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1-3 23: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臾,《僧祇律》“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这样算来一须臾约等于48分钟,就是不到半个时辰。
上面是网上的一种见解,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伤寒论》中“须臾”一词的本义,可能仍属古汉语原有的“不定词”一类,而非梵典所指具体为“一须臾是48分钟”的概念,理由如下; (一)早在佛经传华之前,先秦典籍已有“须臾”一词。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仪礼》:“寡君有不腆之酒,请吾子与寡君须臾焉(注曰:言不敢久)”。都只强调时间短暂,而无确切的若干分钟的概念。 (二)《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其时佛教虽已传入中土一个半世纪左右,象张仲景这样博学的知识分子也很可能涉猎过佛经。然而通观仲景原著,他的儒学根底较深,且富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从临床实践上看,泻下用生大黄一般最后下锅煎5-10分钟效果较佳,如果是用沸水渍,则温度偏低且无水流搅动,有效成分溶解速度会慢一些,若要取得等效溶出量,时间也宜相应延长,个人觉得或需延长2倍左右,即15到30分钟,时间再长的话麻沸的汤药恐怕就已经冷却到可以入口的温度了。
但是《伤寒论》中是有大黄后下进行煎煮的经方的,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为何[大黄黄连泻心汤]中的大黄不煎煮,是因为此证的病位在心下,渍大黄是为了取其轻扬之气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不希望其趋下的重浊之味溶出,所以个人觉得此方中的〈须臾〉可取10分钟左右。
|
|