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181|回复: 88

[行业弊端] 日本汉方医学的今天,就是中国中医药学的明天?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22-9-1 1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日本汉方医学衰落轨迹:

日本汉方医学的今天,就是中国中医药学的明天?


  作者简介:

  李致重,生于1944年10月。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曾使用的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锺、柳秉理。
  1962年1月从师学医;1967-1978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78-198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仲景学说;1980-198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从事学术研究;1982-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兼教学;1985-199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从事学术研究、临床、编辑、学术管理等;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先后讲授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比较、中医哲学导论等8门主要课程,并从事中医临床及多项理论研究。其中,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为全国创办中医院校教育以来的首开课。
  曾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学术顾问,法国巴黎波比尼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等。擅长中医基础理论和科学学、软科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熟悉中医经典和临床学科的教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中医复兴论》等多部学术专著。





  正文:
  1994年冬,友人樊正伦以他与潘桂娟博士合着的《日本汉方医学》(以下简称《汉方》)一书相赠。全书用84万余言,介绍了一千多年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兴衰史。内容之丰富、史料之翔实,可谓国内关于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的第一本专著。


  汉方医学,即日本的中医药学。本人从事中医软科学研究多年,留意此类资料久矣。一册在手,如获至宝,研读数遍之后,终于透过字里行间发现了日本汉方医学衰落的轨迹。现依读书笔记,整理成此文,以为覆年之鉴。



  一、 重实用轻基础环境中的艰难发展

  东方文化的辉煌,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先哲们,其次还有印度。中医药学即是在那个时期跳出经验医学的窠臼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要枝干,方药和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断吸收着东方文化与科学的营养,在中国这块沃土上根深叶茂,不断完善,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和日本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邻邦。 自隋代起,日本就有不少学人到中国学习中医药学。 753年唐代僧人鉴真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为中医药学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公元6世纪到16世纪末叶的一千一百多年里,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缓慢。
  尽管日本奈良时代(8世纪)的《大宝律令.医疾令》中已经“确定中医药学为其正统医学”(语出《汉方》,以下引文同),尽管9世纪藤原佐世奉命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已显示有167种 (1309卷)中医药著作传入日本,然而,束书不观,等于无书。 这一时期日本的汉方医学始终处于重实用、重方药,轻基础理论的经验性吸收阶段。也就是说,他们只重视中医药学的枝和叶,却忽视、甚至放弃了其根和本。
  比如,公元984年 丹波康赖编写的在日本颇有影响的《医心方》(30卷)中“没有专论脏腑、经络、脉诊、治则的篇章,而是立足于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而编纂的”。书中汇集的先秦到隋唐时期的166种中医药文献中,除7部医经类著作外,下余的则是本草、医方、针灸、养生、服食、房中等方面的著作。同期编纂的较有影响的方药类书籍还有和气广世的《药经太素》,安倍真直等人的《大同类聚方》,菅原岑嗣等人的《金兰方》,深根辅仁的《本草和名》等。然而出云广贞的《难经开委》,小野藏根的《太素经集注》这两部基础理论方面的书却未能传世即自行亡佚。
  再如,宋代的中医药学,尤其是《和剂局方》“对日本医学界的影响最为深刻”。日本镰仓时代(14世纪)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即 木尾原性全的《顿医抄》和《万安方》。该两书主要取材于《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济生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本事方》、《易简方》、《妇人大全良方》等。宝町时代前期(14世纪中叶)僧人 有邻编纂的《福田方》比较重视了临床医学方面的内容,对待每一病证的论述都包括“论(原因),外证(证候),脉及按检(诊断),相类病(类证鉴别),死候(预后),治方(疗法)”等。但从《福田方》的参考目来看,绝大部分仍属于临床治疗或方药类著作,而汉代以前基础医学方面的著作仅有9部,占全部参考书目的1/13左右。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反映了当时的汉方医学关注的重点或大体水平。这里不禁使人联想到:在西医传入东方时,如果人们不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不学生理、解剖、药理、病理等,只靠着类似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士手册》或者以后的《赤脚医生手册》,能学成真正的西医大夫嘛!一千一百多年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作为日本“正统医学”的汉方医学发展之慢、水平之低,似乎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中医药学传入日本,则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科学土壤。日本学者在接受中医药学时,恰恰忽视了最根本的这一点,没有首先学好孕育出中医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是医学的社会功能是防病治病,学科以外的人和急功近利者,往往舍本逐末、重用轻学。因此,容易产生忽弃基础理论的片面性。
  三是日本本土文化起步晚,根基不厚。而其医家又受汉语水平的限制,故难以理解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的关系及其真谛。



  二、 溯宗与离宗两种倾向的产生

  由于上述原因,从16世纪后叶起(即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的近300年间,日本汉方医学出现了溯宗与离宗两种倾向。前者即《汉方》所称的后世派,后者即《汉方》所称的古方派。
  后世派的代表人物是 曲直濑道三(1507—1594年)。他“在学术思想上,以《内经》为基础,以李东垣、朱丹溪等金元医家的学说为主导,博取各家之长”;“在临床诊疗中,注重辨证论治,提出简明切要的临证诊疗原则和方法”。他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而知医有圣俗”,把只知方药经验者谓之俗医。主张“辨证必宗《素问》神规,配剂必祖《本草》圣矩”。他的巨著“《启迪集》是日本第一部倡导辨证论治的专书”。除《启迪集》外,曲直濑道三还编纂了20几部医论、医话及理论、临床等方面的著作。他在给门人写的《切纸》一书中,写下了“指南医工之规矩,疗养患者之隐括”的“医工宜慎持法”,共57条,对辨证论治的常规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思想、内容与中医药经典一脉相承。
  后世派的主要医家还有 曲直濑玄朔、长泽道寿、古林见宜、冈本玄治、冈本一抱等,他们终于超越了经验性吸收的阶段。上溯《内经》,谨守医宗,注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为中医药学在日本的全面传播,为中医药学的日本化,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古方派的提倡者是 永田德本(1513—1603年),代表人物是 吉益东洞(1702—1773年)。其实,所谓的古方派,只不过主张重视汉唐时期的古方而己;所谓的“独尊张仲景”,主张临证多使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罢 了。


  其一,吉益东洞为倡言“实证亲试”,却“把一切中医理论,不问事非,俱斥为‘空谈虚论’……他还怀疑中医的藏象、经络、药性、诊脉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学说”;所以他的“实证亲试”,无异于把已成体系的中医药学,再一次退回到《内经》之前的经验医学的窠臼中去。
  其二,吉益东洞力倡的“方证相对论”,他是以全盘否定张仲景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为前提的。在他看来,“只有张仲景之随证投药,不拘病因,最可推崇”,这岂不是对张仲景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方法的严重歪曲吗?他认为“医之学也,方焉耳”,“《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他讲的“证”实际是“症状”或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他讲的“方证相应”只不过依据症状的相加、相减而调换方药,根本不是张仲景的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至于由他所提出的腹诊,也只是给他依据的“症候群”增加了一项他自己认可的症状。其实《伤寒论》中本来就有许多腹诊内容,吉益东洞的腹诊不仅没有新意,而且与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不属。
  其三,吉益东洞在否定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却附会《吕氏春秋》等非医学著作中的只言词组,提出“万病一毒论”。人类疾病错综复杂,“万病”岂能皆因于“一毒”嘛?这种标新立异的说法,与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学说相比,不仅显得幼稚,而且也颇武断。
  古方派产生的根源有二: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科学在日本的根基薄弱;日本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不够。
  二是从江户时代〈17世纪〉,荷兰、德国学者把西医引入日本后,更动摇了日本医家对中医理论的信念。
  遗憾的是,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古方派,在西医传入日本后逐步发展为汉医的主流,成为被扭曲了的日本化的“中医药学”。所以至今人们仍习惯将日本的中医药学称为“汉方”医学;而且 汉方医学一直重方药、轻医理,至今仍然困守着“方证相应论”。



  三、釜底抽薪的扼杀与文不对题的抗争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一百多年间,西方文化与科学〈包括医学〉陆续传入日本。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用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话来说,日本的文化与科学开始进入“第二次浪潮文明”或称“工业革命阶段”。在这个文化变革时期,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出现了轻视、排斥传统文化的强烈倾向。尽管当时日本汉医的人数远远多于西医,占医师总数的79%,但“灭汉兴洋”运动却从此拉开序幕。
  1873年,曾经在荷兰留学西医的 长与专斋,出任内务省卫生局局长以后,随即制定了一系列“ 灭汉兴洋”的规定。其中对汉方医学危害最深者,莫过于“医师学术考试规则”。该规则要求汉方医师,必须通过为西医颁发的“医师考试规则”、“医术开业考试规则”、“医师执照规则”等。并不断增加了西医考试课课目的物理、化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及药剂学等七个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方能授予开业执照。
  这些法规在以后的执行中,进一步强化了法律效力。它的核心,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否定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以西医学术为唯一标准或规范,对汉方医师进行彻底的改造。显而易见,这是对汉方医学〈同样也是对中医药学〉采取的釜底抽薪、断根绝源的致命扼杀。


  “灭汉兴洋”的本质,是科学对科学的误解,文化对文化的摧残。因此,汉医抗争的重心,也必须针锋相对地维护中医基础理论所确定的,西医无可取代的科学规范。但是日本汉方界以哀兵之势,采取了甚至颇有武士道意味的抗争。若科学角度来看,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显然“文不对题”。
  其一,针对“医师学术考试规则”的七科考试,汉方界先后提出“汉方六科”和“汉方七科”。如森立之的究理、化学、解剖、生理、病理、药学、治疗七科之说等。这种说法从形式上、理论上都明显牵强附会,甚至授人以柄,自讨无理。难怪长与专斋嘲笑说:“称《易经》为物理,称炼丹为化学,把剖割比干、斩杀翟义作解剖……纯属效仿西洋制度,以致引用古书文字章句,勉强搭配”。
  其二,扼杀汉方医学的矛头直逼其基础理论,而不是临床治疗经验。而汉方界不少人却“决心在治疗领域里,和西医争一高下”。这固然不失为抗争的一个方面,但是临床经验毕竟不是基础理论本身。即使争出高下,长与专斋也照旧会以一时之经验而弃之不顾。
  其三,面对“灭汉兴洋”,汉方界在明治维新后的二十多年里发动了数十次请愿、上书。用这种政治方式有可能唤起社会各界,从而延缓扼杀汉方医学的进程,却不能在文化、科学的主战场上缓解汉方医学面临的学术危机。
  所以抗争的结果,汉方医学仍无可挽回地丧失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正统医学“的地位,后世派希望造就的本质意义上的汉方医师,从此则难以在日本生存。
  产生这一结局的原因有四:
  1、古方派不重视,甚至排斥中医基础理论。
  2、当时,国际上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中还没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综合性科学。所以不论西方或日本,都不可能从更高层次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价值。
  3、西医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浪潮文明”的上升阶段。所以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文化心态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4、日本政府以西医的观念歧视、排斥汉医,在决策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而且,他们完全没有条件和可能,把两种医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由“方证相对”到“方病相对”的再倒退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各种取缔汉医法律条文的实施,只有系统学习过西医的医师才可以使用汉方在民间治病。20世纪50年代以来,使用汉方的西医师怀着汉医与西医接轨的良好愿望,作了不少验证、解释、改造的努力。至今仍然没有觉察到,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表面上似西似中,实质上非西非中的误区。其突出表现,即这里讲的由“ 方证相对”到“ 方病相对”的再倒退。
  人们习惯认为,西医的特长在于辨病,中医的特长在于辨证。所谓辨证,即辨别疾病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脏腑盛衰、邪正虚实的病理演变特点——病机。

  在中医看来,疾病是脏腑、阴阳偏离正常状态的病理过程。如果用一句哲学性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病理过程的话,那么中医眼里的疾病,则是一个“ 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和空间上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交织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则反映了疾病在时间、空间意义上的不断变化的病理机制,中医习惯简称为病机。所以,在医来说是相对不变的病理,但在中医来说则是时时变化着的病机。
  西医对一种病往往希望找到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一种病的全过程,则需要依靠不断变化着的病机发展趋势而不断调整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也是西医无法取代的优势。
  前面已经讲过,“方证相对”的“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一组“症状”或“症候群”,而不是阶段性病机;“方证相对”的遣方用药是对证治疗,而不是辨证求机、审机论治。所以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大倒退。
  那么,如果用疾病过程中为某一阶段的病机特点而设定某一张处方,包治这一疾病的全过程而不顾其病机变化;或者按照西医诊断的病名便去处方用药,连临床“症状”也不考虑,这就叫“ 方病相对”。它是完全违背辨证论治原则的。所以“方病相对”是“方证相对”的再倒退,是把汉方由“非西非中”推向绝境的“最后晚宴”。

  下面抄录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厚生省通过的《一般用汉方处方手册》中几则处方:

  “葛根黄连黄芩汤(《伤寒论》) :
  【成分与剂量】葛根5—6g,黄连3g,黄芩3g,甘草2g。
  【用法】汤剂。
  【功效】 主治急性胃肠炎、口腔炎、舌炎、肩背疼痛、失眠等热症者。”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
  【成分与剂量】桂枝3–4g芍药3–4 g 大枣3–4 g生姜3–4 g 甘草2 g 龙骨2 g 牡蛎3g。
  【用法】汤剂。
  【功效】主治虚弱质、易疲劳或易兴奋神经质,失眠症、小儿夜啼症、小儿夜尿症、眼睛疲劳。”


  “四逆散(《伤寒论》) :
  【成分与剂量】
  1. 汤剂:柴胡2–5 g 芍药2–4g枳实2g甘1—2g
  2. 散剂:每次2 – 5 g , 每日3次。
  【用法】1. 汤剂;2. 散剂。
  【功效】主治胃炎、胃痛、腹痛并胸腹部苦满不舒者。”



  以上3方 ,可见“方病相对论”之一斑。我们谓其“非西非中”,是因为“方病相对”既不符合西医的规范,也不符合中医的规范。
  其一,“功效”栏所列之疾病,未说明由何种致病因数及其原因所致;“成分与剂量”栏之方药,亦未说明该方对病的物理与化学意义上的有效成分。故“非西”。
  其二,只列成分用量而没有中药药性与配伍分析,只讲西医的病名或症状;不提中医的病机,也没有辨证的内容。故“非中”。


  然而这种非西非中的汉方,却能在20世纪70年以后的日本继续存在。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方剂虽为古方,剂量却远远小于古代。与当前我国常用剂量相比,不及1/3。尤其用以制成的“汉方颗粒剂”,其剂量更小。用量小则效小,误用后的反作用也小。故社会上往往忽略了不合理使用下它的“毒副作用”,甚至错误地将“无害”视为“有效”。
  第二,当今在日本,汉方制剂多与西药多同时混用,难以准确评价其疗效。
  第三,汉方制剂多用于慢性病或小伤小病。这种情况在以西医为主流医学的日本社会里,已经成为西药的辅助剂,或者多种西医难治病的安慰剂。故可以因其“无功、无效、似乎无害”,而在民间任人选择或滥用。
  日本制药设备与工艺无疑是先进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上普遍重视传统医学,汉方颗粒剂以其制作精良、包装讲究、服用方便而蜚声亚太地区。但工艺、制作掩盖不住科学和医疗实践的检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人声称“日本汉方医学5到10年将超过中国”。时隔未久,1994年7月,日本却在酝酿把汉方制剂从“健康保险用药”中剔除出去。必须知道, 医存则药存,医亡则药亡。如果人们不是把病人的“回光返照”,误认为转危为安的征兆,那么非西非中的汉方制剂,恐怕不会带来汉方医学的振兴与繁荣。


  明治维新时期之后,日本汉方医学是在渐变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更准确地说,是在“独尊张仲景”,“实证亲试”、“维新”、“科学化”、“剂型改进”等等美妙的旋律中,使当事者迷、当时者迷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汉方》一书,在我们回顾和分析了日本汉方医学衰落的轨迹之后,至少有两条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必须在当代自然科学的整体框架上找到中医药学的准确位置。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是:首先要在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当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前提下,对中医药学进行正本清源的深入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基础理论的每一个概念入手,用现代语言和以系统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加以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这项工作搞不好,中医基础理论将面临被解体、被改造的危险。
  第二,必须杜绝“方证相对论”与“方病相对论”在我国的重演,始终不渝地坚持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近年来,“方证相对论”与“方病相对论”已经在蔓延,有些甚至以“科研成果”的形式在扩大,我们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祈望日本汉方医学的今天,不应该是中国中医药学的明天!!

(原载于《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第5期,发表时署名“黎志锺”)






樊正伦与潘桂娟博士合着的《日本汉方医学》用84万余言介绍了一千多年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兴衰史.jpg




上一篇:学经方,爱生活
下一篇:简单谈谈李先生《日本汉方医学衰落轨迹》一文的相关问题

16

主题

52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9-1 12:03:28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报道,真是一言难尽。真的怀疑这人到底有没有去了解汉方医学。国内主流如果都是这么看待的,那还真是可笑。说别人落后,不过是自己坐井观天。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27

积分

60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7
发表于 2022-9-1 12: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论治,其实就是心中无方,嗯,这是某某证,可以用某方,然后想当然这个症状加几味,那个症状又加几味,一个二十多到三四十味的方就开给了患者,一副百十元还是少的,先开7副试试看,有效没效只有天知道。钱来了,治不治病那是不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1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226291 发表于 2022-9-1 12:20
辨证论治,其实就是心中无方,嗯,这是某某证,可以用某方,然后想当然这个症状加几味,那个症状又加几味, ...

  去观摩一下这一帖里面你认为“心中有方,看病出方”的那些回复,寒热都分不清楚,谈什么效果有多好,不治坏就烧高香了:https://www.hhjfsl.com/bbs/forum ... read&tid=15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1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5139381977 发表于 2022-9-1 12:03
这个报道,真是一言难尽。真的怀疑这人到底有没有去了解汉方医学。国内主流如果都是这么看待的,那还真是可 ...

  如果你认为别人都是坐井观天,只有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日本汉方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的话,不妨说说汉方医学如何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22-9-1 13: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我们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合方而治本为仲景之法,加减化裁亦为正途,选方治疗也并无不妥,只是唯方证相应论而否定辨证论治则非中医学之进步而为倒退也。

虽方证相应论还不成气候,但亦当防微杜渐,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56

积分

172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22-9-1 15: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5139381977 发表于 2022-9-1 12:03
这个报道,真是一言难尽。真的怀疑这人到底有没有去了解汉方医学。国内主流如果都是这么看待的,那还真是可 ...

就是。我想知道那本范教授的那本汉方医学哪里有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发表于 2022-9-1 21:31:2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看出李先生这篇东西有什么认识错误吗?

这篇东西影响挺大的,误导了很多人。我早期也受其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1 2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anshan 发表于 2022-9-1 15:22
就是。我想知道那本范教授的那本汉方医学哪里有卖的

孔夫子旧书网:
《日本汉方医学》潘桂娟、樊正伦 编著
http://item.kongfz.com/book/4855798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9-2 11:54:1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9-1 21:31
没有人看出李先生这篇东西有什么认识错误吗?

这篇东西影响挺大的,误导了很多人。我早期也受其误导。 ...

他偷换对象了,真正的汉方医和西医偷换。不是用汉方药就是汉方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932

积分

283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32
发表于 2022-9-3 01:53:47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可叹?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像吞了个什么一样,被噎住了,照这么说,胡希恕老就是把中医推向衰亡的人之一了?那为什么一个自学胡希恕理论的业余爱好者,却开出了清肺排毒汤?而作者这种掌握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等扎实、高深中医理论的专业人士,确没有开出一个超过清肺排毒汤的方子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22-9-3 08: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将胡希恕等同于日本汉方医学,胡先生是首辨六病而再辨方证的,胡先生从来没有否定过“辨证施治”而今天肖相如、赵鸣芳等是否定辨证论治而唯方证 相应论,有本质区别。

回顾和分析日本汉方医学的目的李先生说的很清楚,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杜绝“方证对应”论的进一步扩大。其实基础理论与方证相应论是可以共存的,互不妨碍,本无冲突的,冲突是人为造成的,唯方证论者认识局限事小别有用心事大,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3 0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憾的是,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古方派,在西医传入日本后逐步发展为汉医的主流,成为被扭曲了的日本化的“中医药学”。所以至今人们仍习惯将日本的中医药学称为“汉方”医学;而且 汉方医学一直重方药、轻医理,至今仍然困守着“方证相应论”。

失敬,不敢苟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3 0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此文是否确为李致重先生亲自撰写?有何证据为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3 09: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3 09:12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1 22:32
孔夫子旧书网:
《日本汉方医学》潘桂娟、樊正伦 编著

请问楼主:此文是否确为楼主所言而为李致重先生亲自撰写?有何证据为证呢?
曾使用的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锺、柳秉理”,证据就这寥寥一笔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9: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mgha 发表于 2022-9-3 01:53
可悲?可叹?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像吞了个什么一样,被噎住了,照这么说,胡希恕老就是把中医推向衰亡的人之 ...

  只有清肺排毒汤能治新冠吗?
  中医抗疫三药三方,为何限定眼目于清肺排毒汤,其它五方是如何出炉的,没有用“风毒瘀虚”的病机辨证理论吗?
  了解一下各大媒体对仝小林、张伯礼的专访,看他们如何论述新冠肺炎病机与治法及用药之间的关系的,和仝小林武昌抗疫一号方的组方原理和5万多人服用的效果,以及黄璐琦院士团队和张伯礼院士团队的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9: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mgha 发表于 2022-9-3 01:53
可悲?可叹?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像吞了个什么一样,被噎住了,照这么说,胡希恕老就是把中医推向衰亡的人之 ...

  何况,清肺排毒汤,听看这个名字就跟仲景经方的方药命名风格完全不搭边,而是明确点出了脏腑病位(肺)和病机(毒)及治法(清、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3 09:10
请问楼主:此文是否确为楼主所言而为李致重先生亲自撰写?有何证据为证呢?
“曾使用的笔名:韦黎、丘石、 ...

  本文转载自搜狐自媒体,我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有真实性的疑问可以联系原始作者,原文地址如下:https://www.sohu.com/a/390000394_6804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9-3 08:13
不能将胡希恕等同于日本汉方医学,胡先生是首辨六病而再辨方证的,胡先生从来没有否定过“辨证施治”而今天 ...

  中肯的见解

  医者个人可以坚持只用{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
  但不能否认{脏腑气化、病机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及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不能推翻《黄帝内经》作为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22-9-3 1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3 09:34
  中肯的见解

  医者个人可以坚持只用{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

没错,日本医家认为以《伤寒论》去解释《伤寒论》是日本独自的《伤寒论》研究方法,胡先生的学术思想盖亦源自于此,认为《伤寒论》与《内经》并无关联,是另一套医学体系,这也是日本古方派主要思想,只不过日本古方派走向了极端“方证对应”。

而《内经》作为另一套医学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中医外治多源于此,且经络脏腑构成的人体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都不可能与之无关联,故即使《伤寒论》的写作或与《内经》无关联,也并不影响对脏腑经络的探讨与研究。

走向极端或为日本古方派与胡学之过,而以《伤寒论》去研究《伤寒论》建立另一套医学体系或为重大之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3 09:08
请问此文是否确为李致重先生亲自撰写?有何证据为证呢?

  个人能力有限,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考证。
  目前初步查到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一、李致重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8%87%B4%E9%87%8D/2045085?fr=aladdin
  李致重,生于1944年10月。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曾使用的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锺、柳秉理。

  锺字是钟字的繁体字,用法、意思、读音是没有区别,完全相同的,只是写法不同。在中国大陆地区,“锺”字仅在姓氏、人名中得以保留“锺”的写法,如钱锺书、锺子期等。

  二、日本汉方医学衰落轨迹(黎志钟) - 百度学术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3e1c9728776d30a8b87ede1387ec3c94&site=xueshu_se

  三、日本汉方医学衰落轨迹(PDF杂志原文影印件) - 豆丁网
  https://www.docin.com/p-83092119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2: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2019 发表于 2022-9-3 10:29
没错,日本医家认为以《伤寒论》去解释《伤寒论》是日本独自的《伤寒论》研究方法,胡先生的学术思想盖亦 ...
……源自于此,认为《伤寒论》与《内经》并无关联,是另一套医学体系,这也是日本古方派主要思想,只不过日本古方派走向了极端“方证对应”。
  而《内经》作为另一套医学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中医外治多源于此,且经络脏腑构成的人体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都不可能与之无关联,故即使《伤寒论》的写作或与《内经》无关联,也并不影响对脏腑经络的探讨与研究。
  走向极端或为日本古方派与胡学之过,而以《伤寒论》去研究《伤寒论》建立另一套医学体系或为重大之贡献。

  笃定《伤寒论》与《内经》并无关联,
  个人觉得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家学术纯净而一厢情愿的臆测罢了。

  《伤寒论》中单独用针灸或者针药相结合来治疾病的条文不在少数,
  难道张仲景笔下的经络和穴位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腧穴是两套不同的外治学术体系



  《张仲景学术思想概论》
     主编:卞华 肖碧跃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张仲景重视经络腧穴理论 发展了刺灸法治疗疾病的学术内涵


  1.未病先防

  《伤寒论》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经过七天以上,以头痛为代表的脉证仍不缓解,很可能内传阳明而成为太阳、阳明并病,可刺阳明经穴,使经气流通,肌体抵抗能力增强,预防邪气内传。《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2条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病邪入中经络,则应该在其未传变至脏腑之前,及早医治。


  2.辨证施术
  
  《伤寒论》中,仲景治疗阳证多用针刺法,以泄邪热;而三阴病则多用灸法,因三阴经病证多虚多寒,治宜灸法,温阳扶正,不宜针刺,以免耗损正气。如《伤寒论》304条,“背恶寒”提示少阴阳虚之证,背为阳之府,先以艾灸急救阳气,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325条为少阴病下利,阳气下陷,升举无力,当灸百会以升阳举陷。又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条曰:“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说明妇人杂病错综复杂,临床需要四诊合参,辨析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择针灸或汤药的疗法,使患者转危为安。


  3.疏经调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灸施术于外,调治于内,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如《伤寒论》143条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热入血室,邪热与血分互结,仲景采用针刺期门之法,随其实而泻之,以疏利肝胆之气并清泄血室之邪,使经气调和、阴阳平衡、正胜邪却,其病愈。又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条言:“……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说明血痹之病情轻证,在治疗上只需运用针刺法,从阴引阳,使人体阳气畅达,则寒散痹除。


  4.艾灸回阳

  《伤寒论》343条“脉微,手足厥冷,烦躁”、349条“手足厥逆”都是阳气衰微,不达四末所致手足逆冷,灸之以回阳复脉,散寒止厥逆。又如《金匮要略·杂疗方》言:“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治疗脱证宜用灸法温通阳气,回阳固脱,故选用任脉之鸠尾、建里、中极以温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


  5.灸药并用

   针药并用、灸药并用是仲景治疗方法的一大特色。《伤寒论》太阳病篇有针刺风池、风府与桂枝汤同用,灸法与桂枝加桂汤同用;阳明病篇有针刺与小柴胡汤同用;少阴病篇有灸法与附子汤同用等。《金匮要略》中也有灸药并用的记载,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9条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疝者出现手足逆冷,多为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末。身体疼痛为寒邪在表,营卫不和之故。在表里兼病、内外皆寒的情况下,非单纯运用针刺、艾灸等法以解表或温阳所能奏效,故用乌头桂枝汤解表里之寒邪。仲景十分清楚针刺和艾灸的效应程度,当针灸效用不足以祛邪时,则用专药攻之,以解病痛。


  6.判断预后

  观察针灸的治疗效果,也是仲景判断疾病预后的一项重要依据。如《伤寒论》362条云:“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厥利并见,无脉者,危重证也。故急用灸法通阳复脉,灸后厥回脉还,胃气尚存,即可转危为安;若灸后厥冷依然,脉气不还,反增微喘,此肾气下绝,肺气上脱,死候也。又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26条言:“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而见手足厥冷、无脉,为脾肾阳虚之危候。艾灸有温阳散寒之功,若使用艾灸之法而厥冷不去,脉不还,反见微喘者,则为阴阳离决之危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2: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划时代的医家及其著作,一定是“集大成”的。
  因为他牵挂的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担心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而不会去纠结自家的学术是否能够保持纯净。
  没有这样的胸怀,就成不了大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发表于 2022-9-3 14:06:03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热闹!基本都是隔鞋搔痒。有时间再认真谈谈李先生这篇东西的问题在哪里。看不出问题,多是心有所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3 2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3 09:34
  中肯的见解

  医者个人可以坚持只用{方证相应}的辨证方法。

《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二者并行不悖。肯定《内经》的同时,不能贬低《伤寒》。反之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1: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3 20:40
《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二者并行不悖。肯定《内经》的同时,不能贬低《伤 ...

  [经方]及其{方证相应}的使用方法与《黄帝内经》确实不同源,它们独立产生自汉末以前华夏先民生活和自疗的实践经验。
  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显然不仅仅包含[经方]及其{方证相应}的使用方法。
  而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和脏腑三焦及营卫气血等中医基础理论,从而建立起以六病辨证为核心分类归纳方证和用理法指导经方运用的临床治疗体系。
  疾病预防和针灸治疗方面则完全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导引和经络腧穴理论体系。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可以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整合了汉末以前〈经家〉和〈方家〉各自传承互不通约的分野局面,中医学至此实现了病机理论和临床方药的合流。
  汉代以后纯粹的〈方家〉就以{民间草医/单方/偏方/经验方}的形式退出了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舞台。中医学开始向着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理论实践并重}的方向升华。
  除了隋代巢元芳的《诸病源候论》专门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疾病的病因和证候之外。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无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均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样,先论病因病机,后出治法方药。

  您说《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二者并行不悖。
  有何史实论据?为何人为将中医的〈方药〉与〈理法〉相孤立,极力撇清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12

积分

3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12
发表于 2022-9-4 13: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唱衰日本汉方,好比报道欧洲人都水深火热正在挨饿受冻一样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012

积分

365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12
发表于 2022-9-4 1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 于 2022-9-4 13:39 编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人之常情,一个搞中医基础理论的人,自然会说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但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不重视基础理论的汉方就显得别有用心了,其目的无非是借批判日本汉方要求相关部门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他的工作罢了,至于日本汉方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已然不重要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haha 发表于 2022-9-4 13:11
唱衰日本汉方,好比报道欧洲人都水深火热正在挨饿受冻一样可笑。

  至少欧洲安装个空调要等半个月,费用跟买空调的钱差不多,而且现在电费还高得离谱,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有人说的“中国最能实现空调自由”这句话还是颇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6: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haha 发表于 2022-9-4 13:35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人之常情,一个搞中医基础理论的人,自然会说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但带着有色眼镜去批 ...

  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这些医家都是救人无数的临床大家,当朝政府也没给他们评职称发放研究经费。
  但李氏留下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阐发医理为主的书,张氏留下《景岳全书》,叶氏甚至看病忙到没时间写论文,在一条去给患者看病的船上由他口述其门人顾景文记录而留下了那篇著名的温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热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2

积分

136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QQ
发表于 2022-9-4 16:56:52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一笑 发表于 2022-9-3 14:06
好热闹!基本都是隔鞋搔痒。有时间再认真谈谈李先生这篇东西的问题在哪里。看不出问题,多是心有所盲。 ...

确实如此,说内经与伤寒论的关联,可是连原文是否仲景本人所写都尚未明白。我觉着目前“主流”中医界总有一种“骨子里的傲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7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7 13:06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4 11:37
  [经方]及其{方证相应}的使用方法与《黄帝内经》确实不同源,它们独立产生自汉末以前华夏先民生活 ...

“您说《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二者并行不悖。有何史实论据?为何人为将中医的〈方药〉与〈理法〉相孤立,极力撇清关系?”

丝毫无此意。说《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并非主张理论与实践(或者理法与方药)要割裂。这是两回事,不能等同,不能混为一谈。

《内经》和《伤寒》同在华夏文明的天地里,都受中华文明的滋养,均脱胎于这同一个母亲;秦汉以前中医的成就,既是《内经》的源头,也是《伤寒》的源头。所以,我说她们是一源两歧,是姐妹,而非父子。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既体现在《内经》中,也体现在《伤寒》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些理论与实践《内经》可以说,《伤寒》也可以说。不能因为《内经》说了,《伤寒》也说了,就说《伤寒》是继承《内经》。反之亦然。

《内经》与《伤寒》是两本不同的书,内容有所侧重,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前者理论说的多一些,针灸谈的多一些,后者也谈了一些可能相似或者甚至相同的理论,也谈了一些针灸,但更多的是谈的方药。这都很正常。后者并非“继承”前者。

譬如,您说了一句话,我也说了一句像类似的话。如果这句话,以前任何人都没说过,我又是听了您说的以后再引用您的话,那就是“继承”。但是如果您说的这句话,也是听别人说的,您也是引用他的话,那么,我们两个人这句话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继承”关系了。《伤寒》与《内经》的关系,亦如是而已。

最后,说实话,我真的很纳闷:您是如何由此及彼,猜测我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意思的。而且误解、曲解我的原意的呢?我很惊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4: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7 12:39
“您说《内经》与《伤寒》一源两歧,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二者并行不悖。有何史实论据?为何人为将中 ...
  《内经》与《伤寒》是两本不同的书,内容有所侧重,这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前者理论说的多一些,针灸谈的多一些,后者也谈了一些可能相似或者甚至相同的理论,也谈了一些针灸,但更多的是谈的方药。这都很正常。后者并非“继承”前者。

  譬如,您说了一句话,我也说了一句像类似的话。如果这句话,以前任何人都没说过,我又是听了您说的以后再引用您的话,那就是“继承”。但是如果您说的这句话,也是听别人说的,您也是引用他的话,那么,我们两个人这句话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继承”关系了。《伤寒》与《内经》的关系,亦如是而已。
  《伤寒杂病论》仲景自序明确指出其论著撰用了《素问》和《九卷》(即《灵枢》)。
  当然,可能又会有人说这段序言不是仲景亲笔所写,而是此书流传过程中后人添加的。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7 16: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7 17:31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7 14:57
  《伤寒杂病论》仲景自序明确指出其论著撰用了《素问》和《九卷》(即《灵枢》)。
  当然,可能又会 ...

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参阅:杨绍伊《伊尹汤液经》(文件中第17-18页)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F6RbU6DYgQ9SwGo9iGvvg
提取码:d3l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7 16:57
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 ...
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参阅:杨绍伊《伊尹汤液经》(文件中第17-18页)


  训诂学我不懂,但{仅凭行文语法}推翻{学术源流逻辑关系}的论断,我是不会信服的。
  张仲景是医学家不是文学家,即使是文学家写文章也不一定所有情况下都是按照标准格式规范来的,除非是科举应试“八股文”。
  从学术内容上看,《伤寒杂病论》中的经络穴位针灸、三阴三阳、脏腑三焦、营卫气血理论与《黄帝内经》有较高的相似性,要证伪张仲景的学术不是源于《黄帝内经》,首先要确诊《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及张仲景没有读到过此书,然后还要找到张仲这些学术理论的原始雏形继承于哪本书哪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9: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7 16:57
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 ...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即使原文是这样的,也不能排除“勤求古训”这句“浑说”中不包含《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7 20: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7 20:55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7 19:15
  训诂学我不懂,但{仅凭行文语法}推翻{学术源流逻辑关系}的论断,我是不会信服的。
  张仲景 ...

《内经》与《伤寒》,一源双岐。这样的现象,在中华文明的流传与发展中,还有很多,一源多岐、一源N岐的也多了去了......。
这是常见现象、自然之理,无需多言。可惜,说了这么多,也听不明白。也难怪,这个官司在后世的中医史上已经打了很久很久了,还是没有了结。
《伤寒》被“内经化”,已经成为了《伤寒》被误读的传统,这也是中医临床滑坡乃至于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7 21: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学术内容上看,《伤寒杂病论》中的经络穴位针灸、三阴三阳、脏腑三焦、营卫气血理论与《黄帝内经》有较高的相似性,要证伪张仲景的学术不是源于《黄帝内经》,首先要确诊《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及张仲景没有读到过此书,然后还要找到张仲这些学术理论的原始雏形继承于哪本书哪个人。”

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源双岐),我已经在上面有说明,无需再次重复说明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22

积分

154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2
发表于 2022-9-7 21: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内经》与《伤寒论》我更倾向于冯世纶先生的说法,即两个不同的体系的说法,《伤寒论》应该是《本草》、《汤液》这个体系的延续,与内经不是一个体系的内容。

但并不代表说两个体系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们都是对同一个人体的不同层面的认识与处理,尽管《伤寒论》中也提到了诸如经络穴位三焦脏腑气血等等,但不能就此认为《伤寒论》是源于《内经》的,脏腑经络穴位三焦气血只属于这个生命体及当时的医学对这个生命体的认识,而并非属于《内经》。这有点像老子讲的“道”,而孔子也讲“道”,其实他们讲的是不同的“道”,仅此而已。这也许就是黄先生讲的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的意思。

梦还是学院派刘氏一门的认识,从成无己开始就这样,确切地说是从王叔和开始的,日本人打破了这一认识的禁锢,可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只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不够中庸罢了。胡氏一门也同样是在日本人的认识里打转转,同样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7 2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7 21:30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7 19:15
  训诂学我不懂,但{仅凭行文语法}推翻{学术源流逻辑关系}的论断,我是不会信服的。
  张仲景 ...

同一个母亲生的两个孩子(一源双岐),他们长得有些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像才怪呢。
不过,虽然孕育于同一个“子宫”,同一个妈生的,有血缘关系,但兄弟姐妹们长大后,又各自长成了不同的模样,各自有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好理解的,是自然之理。《内经》与《伤寒》之间,亦当作如是观。
企图用其中一个兄弟的思想去解读另外一个兄弟的思想、行为,甚至把其中的一个兄弟说成是另一个兄弟的爸爸,这就行不通,也是不明智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2: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时代是一个{诸子林立、百家争鸣}的{思想启蒙时代},中医界也同样是{理论分野、门派对峙}的局面。

  然而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之后,车同轨、书同文,货币、度量衡也得到统一。西汉初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在思想文化上树立了主流。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不可能不受文化演进与合流的影响,所以中医〈经家〉与〈方家〉在秦汉时期进行重整、走向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融合过程先于仲景生活年代之前三四百年就开始了,这也是除了战乱影响传承之外造成汉代以前的医经7家跟经方11家快速消失的主要原因。

  目前公认的《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为西汉初年,而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距离内经成书、武帝尊儒的西汉初年,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
  《伤寒杂病论》不仅在自序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而且强烈抨击了当时一些医生{不求经旨,各承家技}的“只重经验不究理论,自闭门户不思借鉴”的狭隘的学术态度同时提到了《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的“遍身诊脉法”: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据此有理由相信,勤求古训、博览医书的张仲景不可能没有看到过《黄帝内经》并受其医学思想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7 21:26
同一个母亲生的两个孩子(一源双岐),他们长得有些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像才怪呢。
不过,虽然孕 ...
企图用其中一个兄弟的思想去解读另外一个兄弟的思想、行为,甚至把其中的一个兄弟说成是另一个兄弟的爸爸,这就行不通,也是不明智的了。
  《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是成书时间相距将近400年的两本书,如果它们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而只是更古老学术的并行传承关系,那当时的社会在文化交流上应该多么的封闭才会搞成这样的局面啊?!何况这300多年正值两汉大一统国力强盛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7 21:26
同一个母亲生的两个孩子(一源双岐),他们长得有些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像才怪呢。
不过,虽然孕 ...

  再退一万步:假设《伤寒杂病论》没有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但它已经启用病因病机理论来指导了经方的运用,使经方治病不再单纯依靠“方证相应”。
  这本质上同样是〈医经理论〉与〈经方经验〉的融合,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合璧,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进步。
  至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和拓展的是哪一派医经的理论,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8 07: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8 07:48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7 22:24
  《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是成书时间相距将近400年的两本书,如果它们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而只是 ...

《内经》的成书,不是一人完成的,而且成书时间也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到唐代王冰才算基本完成(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10035297?fr=aladdin)。

《内经》是医经的典籍(同时也是针灸典籍),《伤寒》是经方的典籍。两者一源两歧,代表中医的不同流派。他们诞生于中华文化这同一个母亲,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还是不同。

这样说,并非主张二者割裂,但主张不要把《内经》凌驾于《伤寒》之上,不要以《内经》强解《伤寒》,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08: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8 07:42
《内经》的成书,不是一人完成的,而且成书时间也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到唐代王冰才算基本完成(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 10035297?fr=aladdin)。

《内经》是医经的典籍(同时也是针灸典籍),《伤寒》是经方的典籍。两者一源两歧,代表中医的不同流派。他们诞生于中华文化这同一个母亲,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还是不同。

这样说,并非主张二者割裂,但主张不要把《内经》凌驾于《伤寒》之上,不要以《内经》强解《伤寒》,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尤其是前600至前300年这段时期,被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东西方形成了三大轴心文明,即中国先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诞生了一大批划时代的大思想家和哲理经典。

  中华文明正是在春秋战国五六百年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中从童年走向成熟的。
  人类一旦在思想上成熟起来,就一定会对以往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的总结、综合的分析、逻辑的解释,从而实现在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应用这些经验、避免这些教训。
  《伤寒杂病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形成的中医经典之作,除了包含了大量原始经方及其{方证相应}的经验使用方法外,又用{六病辨证/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虚实攻补}等医学思想和理论对经方的证机和用法进行了{恰当的分类/精炼的解析/准确的指导}。

  什么叫“把《内经》凌驾于《伤寒》之上”?
  医学理论是对诊疗经验的升华,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应用。
  只有理论指导实践,没有实践指导理论,实践只能检验、补充、修正理论以使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这是不争的事实,永恒的道理。
  试图抛弃中医理论而停留在经验模仿之上,就是固步自封和历史的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8 12: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8 12:51 编辑

“试图抛弃中医理论而停留在经验模仿之上,就是固步自封和历史的倒退”。

分属两个理论体系(医经、针经与经方,有相似但更多不同),如何用一个去指导另一个呢?更何谈倒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8 12: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8 15:45 编辑

台湾陈淼和先生观点:

1. 《傷寒論》非源自《內經》,《傷寒論》源自《湯夜經法》。
《素問》天人合一之理論構想,7湯方.《靈樞》針灸,5湯方中3則為外用方。《難經》只講針灸,0湯方。
熱論篇刺熱論篇之對象是經脈疾病之針灸療法,非指內服湯藥。
2. 《內經》無關脈、無尺脈之名稱。
《素問》與《靈樞》手太陰氣口只作一部,沒有關脈,也無尺脈名稱。《靈樞. 論疾診尺》是診尺膚,而非診尺脈。《素問. 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亦是診尺膚,而非寸關尺,无配屬經脈及經脈所內屬之臟腑。
3. 《內經》三部被《難經》移花接木

《素問.三部九候論》指軀體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三條動脈可候,三三共得九候。
《十八難》次段變移指寸關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可候,三三共得九候,審而刺之者也:
上部(寸)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中部(關)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
下部(尺)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9: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8 12:26
“试图抛弃中医理论而停留在经验模仿之上,就是固步自封和历史的倒退”。

分属两个理论体系(医经、针经与 ...
分属两个理论体系(医经、针经与经方,有相似但更多不同),如何用一个去指导另一个呢?更何谈倒退呢?

  首先,如果您已经承认〈经方医学〉是有理论体系的,而不仅仅是{方证相应}层面上的经验运用,那就与我上面的观点相吻合了:中医在秦汉时期从{单纯的经验医学}跃升到了{用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层次,中医的临床经验与思想理论从此进入了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历史新阶段。

  其次,如果两个派别都遵循中医最核心的基本理论{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那就可以在多数具体理论上实现通约和整合。
  不同文明都有一定的共性,何况是同一中华古文明土壤中出长出的两朵姊妹花呢?
  现代科学技术也能用来解释中医原理,两个高度同源的医学流派之间的理论还不能相互借鉴与通释,那就奇了怪了,除非是人为的心理芥蒂和技术壁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2-9-8 19: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ngxiang 于 2022-9-8 21:18 编辑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2-9-8 19:03
  首先,如果您已经承认〈经方医学〉是有理论体系的,而不仅仅是{方证相应}层面上的经验运用,那就与 ...

“同一中华古文明土壤中出长出的两朵姊妹花”

《内经》与《伤寒》之间,当作如是观。

经方医学肯定是有理论指导的,《伤寒》与《内经》之间也是相通的,是姊妹花,是并蒂莲。

但同时,毋庸多言,她们在学术上也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的理论核心,代表着不同的方向和流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09: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huangxiang 发表于 2022-9-8 19:17
“同一中华古文明土壤中出长出的两朵姊妹花”

《内经》与《伤寒》之间,当作如是观。
  经方医学肯定是有理论指导的,《伤寒》与《内经》之间也是相通的,是姊妹花,是并蒂莲。
  但同时,毋庸多言,她们在学术上也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的理论核心,代表着不同的方向和流派。
  既然您也这样认为,那就可以达成基本共识,求同存异了

  基本共识是:经方医学除了{方证相应},也是有理论体系指导的。
  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众多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论述:
  两书共有57个{故也},11个{不可下},15个{不可发汗},6个{当救},11个{不可与}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分歧在于:我认为用《内经》理论解析《伤寒》并非凌驾于其上,只要《内经》理论能够圆融的阐释伤寒内涵和经方配伍,从而拓展其临床应用,并在实践中证明有效,就是经方医学发展的一个有价值的方向,但同时并不否定“伤寒学派”自身内部“以条文解条文”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18:34 , Processed in 0.12334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