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61|回复: 1

谨以此文纪念何任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15: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严谨组方,灵活化裁
何师认为,原著方剂的药物组成,具有组方精炼的特点。如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药仅两味,百合甘寒,清气分之热;地黄汁甘润,泄血分之热。主辅相合,药力精专。又如治胃反的大半夏汤,药共三味,重用半夏之辛以降逆止呕为君,佐以人参温气而补中,使以白蜜甘味入脾,三药相合起到降逆和胃补虚润燥的作用。药味精炼,配伍严谨,可见一斑。在组方用药时,原著既重视发挥单味药的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后的协同作用。例如桂枝,配伍应用于不同方剂中,可以从多方面发挥其功能。如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以调和营卫;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用以宣通阳气;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用以温化水饮;桂枝加桂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用以下气降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用以健运中气;乌头桂枝汤,用以散寒止痛;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用以散结行瘀。又如附子的配伍应用,配合干姜,可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力;配合白术,可以收到温散寒湿之效;配合薏苡仁,可以缓急止痛;配合乌头,可以峻逐阴邪;配合粳米,可以温中除湿,降逆止痛;配合大黄,可以温阳通便,攻下寒积;配合黄土、白术等,可以温脾摄血,用治下血。以上举例可以看出,药物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经过适当配伍,更可增强疗效,扩大适用范围。此外,原著的方剂常在大队热药中,佐一味寒药;或在大剂凉药中伍以少量的热药,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在用附子、桂枝、生姜等多味温药的同时,佐以一味苦寒的知母;半夏泻心汤在用黄芩、黄连苦寒药的同时,又配以辛温的干姜,均属于这种情况。
原著遣方用药,加减变化,极为灵活。例如,治疗胸痹病,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如因水饮上逆而症见不得卧者,则加半夏以降水饮,此为栝蒌薤白半夏汤;再如“胸满,胁下逆抢心”,则加枳实、厚朴、桂枝,以降胸中胁下之气,此为栝蒌薤白桂枝汤。又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出现的变证,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4次用药的加减变化,都属于随证灵活加减的范例,充分体现了依法立方,据证用药的原则。所以唐容川曾说:“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此外,原著对于药物分量的加减,也是很讲究,如桂枝加桂汤的加重桂枝;小建中汤的倍用芍药;通脉四逆汤的重用干姜;厚朴三物汤之重用厚朴等,体现了方剂的命名,亦含有辨证论治、据证用药的意义。
评述:何师以“<金匮>研究第一人”的大家智慧,对仲景创立的经方进行了深刻阐发与全面解析,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他认为,“经方用药,须有严格规律”,如“用大承气汤就得按‘四黄、八朴、五枳、三芒’的比例。如果少其中的芒硝,那就不能说用大承气汤,而是用小承气汤。在临床中,要么你就准确地运用经方,有针对性的辨病、辨证,要么不要说你用经方,只能说是个人的经验方。”
  “又比如泻心汤,某一味药的用量加大,为主药,就分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而各方中亦有一些增损,但各有其适应证,不可混用。”
笔者认为,经方的本义是中医经典方剂的略称,引申而言,经方也可说是经典方、经验方、经常用的方之简称(黄煌语)。经方学不同于一般的中医方剂学,它不仅指如何解读方子本身,更主要的是指用于指导方药应用的理论体系独特,它摒弃繁琐的理论推导与肆意解说,而紧紧抓住“方”与“证”两端,采取“降维”、“升阶”、“纵横类比”方法,具有实证科学的显明特点,经得起临床验证。因此,准确地说,“经方学”应称之为“方证辨证学”或“方证医学”。伤寒大家陈亦人先生是反对“经方、时方”之说的(曰:“经方派与时方派之分是人为的偏见”),但只要将经方作黄煌先生之意解,则陈黄两说可谓不谋而合。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经方虽小,但类既全而法亦备,类者,即为证的类别;法者,即适证的治方。”足见大师将方与法视为一体之两面,所谓“方者,法也,法者,方也”。
愚见,“方者,方向也,方位也。”以桂枝汤为例,倘若将桂枝汤证视作东方,那么加桂汤证则可视作东南方,加芍汤证不妨视作东北方,加桂再加附子汤证便当视作东南南方,加芍再加黄芩汤证便应视作东北北方。如果再加温味则就变成南方,再加寒性便是北方,那就不姓“桂”了。 对于每一具体的方证而言,它只能定格为一个方向(位),不应既是东,又是南,还可以代表四面八方。从哲学的常识角度思考,“面面俱到”则往往一面都顾不到,“多中心即无中心”。经方之所以效如桴鼓,其奥妙可能正在于通过精当的配伍,形成了高度专一的凝聚力,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表达,犹如“心电向量”,它的“势能”(药物效能)总是针对与之有亲和性的目标(证)而释放。
直面今日中医界“虚阳浮越”的严峻现实,我们不能不思考,国家对中医“投入”之巨,而中医“产出”之微;人民对中医“期盼”之大,而中医“实际”之弱,二者之间的反差达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该是认真追究的时候了!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难以尽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纸上谈兵”的“派气”之风不能再持续了!“买椟还珠”式的中医教材体系该改一改了!要坚持以“中医原生态”的学术体系,培养更多的像何师这样“精理论、擅临床”的真中医,造福人类!
                                       (4)




上一篇:谨以此文纪念何任大师
下一篇:谨以此文纪念何任大师

0

主题

0

积分

5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2-27 16: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慢慢读。
独一味,独一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7:29 , Processed in 0.15383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