮食:
桂枝汤后禁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阳明病:
1、存阴、养津液: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五汁饮:由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共同组成,有滋阴润肺,消渴除烦的功能,祛火效果显著。
刘渡舟一医案,妇女坐月子期间,阳明病高热口渴欲饮,予开窗透气,凉井水一碗,汗出身凉病愈。
2、服下药后,糜粥自养,不可温补。


三阴病:
1、注意饮食:
如桂枝汤后禁法。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病后复发:
病后忌:房事、疲劳、大饱、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3-17 0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s: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3-18 0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常见病人小便频。问之为"喝水多"之故,再问之为"水越多则越健康"之故。虽未至腿沉重、大便溏、心悸,却已失阴阳之谐和,为日后生病布下伏笔。这七分养其实在平日,而不非得在病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29 2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这篇文章可以当中普了, 现在老百姓极其需要正确的生活观念!

我们当地有句笑话, 喝冷水也长胖, 这说明脾的运化功能变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5-4 08: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津液和血液来说,阴气是血液,阳气是津液。不过,中医学对阴阳气的认识,还有不简单的,中医学认为,阴阳气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阳气入于里则变为阴气,阴气出于外,则变为阳气。津液入于脉中,则变为血液,血液出于脉外,则变为津液。中医学还认为,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故唾液为阳,胃液为阴,汗液为阳,尿液为阴。阴阳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话说到这里,就知道“七分养”,养的是血液和津液;也知道“中医治本”,治的也是血液和津液。中医治病,就是调理血液、津液的或弱或强而出现的阴阳气不谐和。阴气弱则补阴,阳气强则损阳;反之阳气弱则补阳,阴气强则损阴。治病的法则就是补虚泻实,使阴阳气达到不弱不强的谐和状态,疾病就会痊愈。如《伤寒论》所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亡血、亡津液之“亡”,是亡失、损失的意思。凡病,若经过或发汗、或催吐、或泻下的方法,损耗病人多余的血液或津液,达到阴阳谐和者,病必自愈。


看到这里, 才全明白了李老师那篇从感冒说健康的津液与血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9:36 , Processed in 0.21306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