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医案
赤石脂40~60 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 克、粳米1 小茶杯,用水7 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 次温服。如服l 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 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 克(先煎)、干姜5~9 克,取得良好效果。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 克,吴茱萸6 克,五味子 6 克,肉豆蔻 12 克,党参 9~12 克,炒白术 6~9 克,茯苓 15~30 克,车前子 12~15 克(布包),广木香9 克,川连6 克,诃子9~12 克,制附片6 克,干姜 6~9 克,赤石脂20~30 克(先煎)。 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 克、土炒白芍18 克、元胡6~9 克。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 克、炒杜仲12 克、淫羊藿10 克。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 克、棕炭20~30 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 克。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 克、台乌药9~12 克。 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 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汤,治疗久痢不愈,脾肾又虚,气血不足,腹中隐痛,喜暖喜按,大便带脓血,其色黯而不泽,面色苍白,舌质包淡,苔薄白或白,脉象沉细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后,以供临床选用。赤石脂20~30 克(打碎),干姜6 克,当归9 克,煅龙骨15 克,煅牡蛎15 克,制附子6 克,白术12 克,甘草3 克,白芍5 克,党参9 克(或人参3~5 克)。上10 味药先用水6 杯,煮白术取5 杯,再入各药,煎取2 杯,分为3 次服。便脓者加厚朴9 克,呕者加橘皮9 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为目前用量。)
二、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提要> 补充少阴虚寒便脓血的证治 <释义> 本条承接上条,是对上条桃花汤证证治的补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则寒邪入里更深,虚寒更甚,阳虚阴盛,中焦失运,阴寒凝滞,故腹痛;脾肾阳衰,失于温化,统摄无权,故下利不止,且挟脓血,而呈滑脱之势;下利不止,势必伤阴,津液损伤则小便不利。因证属脾肾阳衰,滑脱不禁,仍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从辨证的角度出发,本证的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脓血都有虚寒证的特点,自与热证、实证不同,当详于辨别。
①本证的腹痛是隐隐作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与阳明腑实的腹痛疼痛剧烈而拒按有明显差异。
②本证的小便不利,既不同于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也不同于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必伴有高热、烦渴、舌苔黄燥等证;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必伴有脉浮、发热、口渴、少腹里急、苔白等证;本证的小便不利,是下利过多而致津液损伤,必先有虚寒下利,且无发热证。
③本证的下利便脓血,证属虚寒,所下脓血色泽晦暗,或血色浅淡,状如鱼脑,其气不臭而腥冷,泻时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之证;而热性下利便脓血,色泽鲜明,气味很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感。 结合上条,桃花汤证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
二是伴有腹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
三是小便不利,以下利不止而津伤之故。 <选注> 成无已: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喻嘉言:盖治下必先治中,气不下坠,则滑脱无源而自止也。注家见用干姜,谓是寒邪伤胃,欠清。盖热邪挟少阴之气,填塞胃中,故用干姜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热邪为寒邪,宁不贻误后人耶。(《尚论篇@少阴经后篇》) 魏念庭:此证乃热在下焦,而薰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而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久而下利不止,将肠胃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一日不消,利一日不止也。(《伤寒论本义@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尤在泾: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唐容川:此篇,一则曰下利,再则曰下利不止,无后重之文,知其虚利,非实证也,故用米以养中,姜以温中,石脂以填塞中宫……盖脓血原是热所化,今因脾虚寒,用从治法,引少阴之热,使就归于中土,则火来土生而不往干血脉,斯脓血亦因以止也。然从治诱敌之法,止可暂用,不可久用,恐久仍化热,而又动脓矣。故戒曰一服愈,余勿服,以免过剂,反增变也(《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舒驰远:此二条桃花汤证,有以为少阴热邪,有以为下焦虚寒,二说纷纷不一,究竟桃花汤皆不合也。若属热邪充斥,下奔而便脓血者,宜用阿胶、芩、连等药;其下焦虚寒而为滑脱者,又当用参、术、桂、附等剂,而桃花汤于二者之中,均无所用之。总缘仲景之书,恐叔和亦不能尽得其真也,能无憾乎。(《拳增伤寒论集注@少阴后篇》) 刘渡舟:306条种307条均为桃花汤证治,当两条合参。临床特点为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相杂,血色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常伴见腹痛,并喜温喜按。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多伴见小便短少。(《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亦人:二条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如喻氏、魏氏等,都认为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成氏、钱氏、汪氏、方氏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氏更疑非仲景原文。根据仲景立方用药原则,以及厥阴病篇371条和373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印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属于热证的便脓血证虽然多见,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不少。现在用温涩固脱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性滑脱的下利便脓血,正是药证相符。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的道理。热证便脓血,仲景已明确指出有下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重,又无渴欲饮水,可见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热邪,固然是对的,但又认为非下焦虚寒,则不够确切。因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前条所举的医案就是很好的例子。(《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评述> 诸注正如陈氏所述,有属寒属热之争。陈氏分析细致入微,有证有据,“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是正确的。刘氏补出其临床特点,是其临证之心得,很有参考价值。 三、附:桃花汤与便脓血 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下利便脓血为常见之症,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不可混同。桃花汤所治之下利,为脾肾阳虚,失于约束,关门不固而致;虚寒久利,阳不绾阴,气不摄血,络脉不固,血溢脉外则便脓血,此乃内伤阴络之患。 桃花汤以赤石脂之体重性温,入下焦血分、固脱止利、涩肠止血,用治下利赤白;干姜辛温,暖下焦,补虚温中。二药合用,擅治虚寒下利滑脱之证。粳米甘温,养胃和中,佐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奏温中涩肠止利之功。本方亦可治疗中焦虚寒久泻,不一定伴有脓血者,但对湿热下利、余邪未尽者切勿使用,以防固涩留邪而成患。 一般来讲,下利便脓血多属热证,然因下焦虚寒而便脓血者,亦不少见,故应鉴别。实热下利之便脓血,乃因湿热壅遏大肠,蒸腐血络,化为脓血而成。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鲜明,气味臭秽,里急后重,腹痛较剧,发热口渴,苔黄脉数,多属新病。虚寒下利之便脓血,乃因脾肾阳虚,寒湿中阻,脉络损伤,统摄无权所致。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暗淡,臭秽不甚或有腥气,无里急后重,或有轻微下坠感,腹痛隐隐,喜暖喜按,无热不渴,苔白脉弱,多属久病。湿热下利便脓血切忌辛温收涩,虚寒下利便脓血则必须温涩方可收功,故治疗必当谨守法度。 桃花汤证的辨证要点:1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2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血色晦暗,气味腥冷不臭;3伴见腹痛,喜暖喜按;4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见小便少而不利。 桃花汤的给药方法,采取汤、散并用。即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冲服,取其收涩固肠止利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赤石脂作用有三:1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等;2对发炎的肠粘膜有局部保护作用;3对于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对本方的应用仲景叮嘱“一服愈、余勿服”,明确指出服药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据笔者之见,收涩剂过量必招他变,须中病即止,调理而安。 医案:溃疡性结肠炎 杨×,男,21岁。主诉下利便脓血半年多,每天大便次数不等,轻则数次,重则数十次,时轻时重,伴有腹痛。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满视野,脓球(++),未查到阿米巴原虫;乙状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提示为结肠炎。西医诊断:1慢性菌痢;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氯霉素、痢特灵及中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效果不显,遂来我处治疗。病人下利半年,伴脓血便,便色稀淡,有时如洗肉水,腥气较重,粪便常常随矢气而出,每次便量不多,稍有里急后重,腹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手足清冷,不欲饮食,形瘦神倦,面色白光白,脉沉细乏力,舌质略淡,苔薄白。证属少阴阳衰阴盛,下焦不固,滑脱下利,治以温中散寒,固涩止利,宗桃花汤化裁。方用赤石脂15克(先煎),干姜6克,粳米一小撮,猪苓、茯苓各10克,炒白术10克。水煎服,进药三剂,诸症皆减;服药一周,诸症大减,守方调治月余而愈。
少阴便脓血证
一、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提要> 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释义> 本条叙证太简,仅从“下利便脓血”很难言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虽下利便脓血一般多属热证,但本条治以桃花汤,以方测证,则非属热而当属寒,当属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 证由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下利日久,肾阳愈衰,下焦失于固摄,以致滑脱不禁,甚则由气及血,气不摄血,而致下脓血。既属下焦虚寒性下利,是证当有以下特点:下利脓血,滑脱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鲜,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脉沉细等。治以桃花汤旨在温阳涩肠固脱。 本条应结合下条(307条)桃花汤证,则知当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另《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亦有“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之论,足可证《伤寒论》乃伤寒与杂病合论。 <选注> 汪昂: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彻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汤等,皆用芩、连黄柏,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而观,斯可见矣,此证乃以虚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惟用甘温之剂,以镇摄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汪苓友: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阴病理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钱天来:见少阴证而下利,为阴寒之邪在里,湿滞下焦,大肠受伤,皮圻血滞,变为脓血,滑利下脱,故以温中固脱之桃花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医宗金鉴》:少阴病,诸下利用温者,以其证属虚寒也。此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是热伤营也,而不径用苦寒者,盖以日久热随血去,肾受其邪,关门不固也,故以桃花汤主之。(《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本条是属于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故本证下利,必定滑脱不禁,并有脉沉细或腹痛喜按等虚寒性的脉证,与热性下便脓血根本不同。(《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刘渡舟:少阴病,延至四五日,病程稍长,则肾阳更衰,寒邪更盛。阳衰不能温化脾土,中焦失运,寒气凝滞,故腹痛,下利不止。阳气衰弱不能摄血,不仅下利不止,还挟有脓血。利久不止,势必伤阴,而见小便短少不利。治疗仍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顾武军:本证既为脾肾阳衰,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其证候特点当是:虽下利脓血,其色必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亦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可资佐证,治以桃花汤温涩固脱。(《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第五章》) 程昭寰: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一说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如金鉴、喻嘉言等;一说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所致;舒驰远则认为非仲景原文。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关于下利之文甚多,桃花汤放在少阴篇,且以两条互为补充以叙其证,是有深意的。既不应怀疑,也非热邪所致。理由是:其一,桃花汤证的两条原文虽然既未言热,也未言寒,但从以方测证的惯例去考察,赤石脂固涩下焦滑脱之利,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属寒是无疑的;若是热邪何不用芩、连。其二,从桃花汤证的两条条文叙证来看,只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并无下重和口渴欲饮水,烦躁,四肢自温等症,下焦虚寒所致的可能性大。其三,本条若与赤石脂禹余粮汤,白头翁汤证相鉴别的话,则可知仲景布局之巧。太阳篇提出赤石脂禹余粮汤,是因为只见下焦滑脱不禁,但不是因为寒邪所致,只重在固脱;白头翁汤证,则为厥阴热利,故一派苦寒之品以泻火清热,桃花汤证则恰相反,乃温少阴之寒,涩肠固脱并重。所以我们认为因阳虚寒凝而滑脱不禁的下利,才是桃花汤较确切病机。(《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本证之便脓血,当属脾肾虚寒。《金鉴》以始病时是热伤营,以下利日久热随血去而成虚寒滑脱,恐未必是。临床辨证,必是虚寒性便脓血,方能使用此方,不必拘于热证传来,更不是传经邪热,汪昂的分析甚是。陈氏、顾氏指出脾肾虚寒性下利的特点,更可作辨证时参考。程氏的分析很为全面细致,很有说服力。 <治法> 温阳涩肠固脱 <方药> 桃花汤 <方义>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功能收涩固脱、止血止泻,以其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温阳涩肠固脱之功效。赤石脂一半全用入煎,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粉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以增强固涩作用,对滑脱不禁者尤有重要意义。 <方论选> 成无已: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李时珍: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缓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本草纲目@第九卷@石部》) 钱天来:桃花汤,非湿热暴利,积多气实之所宜,盖所以治阴寒滑利之剂也。(《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若寒谷有阳和之气,故名。(《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刘渡舟:桃花汤由赤石脂、粳米、干姜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直抵下焦血分,收涩固脱,止血止泻。干姜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守而不走。粳米甘温,益气调中,补久利之虚。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取其收涩气血,固肠止利,用末令其留着于肠中,吸附肠中水液,对属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之久利,临床用之,常可取效。(《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段富津等:下利便脓血,属热者居多。本方乃温涩之剂,其所治之下利便脓血,当为虚寒之证。方中赤石脂为君药,《本经》言其主“泄痢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臣以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养胃和中。三药共奏温里固肠,止血和中之效,为下利脓血及久痢滑脱,证属虚寒者常用之剂。其临床见症,当有腹痛喜温,按之痛减,下血晦黯,舌淡苔白,脉迟细无力等。(《金匮要略方义@桃花汤》) <点评> 本方温涩固脱之用,各家意见基本一致。对凡属纯虚无邪,滑脱不禁之证,皆可运用,不一定必有脓血,但对实邪未尽者,则当禁用,以免留邪为患。 <临床应用> ⑴ 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 治疗下焦虚寒,滑脱不禁之下利便脓血,见306 条、307 条。另《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有“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⑵ 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肘后方》:治天行毒痢,若下脓血不止方,即是本方。 2 《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 3 《方极》:桃花汤治腹痛下利,便脓血者。又:下利便脓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 4 《类聚方广义》: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 5 《和剂局方》:桃花汤治冷痢腹痛,下白冻如脑,赤石脂煅,干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 6 《方函口诀》:此方《千金方》为丸用之,极便利。脓血下利,非此方不治。若有后重者,非此方所主,宜用白头翁汤。后重而痛在大腹者,用之为害更甚。 7 《医宗金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8 吴鞠通:治下焦温病致虚之下利脓血,谓“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 9 吴鞠通:桃花粥(本方去干姜加人参、炙甘草)治中、下焦阳虚下利,谓“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 ⑶ 现代应用 桃花汤证因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虚寒滑脱,固摄无权所致,症见便脓血,下利不止,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脉细微等。现代多见于虚寒性急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伤寒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虚寒性吐血,便血等病证。(1) 1 消化系统:治虚寒性滑脱之久痢、久泻、肠炎、下痢便脓者,以恶寒无热,舌淡白,脉沉细为审证要点。李氏以本方去粳米加淮山药、龙骨、牡蛎、生地榆、秦皮,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获良效。(2)《伤寒论方解》治下痢、腹痛、便脓血,久不愈,舌淡白,脉沉细。(3) 2 血液系统: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以及伤寒肠出血等证。黄奕卿认为本方有止血功效,为加强止血作用,可加阿胶。(4)唐氏用桃花汤加味(赤石脂、炮姜炭、淮山药代粳米、乌贼骨、田三七、甘草),治虚寒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5)《伤寒论方解》治伤寒下血,腹中切痛,脉迟,现虚寒证象者。(3) 3 妇科病:治妇女崩漏、带下证。万氏以本方合四神丸治带下。(6)上官均等用桃花汤改散服(赤石脂100克、干姜60克,分研极细末,调匀瓶储备用。),治下焦虚寒之功能性子宫出血获效。如陆某,两个月来行经淋漓不尽,色淡不鲜,时清稀样分泌物。妇检:子宫无异常,宫颈中度糜烂。经治无效,投桃花散12克,分三次饭前服,每次用红参6克、血余炭10克,煎汤冲服。2剂血止,后以人参养荣汤善后。另外,他们用桃花散10克,分3次用苍术5克、薏苡仁10克煎汤送服,治疗带下证获效。(7) ⑷ 医案选录 1)下痢:某,脉微细,肢厥,下痢无度,吴茱萸汤但能止痛,仍不进食,此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用桃花汤。赤石脂干姜 白粳米(《临证指南医案》) 胡某,男,68岁。患下利脓血,已一年有余。时好时坏,起初不甚介意。最近以来,每日利七八次,肛门似无约束,入厕稍迟,即便裤里,不得已,只好在痰盂里大便,其脉迟缓无力,舌质淡嫩,辨为脾肾虚寒,下焦滑脱之下利。为疏:赤石脂二两(研末,一半煎服),炮姜三钱,粳米一大撮,煨肉蔻三钱,服三剂而效,五剂而下利止。又嘱服用四神丸,治有月余而病愈。(《伤寒挈要》) 2)阿米巴痢疾:某,男性,45岁。夏季患痢疾,服西药而少愈,不久又下痢,次数增多,红多白少,少腹胀而痛,肛门下重,便后仍有便意,日夜十余次。西医诊断为阿米巴痢疾。用西药施治近一个月,病未痊愈。近来精神疲乏,四肢酸软而不温,终日欲睡,食量大减。据全身症状呈脾肾阳虚证候,脉细弱,舌淡,苔薄白,拟温涩之剂:赤石脂24克(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粳米30克,干姜9克,鸦胆子2克(用龙眼肉包吞服)。服两剂。药后下痢大减,精神好转,续服三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按语> 叶案叙证虽简,但“脉微细,肢厥,下利无度”已突出少阴阳虚,下焦滑脱的脉证牲特征,并且分析了已用方药乏效的原因,从而得出“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的病机,改用桃花汤治之,方证既合,其效可见。案二虽名阿米巴痢疾,而证属脾肾阳虚,故主以桃花汤,且遵仲景服法而获效,所加鸦旦子,乃近人治阿米巴之药,是宗仲景而不泥执,古今结合,足可效法。 <现代研究> 现代对桃花汤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方中单味药的药理研究证明,赤石脂是一种多水高岭土,主要含硅酸铅,具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既能减少异物的刺激,又可吸附炎性渗出物,有助于炎症的缓解。亦可抑制细菌、原虫感染,并能吸附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保护消化道粘膜,并有止胃肠出血之效能。少量干姜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配以粳米,可减缓干姜辛辣之性,且能调养补脾胃。诸药相伍,故具有涩肠固脱止利之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