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696|回复: 8

补发:麻黄升麻汤随想

[复制链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1-11-7 14: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麻黄升麻汤随想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此条文历来倍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此方大谬者也……”。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观现今之医,亦有用此方者,但其对方证的把握往往强差人意。由于抓不到仲景的规律,揣度的成分大,把一首特殊的方,作一般视之,或离开仲景用药通则去强解方义,故即便用了此方,也不见得是此方之证。试举一例如下:
      李某,男,30岁,1985年1月28日初诊。患者腹痛腹泻,日3-5次,偶带脓血,时发时止年余,均以“肠炎”、“菌痢”处之。予抗菌素及“理中”、“四神”类,始而少效,久服如故,现消瘦神疲,畏寒肢冷,动则大汗蒸蒸,咽干口苦,但喜热饮,食后觉胃中荡水,肠鸣漉漉,时时欲便,里急后重,舌红,无苔,脉沉细数。查乙状结肠纤维镜示:进镜18-25cm处,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活动期)。《证因脉治》谓“此为中医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症,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终年不愈。”此当属之。为湿热积滞而致邪留,因其虚实夹杂,治当清温兼施,补泻并用.升清通下并举,麻黄升麻汤加减主之:麻黄6g,升麻12g,黄芩12g,当归12g,白芍30g,炙甘草20g,玉竹20g,知母10g,茯苓30g,炒白术20g,桂枝l0g,干姜l0g,滑石60g,太子参30g.天冬12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腹痛减,欲饮水,舌脉如故,此为阳渐复,气化得助之兆。原方5剂。三诊:腹无所苦,大便成形,偶带白粘物,舌红苔薄白,此为阳复湿去热清,阴精得充之征。去滑石加山药20g,再进10剂,月后来诊,面润体丰,二便调。结肠镜复查示粘膜未见溃疡,分泌物较多。2年后随访无复发。
       原按:泄痢间作,久治乏效,气阴大伤,邪陷湿滞化热,腐肠化脓耗血为主要病机。方取麻黄、升麻升清举陷以宣上焦,太子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宗理中,温脾散湿而启中焦枢机之升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药化饮伍滑石兼寓六一散渗利下焦;黄芩、知母、滑石渗湿清热而不伤阴,如是则湿热分消;当归、白芍、天冬、玉竹、太子参益气养阴,本虚可调,共成宣三焦、充精气、健脾胃、生化不息之法[1]
       我们认为,此例值得商榷之处甚显:
      1.麻黄升麻汤乃厥阴病上热下寒之厥证,属急性病范畴,而此例仅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非急危阶段,厥证并不明显。正如作者引用朱丹溪《证因脉治》所说:此为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利之症,但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终年不愈。”所以此案断非此证,用麻黄升麻汤则有捕风抓影之嫌。
      2.此案按语谓:“方取麻黄、升麻升清举陷以宣上焦。”此案关上焦什事?论中原文本有“喉咽不利,唾脓血”之证,但本证却无咽喉之证,即使是原方证,也非上焦表邪,故无需宣发。
3.升麻升清阳作用,实为后世之臆说,仲景断无此意。更何况此方仲景以麻黄升麻为名,全方用量最重,断非引经之药。
麻黄升麻汤看似是千古之谜,就如同其他《伤寒论》难解之方一样,用常理去解是终难得出结论的。本方疑点虽多,用仲景的用药常规观之,虽不能全面解释,但还是有脉络可寻的。黄师认为此方实含升麻鳖甲汤、白虎汤、理中汤、黄芩汤之意。
仔细分析此证,与现代医学危重病阶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表现甚为相似,现探讨如下:
      1. “咽喉不利,唾脓血
     “咽喉不利,唾脓血”,其实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症状,当然还极有可能伴有寒战、高热等表现。厥阴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此方证以热邪壅盛之咽喉不利,唾脓血为基础。
       本方以升麻为名,且重用之(一两一分),便是针对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仲景用升麻仅有两方,一为麻黄升麻汤,一为升麻鳖甲汤。后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方用升麻为主(二两)配当归、鳖甲、甘草、蜀椒、雄黄。阴毒去蜀椒、雄黄。麻黄升麻汤证及阴毒、阳毒,三证均以升麻为主。可知升麻为解毒之品,能利咽喉。1894年前后,粤港发生严重的鼠疫,易巨荪为首的广东伤寒四大金刚,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鼠疫取得极好的效果,一直传为佳话。
    《神农本草经》载,升麻“解百毒,辟温疫、瘴邪、蛊毒”。
      方中重用的升麻很可能可以通过对失控的炎症因子进行调节,从而逆转全身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提到“唾脓血”,而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休克的阶段,微循环淤血、缺氧是很容易伴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均配以当归,以活血化瘀。则可改善血管舒缩功能以及血流速度,从而预防和控制DIC的发生、发展。
方中并以天冬、玉竹之润以制燥而利咽喉,与当归寒温互参。
       2.“泻利不止
      “泻利不止”不是一般之下利,是“不止”,来势之急可知。本因热邪致利,不止,则伤阴损阳,势所必然。在危重病阶段,肠源性细菌、内毒素异位,胃肠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出现寒热错杂的泻利,也是很常见的。观仲景方如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均是治泻利以寒热互用之例。本方以黄芩汤(黄芩、芍药)合理中汤(干姜、炙草、白术)寒热互用,标本兼顾,以针对不止之泻利,在情在理。
       3. “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此组证候,是本方证之焦点,是一种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感染性休克早期多是一种高排低阻型的休克,由于皮肤血管的扩张,多表现为暖休克,太阳、阳明病篇的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汗出,身热,大渴便是这一时期的症状。由于血管扩张,故有阳明脉大,白虎加人参汤的脉洪大,白虎汤的脉滑。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赤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深厥亦深的白虎汤证则是血管收缩,有效循环不足的低排高阻的冷休克阶段。此时若血管进一步强烈收缩,有效循环不足,便出现了麻黄升麻汤脉不至的情况。
       杨麦青在《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中提出:白虎汤就如同西医补液支持,他治疗高热时,多以冬眠合剂配合白虎汤使用。这和张锡纯阿司匹林加石膏汤的用意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西药退热的同时,以白虎汤清热养气阴。这与黄师的见解相合:“白虎汤不治“大热”,是以养阴为主的方”。
       全方以麻黄为主,重用二两,以桂枝制之。仿“还魂汤”之意,还魂汤载《金匮要略》杂疗方。以麻、杏、甘三药,主“救卒死,客忤死。”《千金》用桂心二两,即麻黄汤。《千金》云:“此方主卒忤,鬼击飞屍,诸奄忽气绝复觉,或已无脉……”。《伤寒论》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结合本方证观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应同类此,故用麻黄为主,振奋沉阳以救厥。程门雪认为本方之厥“不用附子者,防唾脓血之上热耳。”恐怕不能如此观之,是麻黄与附子之救厥,各有所用而已。四逆汤类方之厥,乃是寒厥、脏厥,故用附子。若真为防唾脓血的话,麻桂同样不利于喉咽,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弊”。此方麻黄为主,配合白虎寒温互参。是针对热厥过渡至寒厥的一个法门。
       诚然,此方还有很多值得争议之处,如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麻桂下咽阳盛则弊;脉沉迟不可与白虎汤;下利不止洞泄不宜芍药、黄芩等都是常理。不过此证寒热错杂直非常理可解释。
       仲景书中称“难治”者多不载方,载方者仅四条:一为本方证,一为377条之四逆汤证,一为《金匮要略·黄疸》之硝石矾石散,一为178条“脉结代”之炙甘草汤。均为重症,可能有掷以孤注、背水一战之意。还有就是此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认证颇难把握之谓。
       此方虽看似繁杂,却顾及了MODS的各个发病环节,如SIRS、休克、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其后出现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危重证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重用麻黄、升麻、当归解决主要矛盾,其他各药均用量奇轻,只为照顾副证,其意甚明。
      本方之服法,亦与他方不同。方后云:“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即在短时内服完三服药,使药力持续,是治急性病的服药方法,因此此证不是如上所举李某案之类的慢性疾患。
       可见,经方是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不能以理喻之者,可以存疑,不要轻率弃之,更不要强解之。证之临床,本方仍有可遇见的机会,本方仍能救厥。柯氏等断言非仲景方,似嫌孟浪。所以,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先生也发出概叹道:“前谓此方之误甚明,今觉不然……柯氏未之思,遽下断语,不当也。乙酉读此条,得其解,……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也,观此可证。”[2]
       4  典型病例
       例1:吴棹仙麻黄升麻汤医案一则
1939年,时值抗日战争,余居渝。一军人转战沙场,备受风雨寒热,一病而唾脓血,西医误用凉药,以至大下不已,滴水不饮,命在旦夕,余诊之,手足厥冷而胸中灼热,两手寸脉沉缓不现,下部趺阳、少阴脉不至,舌红赤。因思仲景有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正与此证一一吻合。盖外感风寒,内伏积热,医反下之,以至表邪内陷,中气大伤,胸中积热依旧,津气虚而胁迫血热上行也。因投仲景原方:麻黄四钱、升麻四钱、当归三钱,茯苓、白术、白芍、天冬、石膏、干姜、桂枝、甘草各一钱,黄芩、知母、葳蕤各三钱。上药十四味,按法先煎麻黄,去浮沫,内诸药同煎,分温三服,一剂而病除,重返前线,凯旋归来,专程谒于渝之医庐,谈当时病笃,为余所救,九死一生,不胜感激之至云。
此证余五十余年仅见一例耳。
       例2:陈逊斋麻黄升麻汤医案一则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
       按:以上两案皆为寒热错杂的急重之证,既有咽喉不利,唾脓血,又有下利、肢厥、脉不至,如吴棹仙所说:“正与此证一一吻合”。故此方虽因其不可理喻而引起多方争议,实一起沉疴,疗顽疾的良方。此方虽怪,但此证临床并非不可见,今年初黄师遇到一例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高热肢厥,咽峡炎,腹泻。方证极似麻黄升麻汤,可惜此患儿住市儿童医院病房,黄师不便参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灿勋,刘光西.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J],河南中医.1994,14(3):166-167
[2]程门雪《中医杂志》1979,(10):79

直自金元错到今
---------升麻功用质疑(节选)   裘沛然
    张元素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名家,他在医药方面曾经有过不少新见解。元素在论述升麻的作用时也有他自己独创的“高见”。如说:“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补。”并以为升麻,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四也。张洁古论升麻有升阳于至阴的空前发现,其高弟李东垣乃进而益加昌明其义。李杲说:“升麻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东垣所创制的补中益气及升阳益胃诸汤方,用参芪配合升麻,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应用。后此医家,莫不遵循其法而更加张皇其说。如《本草正》说:“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本经逢原》认为升麻升举之力特强,故设有一段危词耸听之语:“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
   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家...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却也随俗附和,扬其波而逐其流,如在《本草纲目》中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时珍并对升麻命名了作了解释:“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这是一种想象和附会的名词解释是不够严谨的。但这不仅是李时珍一个人的误会,恐怕说升麻有升举阳气作用的发明者张元素,他的“神悟恐亦由此而生。我在早年学医时,亦奉元素及后世诸医家附和之说为金科玉律。其后读书渐趋深入,阅历亦与年俱增,通过自己长期的大量的实践验证,才知道升麻升提阳气之说是大可商议的。
    我们试一检《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有关升麻功用的记载,如:”主解百毒,辟温疾,瘴气邪气,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疬,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则载:”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痛,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其他如陈藏器、日华子诸家亦均论述该药有解毒、治游风肿毒...之功。《本草图经》特指出:“肿毒之属,殊效。”凡是宋以前的本草所载内容基本一致,都没有片字只语载述该药有升阳作用。
    历代名医的处方中用升麻的,自仲景以下迄至千金、外台、肘后、小品、圣惠等方书,其主治病症为斑疹、咽痛、牙齿肿痛烂臭、疮疡、热毒下利、蛊毒壮热等证......宋以前方书,凡是用升麻的方,其配伍药一般都是与犀角、连翘、元参、黄连、大黄、龙胆草、牛蒡子等等为伍,以共奏清火解毒、凉血除热之功。宋代名医朱肱就早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记载,说明这两种药的功用非常接近,以上众多名医、本草方书的记载,都与元素所谓升举阳气之说是格格不相入的。如果我们认同朱肱所说“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为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结晶的话,则两药主治略同,而犀角的功能应比升麻更强,试问有谁把升麻所谓“升举阳气”和“扶助阳气”的作用曾经用犀角来代替呢?
     我在几十年临床观察中,用升麻的适应证,一般不外咽喉红肿疼痛,牙根恶臭腐烂,发斑发疹,高热头痛,谵妄,热毒下利以及疮疡肿毒等症,药量十五克至三十克,有时还可加重一些。治疗过大量病人,觉得升麻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是确切的,从来没有所谓“升提太过而致喘满”的情况发生,并用未见有发生什么副作用,只是效果远不及犀角而已。通过长期的实践,深深感觉古代许多名医和方书、本草所载的升麻功用是朴素而可信的。张元素把他说得头头是道的论述,乃竟是模糊影响的臆测之辞。




上一篇:补发:关于麻黄升麻汤
下一篇:补发:伤寒论方证总汇

0

主题

328

积分

60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28
发表于 2011-11-19 1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的资料,要是有楼主临床的案例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19 14: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好,临床上遇到类似病情,可以验证一下。“热深厥亦深的白虎汤证则是血管收缩,有效循环不足的低排高阻的冷休克阶段。此时若血管进一步强烈收缩,有效循环不足,便出现了麻黄升麻汤脉不至的情况。”,这里分析的很到位,此证未用附子,原因应该就是在这里了,此厥非寒厥也。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1-11-19 16: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裘老此文后,本人曾有意的在甘草泻心汤中加升麻30克治疗类白塞氏综合征(因未经医院确诊,故谓之“”类“”也。---军按),因是复诊病例,感觉疗效明显快捷于用甘草泻心汤原方,所惜案例太少,或不足以说明问题,希望诸师、学友运用斧正为盼!另外,对于传统上认为的升麻升清阳之说,本人是这样认为的:(1)配伍:如与清热类药物配伍后即可发挥其解毒利咽之功效,如连翘、大黄、石膏、桔梗等;(2)剂量:如小剂量时升阳,大剂量时解毒等,例如,东垣先生的补中益气汤中所用升麻就极小是取其升清举陷之效,而裘老在运用补中益气汤时将方中升麻亦加至15至30克即取其清热解毒之功,这一使用手法是颇能启发我们深思的。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6 1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方柏重急奇顽证治实录一书提到,他经研究在治疗重症的白塞氏综合征时,用甘草泻心汤效果不佳时,即转方用升麻鳖甲汤为主来治疗,效果极佳,可与裘老之用方互证。而我目前有一此病例,是医院确诊而久不治者,即加入升麻30克,效果喜人,又可验证也。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25 14: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865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5
发表于 2014-3-23 05: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鼓掌!

此方,不但升麻之用高妙難測,連麻黃這個極常用的藥,其作用、用法和配伍實際也很難理解透徹,配石膏尤妙。當歸是厥陰病近乎必用藥,在方中用意深遠,也是常用而難透解之藥,若說當歸活血,那可選的活血藥成百上千,為何偏用當歸? 其他藥若一一研究起來,都是一篇篇論文。總之,這是個很可以學習研究的妙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02

积分

29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一个宅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
QQ
发表于 2014-3-24 2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太阴、阳明,滋阴活络解毒。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干姜茯苓白术,石膏知母,天冬玉竹当归黄芩升麻。
干姜茯苓白术,石膏知母。太阴阳明,寒温同用。
向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5-14 09: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承认升麻的解毒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9 03:41 , Processed in 0.35844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